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6年1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首次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共9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60/31例).消融策略: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加左心房顶、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房颤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特别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成功率更高。然而,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仍不少见,特别是慢性心房颤动。影响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重、年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炎症、心房纤维化、左房疤痕、左房大小等,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现对这些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一站式射频消融AF及室间隔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自3家医院接受一站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HOCM合并AF患者11例,记录围术期参数,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左心房内径等参数变化以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F及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术前左心房直径(45.0±4.0)mm,室间隔厚度(21.0±5.0)mm,静息LVOTG(81.0±21.0)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随访时间为13.9个月,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AF复发;左心房直径(43.0±6.0)mm,室间隔厚度(19.0±4.0)mm,静息LVOTG(35.0±27.0)mm Hg,静息LVOTG较术前显著减低(P<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射频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HOCM合并AF患者,一站式AF及室间隔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和炎症的相关性,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房颤患者。收集术前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等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术后复发。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复发定义为消融后3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果共入选72例,随访(8.2±4.1)个月,35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48.6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QTc显著延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升高。QTc延长与CRP(r=0.355,P=0.004)、NLR(r=0.331,P=0.004)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QTc、NLR与房颤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QTc延长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7ms时,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2.6%。结论 QTc延长可能与高炎症负荷有关,QTc延长独立预测HCM合并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极晚期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极晚期复发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后的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总结出极晚期复发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共计235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射频消融后平均随访(18.2±4.6)个月,12例(5.1%)患者出现极晚期复发。极晚期复发、晚期复发与无复发3组患者组间比较显示,持续性房颤、术中电复律比例、完全肺静脉隔离率以及早期复发发生率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复发(OR9.223,95%CI2.087~30.409;P=0.002)、持续性房颤(OR4.799,95%CI1.152~12.777;P=0.028)与极晚期复发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是极晚期复发的惟一临床预测指标(OR=7.798,95%CI1.893~38.249;P=0.005)。结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极晚期复发并不常见,其发生与消融后早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5例HCM合并房颤行导管消融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2匹配人选50例同期行导管消 融且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匹配的不伴HCM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24例患者和对照组47例患者完成随访.病例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47.6±7.6)mm对(40.5±8.2)mm(P=0.001).病例组房颤相关症状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评分为3.0±0.7,对照组为2.5±0.7,P=0.008.单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3.1±1.0)年,病例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对42.6%,P=0.004).平均(1.2±0.5)次手术后,随访(2.9±1.2)年,窦性心律维持率在病例组为12/24(50%),对照组为33/47(70.2%,P=0.003).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的HCM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显著降低(1.4±0.5对1.1±0.3,P=0.0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CM和左心房内径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M:HR2.5,95%CI 1.06~5.80,P=0.037;左心房内径:HR 1.1,95%CI 1.01~1.10,P=0.009).结论 HCM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相关症状更显著,导管消融成功率相对低,消融成功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复发机制可能不仅与其介导了左心房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中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94例HOCM患者行PTSMA,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分析术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中出现急性完全件房室传导阻滞的26例患者中,返回冠心病监护病房后有11例(42.3%)出现亚急性室内传导阻滞,2例(7.7%)出现亚急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7.7%)出现亚急性完伞性房窒传导阻滞,其余11例均为术中出现的一过性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正常传导.术中未出现急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患者中,术后14例(20.6%)出现亚急性室内传导阻滞,2例(2.9%)出现亚急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5%)出现亚急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术中出现急性传导阻滞并继发亚急性传导阻滞的患者预后不良,传导阻滞持续时间平均42.00 h,术中无急性传导阻滞而术后新发亚急性传导阻滞的患者,传导阻滞持续时间平均7.33 h(P<0.01).结论 PTSMA 中出现急性传导阻滞的患者,术后容易继发亚急性传导阻滞,特别是室内传导阻滞,并且传导系统恢复时间较长;而术中未出现传导阻滞的患者,即使术后出现亚急性传导阻滞,传导系统恢复也较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RFCA的AF患者156例,男性97例,平均年龄(62.2±9.1)岁,其中阵发性AF(PAF)患者135例(86.5%),持续性AF患者21例(13.5%)。术后随访,并对可能影响AF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FT4对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156例AF患者中,复发50例(32.1%),其中PAF组复发39例(28.9%),持续性AF组复发11例(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32)。以FT4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从低水平组到高水平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2.8%、22.5%、36.8%和5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4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8,95%CI:1.106~1.594,P=0.002),并且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的复发率(OR=5.030,95%CI:1.450~17.446,P=0.01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FT4对RFCA术后AF复发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07,95%CI:0.622~0.792,P<0.001,敏感度72.0%,特异度61.3%。结论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患者RFCA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是否有关。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91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60/31)。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 68.1%(62/91)患者fQRS阳性。f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75.8%)。平均随访18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4.2%(59/91),74.6%(44/59)复发发生在1年以内。fQRS阳性组复发率高于fQRS阴性组(79.0%vs.34.5%,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QRS是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危险因素(HR=3.243,95%CI:1.147~9.167,P=0.026)。结论:fQRS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因子,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1.
