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3篇里,简要地阐述中医传统经典<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现在叙述<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有关重要著述.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内经中<疏五过论>,<徵四失论>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医德的文章,也是对当时医德实践的朴素总结.择其要而述其一二,藉以反映<黄帝内经>医德学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周易>为五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构成,<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两者对养生观均有较系统、精辟的论述,且观点鲜明.然而,<内经>成书于<周易>之后,故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便有历代诸多医家"医易相通"、"医者,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唐孙思邈云:"不知<易>者,便不足以以知医".明张景岳曰:"早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由此可见,<内经>的养生观源于<周易>.  相似文献   

5.
论黄疸不必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内经>对其症状、病因、病机等已有许多论述,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经脉篇>等篇中.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了黄疸的理法方药,时至今日仍然指导临床.宋、元、明、清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渐成系统并不断完善.从宋开始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至今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笔者认为这一理论目前看来已显得并不实用.有些理论就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中医学术才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内经>为例,说明重温中医典籍的必要性.通过简要介绍<内经>的主要内容,如阴阳五行、心理疗法、预防医学等,叙述了<内经>的历史价值和伟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宜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者通过对<内经>的再次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与"脾主思"合称,下同)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心理、生理、病理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的纲领性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在中医药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历代的中医教育均将<内经>作为主要课程,并以原文选篇或分类作为教材.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从1964年编写的<内经讲义>、1978年写成的<内经选读>、1984年出版的<内经讲义>,直至近几年编写的规划教材,历经数十年,几番改革重编,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古代群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特别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载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阐诸经".天地之理,尽于<易>中,而"易"理又尽在医中.医易融汇,恰似乳水,博大而不飘渺、深邃而不虚无,医易同源,歧黄鸿术奇技,皆本于<周易>与<内经>.  相似文献   

10.
王娟 《中外医疗》2008,27(36):125-126
本文以<黄帝内经>(以下称为<内经>)为例,以养生要则为理论基础,从4个方面:预防、形神、阴阳、情志,来阐述<内经>养生观中所包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希望本文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内经>中除了含有博大精深的中医治疗理论,更蕴含着关于心理学的理念,亟待考究.  相似文献   

11.
探讨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的内容出处、主要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中医眼科学的影响.<秘传眼科龙木论>记录了唐代<龙树菩萨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书籍内容,继承历代医家论述,进一步完善了五轮学说;将眼病分为内障、外障两大类,列内障23证、外障49证,共72证;外治方法亦完备,开中医眼科手术学先河.<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中医眼科著作,值得后学者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现存中医典籍里,是<难经>首先较系统地记载了命门学说.而<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中最早而详细地论述"命门"的著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两部分,其中直接提到"命门"者有7处,如果加上类似的说法如"生门"、"阳(明)门"等(按唐代两位著名的<黄庭经>注家务成子和梁丘子的解释,这两者都与"命门"同义),则涉及"命门"的论述达11处.明代三位阐发命门学说的著名医家孙一奎、张介宾和赵献可,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对命门的阐释均受到<黄庭经>的影响[1~3].<黄庭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220~334年)之间,与<难经>的成书年代(东汉即25~220年以前)非常靠近.因此,比较上述医道两家经典对命门论述的异同,对理解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其对中医学术的影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和<金匮要略>,针对中医内伤学的胸痹、心痛、心痹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初步探讨,论述在中医内伤学中明确胸痹、心痛、心痹病因病机的重要性,及其与现代医学肺源性心脏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的完整结合.笔者认为建立明确的基本概念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为中西医内伤诊断学奠定理论基础,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学科做出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4.
自我省、我院开展"读经典、做临床"活动以来,–加院里组织的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讲座,体会颇深,其中,对<内经>感悟颇深. <黄帝内经>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博大精深,是部针经专著.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典巨著,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医德思想的基础.<内经>认为:医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必须怀有神圣的使命感,立志于医,精研于医,济世救人;对此"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必须择人而授,不可"漫泄天宝";觅到所授之人后,要求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境界,不可"快于耳而不解于心";在临证中,医者们不可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沉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而要情绪安定,精神专一,留心研究,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上乃笔者在探讨<内经>医德思想中的粗浅见解,归纳成章,在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难经>从第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讨论了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特别阐述了特定穴俞穴、募穴、原穴、八会穴、五输穴的内容,补充了<内经>对这些特定穴论述的不足.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难经>关于特定穴的论述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认为据"阳化气,阴成形"得出"阳代表功能,阴代表物质"的结论有失<内经>本义,指出阴、阳在中医阴阳学说中都指功能属性,并给出"阳化气,阴成形"的<内经>本义.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的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并对三门课课程优化整合的必要性及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略谈善于治学和精于临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引出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性及其两个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分别从治学和临床两方面进行论述.治学上须讲究心态和方法,临床方面须多读书,加深中医学术功底,重视医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