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3例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Ⅰ级1例,Ⅱa级23例,Ⅱb级15例,Ⅲ级4例。单纯应用CDT 22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17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结果本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天,平均(3±2)天。治愈32例(74.4%),Ⅰ级1例,Ⅱa级21例,Ⅱb级9例,Ⅲ级1例;其中单纯CDT 22例,CDT+PTA 6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有效11例(25.6%),Ⅱa级2例,Ⅱb级6例,Ⅲ级3例;均施行CDT+PTA治疗。2例(4.7%)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予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5例(11.6%)溶栓过程中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趾、保肢成功。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48±19)个月。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诊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26~77岁〔(58.88±13.90)岁〕,患肢52条。分别采用手术取栓、介入溶栓及保守治疗。随访时间1~39个月。对年龄、性别、上下肢、血栓是否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远端、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吸烟史、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合并症、是否手术治疗以及是否有术后并发症、肢体动脉栓塞史等可能对疗效有影响的因素,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肢栓子的来源有:心源性39条(75.0%),血管源性7条(13.5%),医源性1条(1.9%),5条原因不明(9.6%)。急性缺血分级:Ⅰ级0条、Ⅱa级16条、Ⅱb级29条、Ⅲ级7条。患肢缺血时间3h~2周,其中缺血时间≤12h的患肢15条,>12h者37条。手术治疗38条,介入溶栓治疗2条,保守治疗12条。手术后并发症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碱中毒、急性肾功能障碍等。住院期间2例死于脑梗塞;出院后3个月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38例45条(86.5%)患肢获得随访:痊愈13条(28.9%)、良好15条(33.3%)、一般8条(17.8%)、差9条(20.0%);截肢8条(17.8%),其中膝关节以上截肢4条(8.9%)。肢体缺血时间的25%、50%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11.5、36.0及83.0h;缺血时间超过12h的患肢32条(71.1%),其中8条(25.0%)接受了截肢;缺血时间超过12h但急性缺血分级低于Ⅲ级的患肢29条(64.4%),其中18条(62.1%)的疗效为良好及以上,7条(24.1%)接受截肢。对治疗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为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P<0.05)。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介入溶栓以及保守治疗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同时针对病因治疗。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胡琼华  张红  郭晖 《护理学杂志》2003,18(2):119-120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acute extremity artery thrombo-sis)是一种危重疾病,常常危及病人肢体的完整和生命的安全。不失时机地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是本病治疗的基  相似文献   

4.
89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并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9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并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分析侯玉芬刘春梅周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并发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截肢率、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我院自1977年6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管收缩因素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和血管舒张因素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的各自变化特点.方法:将4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设为Ⅰ组,5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设为Ⅱ组,30例正常对照设为Ⅲ组.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ET-1、NO、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结果:(1)病变各组的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Ⅰ组高于Ⅱ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0.01).(2)病变各组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病变各组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高于Ⅱ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0.05).(4)病变各组6-keto-PGF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均存在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血管收缩因素明显增强,血管舒张因素明显降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血管收缩因素和血栓形成因素明显高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而血管舒张因素的受损程度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即肢体动脉血流灌注突然减少,出现肢体血供不足,循环障碍。ALI为一种较常见而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其自然病程的截肢率和死亡率均高。目前治疗手段虽然多样,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拟定个  相似文献   