炎症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第1次行环肺静脉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4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根据CRP水平通过4分位法将病例分为4组,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平均随访91~374(199±80)d,40例(27.8%)复发。复发组CRP为(3.8±5.8)mg/L,未复发组CRP为(4.2±4.7)m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CRP水平最低4分位组到CRP水平最高4分位组,复发率分别为33.3%,30.6%,25.0%,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标记物CRP对房颤导管消融的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 1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7例(14.2%)合并典型房扑(房扑组,其余作为对照组),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终点为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房颤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结果 房扑组房颤病程(9.8±10.7)年,长于对照组(5.9±6.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房扑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91~401(237±79)d,房扑组房颤复发率为47.1%,对照组房颤复发率为1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校正年龄、房颤病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等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消融术前合并房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52,95%可信区间1.32~9.34,P=0.012).结论 典型房扑可能增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房颤导管消融前应对患者是否合并典型房扑进行认真评价.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5年至2012年共57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消融术,平均手术时间(192±36)min,X线曝光时间(28±8)min,随访时间(3.1±2.0)年,单次消融成功率42.1%,多次消融成功率61.4%,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消融成功率36.4%,非梗阻性患者成功率67.4%(P=0.031)。结论环肺静脉消融结合基质改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其复发的特点目前仍然不清,本文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共442例房颤消融治疗患者中,29例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男性19例,年龄(56±11)岁],本文患者复发时间〉6个月。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分析和对比初次与二次消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29例房颤患者(20例为阵发性房颤,9例为持续性房颤)复发时间6—33(11.3±5.3)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消融后均服用3个月抗心律失常药。在复发的29例患者中,(1)3例初次消融术采用单纯靶肺静脉电隔离,二次消融发现1例出现非消融肺静脉触发灶,予以补充消融;另2例发现原靶肺静脉均有传导恢复,予以所有肺静脉经验性电隔离。(2)12例初次消融策略为所有肺静脉(48根)经验性电隔离,二次消融时发现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传导恢复(36根),8例再次所有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其中1例发现上腔静脉起源予以针对性电隔离);4例患者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3)12例患者初次消融策略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二次消融时重复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1例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成功消融,2例患者术中出现左心房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成功消融。二次消融术后随访(15±10)个月,5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4例;成功率82.8%),1例患者出现严重左肺静脉狭窄。结论对于房颤进行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其复发患者以肺静脉传导恢复为复发的主要原因。单纯进行靶肺静脉消融的部分患者,其他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复发患者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相关。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肥厚性心肌病(HCM)伴心房颤动(房颤),并对其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因HCM伴房颤且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导航下环肺静脉消融术达到同侧肺静脉隔离,对持续性房颤再行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及线性消融。消融术后3个月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于消融术后1、3、6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症状后立即行常规心电图,随访治疗效果。结果共11例HCM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年龄(52±17)岁,女性2例。其中6例为阵发性房颤,5例为持续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后4周有1例因急性左心功能不良死亡,其余10例有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接受消融术。随访(14±10)个月,共有7例维持窦性心律,总成功率64%,未发生消融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维持窦性心律者左心房内径及射血分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mmVS(46±4)mm,0.64±0.05VS0.66±0.04,P〉0.05],心功能改善(2.0±0.7VS1.2±0.4,P〈0.05,NYHA分级)。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射频消融治疗HCM伴房颤安全且有效,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kg/m2做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结果369例中超重和肥胖199例,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在超重和肥胖组显著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0.2±6.0mmvs36.6±6.5mm,P<0.001;49.1±7.1mmvs46.9±6.6mm,P=0.003)。随访459±181天,超重和肥胖组复发率为40.2%,非超重和肥胖组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经校正房颤病程、房颤类型、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67,95%可信区间1.13~2.46,P=0.009)。进一步校正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左房前后径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04,95%可信区间1.01~1.08,P=0.01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左房增大介导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256例,消融终点定义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二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双向阻断且碎裂电位消失。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n=43)和无复发组(n=213)。通过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19.5±3.6)个月随访,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右心房内径较大,为(53.31±6.55)mm 对(48.74±5.87)mm;房颤持续时间较长,为(81.83±45.75)个月对(53.16±40.23)个月;左心房内径较大,为(49.85±6.82)mm 对(46.77±5.83)mm,P 均<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1,95%CI:1.01~1.28,P <0.05),右心房内径增大(OR=2.85,95%CI:1.15~7.03,P <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OR=1.01,95%CI:1.01~1.02,P <0.0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左心房内径和房颤持续时间外,右心房内径增大也是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