7.
急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肢体缺血性疾病(AE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动脉血供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导致肢体相应部位缺血、缺氧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综合征.AEI是包括急性动脉栓塞在内的一大类临床急症,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发病原因亦趋复杂,可单发,也可多个肢体同时或先后发生.因其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诊治,往往导致肢体组织坏死、截肢等,甚至引起严重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8.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9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急性肢体动脉栓的原因,部位,论断与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93例98条急性肢体动脉栓者行手术治疗.结果:2 手术后死亡,11例术后仍城截趾或截肢.结论:为防止误诊,对疑有肢体动脉栓塞者应施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早期手术取栓可明显减少血栓的蔓延,减少肢体坯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LNP)对肢体动脉闭塞犬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以探讨肢体负压的作用机理.方法犬15只,分治疗组10只和对照组5只,采用切断左后肢股动脉分支,动脉腔内置入螺旋状金属丝的方法,制作肢体动脉闭塞模型.2周后,治疗组行患肢负压治疗,连续10 d;对照组不做负压治疗.于模型制作前、制作后2周及负压治疗10 d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肢股静脉血浆ET及CGRP水平.结果治疗组经负压治疗后,血浆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血浆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两者呈负相关;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肢体负压可显著降低肢体动脉闭塞犬的血浆ET水平,提高CG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因血栓远端静脉压升高,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若得不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常会影响患者下肢的活动,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 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 d,(4.0±1.5) 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10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原因、部位、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经动脉切开,导管取栓,共治疗103例110条肢体,其中上肢11条,下肢99条。7例合并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同时行动脉重建术。结果:8例手术后早期死亡,11例术后仍需截趾或截肢。结论:为防止误诊,对疑有肢体动脉栓塞应施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早期手术取栓可明显阻止血栓的蔓延,减少肢体坏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冲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相应肢体严重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疾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肢体生存及生命。据文献报道其截肢率为20%~4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该院1981年1月至1990年12月间25例27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资料.本病占同期周围动脉病的10.5%(25/237),其中病程超过2天的占56%(14例).24例经动脉造影明确诊断,1例为临床诊断,以急性动脉栓塞最常见(48.1%),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继发血栓形成(分别为25.9%和25.6%).18例20侧下肢经手术治疗,6例6侧下肢经尿激酶溶栓治疗,1例2侧下肢一般疗法.14侧肢体痊愈,5侧症状改善.截肢率为18.5%(5/27).2例死于原发疾病,无1例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术后12、24、36个月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fCD-TLR)情况、总保肢情况。分析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fCD-TLR时间、保肢时间的关系。结果 62条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肢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98.4%(61/62)。治疗后,支架断裂率为4.8%(3/62),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率为30.6%(19/62)。术后12、24、36个月,62条患肢的fCD-TLR率分别为72.6%(45/62)、54.8%(34/62)、41.9%(26/62),总保肢率分别为77.4%(48/62)、71.0%(44/62)、62.9%(39/62)。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T...  相似文献   

16.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笔者近几年来,收治了73例DVT患者,通过采取抗凝、溶栓、去聚治疗,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肢体缺血性疾病,属传统医学“脉痹”“脱疽”范畴。我院自1998年12月-2000年8月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Ⅰ、Ⅱ期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手术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大幅度上升 ,糖尿病并发的肢体血管疾病也自然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加强糖尿病并发肢体动脉血管疾病的防治力度 ,2 0 0 2年 1 2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国内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血管外科、中医疮疡及病理专家 ,对糖尿病肢体动脉血管闭塞症进行了认真研讨 ,并制定了《糖尿病肢体动脉血管闭塞症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为了加深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特组织这一次专家笔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 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在SD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结扎腹主动脉组(n=12)和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n=14)。氯胺酮6mg/100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开腹后按各组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血管,观察术后2周和4周时各组后肢肌力、苍白等情况,同时取股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取后肢骨骼肌行HE染色。结果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术后3d内死亡2只大鼠,其余大鼠均存活。假手术组术后无明显异常。结扎腹主动脉组术后立即出现后肢苍白、活动差;2周时后肢苍白、皮温低有好转;4周时恢复正常。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术后2周时后肢缺血明显,肢体苍白、运动差;4周时仍有较明显的肌力异常、苍白等表现。各组均无后肢坏死。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在术后2和4周时的肌力和苍白情况均较假手术组差(P0.05);与结扎腹主动脉组比较,在术后4周时肢体苍白情况仍较差(P0.05)。各组内不同时相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的静脉血氧分压在术后2及4周时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HE染色:对照组显示正常的横纹肌结构;结扎腹主动脉组术后2周可见细胞染色不均,肿胀,横纹消失,部分细胞核染色深,4周时恢复正常;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组术后2周及4周见骨骼肌染色不均,细胞肿胀明显,横纹消失,部分细胞核染色深,密集,细胞间隙加大,但未见明显的细胞坏死。结论结扎腹主动脉加双侧腹壁阴部动脉可制作稳定的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