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屈光参数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行首次眼底筛查的早产儿,筛查时间为出生后4~6周或校正胎龄31~32周。单眼或双眼确诊为轻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但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儿为ROP组,并根据视网膜病变区域分为Ⅱ区亚组及Ⅲ区亚组;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与视功能中相应眼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屈光不正患者75例(150眼),年龄6~15岁.首先在自然光线小瞳孔状态下,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单眼屈光、双眼平衡检查,在最正球镜之最佳视力(MPMVA)度数基础上进行调节功能及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负相对性调节(NRA)/正相对性调节(PRA)、调节滞后/调节超前(BC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而后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散瞳后进行二次屈光检查.按照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值分组,有变化组是指球镜或散光差异≥0.50 D,共29例;无变化组是指球镜或散光差异≤0.25 D,共46例.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散瞳前后有变化组球镜度的中位数为-1.75 D,小于无变化组(-2.5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8,P<0.01);NRA在有变化组为(1.72±0.48)D,小于无变化组的(2.27±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9,P<0.01); BCC在有变化组为(-0.09±0.60)D,小于无变化组的(0.31±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5,P<0.01);PRA在有变化组平均为(-2.14±1.35)D,大于无变化组(-1.63±0.76)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及AC/A和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A与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的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93,P<0.01).结论 6~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中,散瞳前后的屈光度变化与年龄、性别、散光度数及AC/A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与视功能参数中的NR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出生3 d的Bcl-2转基因小鼠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神经轴突是否能够存活至成年并恢复功能.方法 实验研究.出生3 d的C57BI/6J小鼠和Bcl-2转基因小鼠行视神经夹闭损伤手术,建立视神经损伤再生模型,夹闭后立刻向玻璃体腔内注射顺行性神经轴突标记物CTB-F标记再生的神经轴突,分别在手术后4、8、10、13、18和24 d处死小鼠,做视神经和脑组织冰冻切片,行组织学染色和GAP-43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神经轴突的再生.同样方法在小鼠视神经损伤后分别立刻玻璃体腔内注射MK801、视上丘放置NMDA或BDNF,术后10 d和13 d时进行视神经再生分析.结果 在损伤后第4天视神经再生的轴突长入脑内的靶组织,维持到10 d左右,10 d后逐渐回缩;加入MK801、NMDA或BDNF,能够使再生轴突在脑内存活时间延长3 d左右,13 d后也逐渐回缩.结论 出生3 d的Bcl-2转基因小鼠视神经损伤后成功再生长入脑内靶组织,但再生的神经轴突在脑内存活10 d后逐渐回缩,可能与不能建立突触连接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9,45:43-4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总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在慢性青光眼模型小鼠视神经中的表达以及意义。方法 选取C57BL/6雄性小鼠以及APP+转基因鼠各40只,每只小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通过烙闭实验眼巩膜上静脉建立慢性青光眼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神经T-tau以及P-tau在不同青光眼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57BL/6小鼠以及APP+转基因鼠实验眼术后眼压均高于术前(均为P<0.05),而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7BL/6小鼠以及APP+转基因鼠实验眼T-tauIOD值均低于对照眼(均为P<0.05),而P-tauIOD值均高于对照眼(均为P<0.05);C57BL/6小鼠实验眼T-tau和P-tauIOD值分别为102.24±12.12和172.12±9.01,均小于APP+转基因鼠(均为P<0.05)。APP+转基因鼠实验眼视神经细胞凋亡率为(9.72±1.08)%,明显高于C57BL/6小鼠实验眼(7.24±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两者实验眼均高于对照眼(均为P<0.05)。结论 慢性青光眼小鼠视网膜T-tau蛋白表达量降低,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视神经细胞凋亡率上升,在APP+转基因小鼠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角膜上皮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实验A组为15~18月龄APPswe(+)和PSEN1dE9(+)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鼠15只,实验B组为8月龄APPswe(+)和PSEN1dE9(+)的AD转基因小鼠15只,对照组为8月龄野生型小鼠10只。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病理学改变、超微结构改变、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表达情况,并行TUNEL染色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B组和实验A组角膜上皮厚度分别为(20.104±1.763)μm和(15.456±1.439)μm,均较对照组的(23.567±2.123)μm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B组和实验A组均较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数减少,层数减少,细胞形态不规则。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示,实验B组和实验A组均较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微绒毛明显减少,平坦。实验B组和实验A组角膜上皮铺片Aβ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增强。TUNEL染色结果示,实验B组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数为(5.631±2.471)个,少于实验A组的(16.329±3.54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角膜上皮病理学、超微结构及角膜上皮细胞内Aβ的表达均有改变,以上变化与小鼠月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基因鉴定方法检测出可表达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Sox2-Cre和Rosa26转基因小鼠杂交的后代。方法 采用传统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电泳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 PCR方法检测野生型小鼠是长度为324 bp的条带;杂合子小鼠是长度为250 bp和324 bp的双条带,且免疫荧光发现转基因小鼠的自发红色荧光可以和Müller细胞标记物谷氨酰胺合酶(GS)绿色荧光共标。结论 建立了可表达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今后研究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转基因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和视神经纤维记数的改变。方法本实验采用6只10月龄的C57BL/6JAPP转基因雄性小鼠模型作为模型组,6只同月龄的C57BL/6J正常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处死小鼠,完整取出眼球分离视网膜,进行视网膜常规HE染色,同时取球后视神经制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视神经形态,行图像分析和轴突纤维计数。结果视神经横断面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纤维组织疏松,排列较紊乱,染色深浅不均,间质增多,部分轴突水肿。与正常对照组(1.77±0.04)×106相比,模型组小鼠视神经纤维数量(2.28±0.06)×106明显减少,视神经纤维密度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为(0.3836±0.0697)μm-2和(0.2701±0.0517)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神经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颗粒层和外颗粒层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减少,视神经纤维数明显减少而且受损,提示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存在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Opticin 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原代培养人眼RPE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6代细胞,接种于含DMEM培养液的6孔板中,于缺氧条件下或加入不同浓度(1、10、50及100 μg/L)VEGF进行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缺氧后RPE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和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含量.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明胶酶活性.组间检测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缺氧组RPE细胞内Opticin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而RPE细胞培养液中,缺氧组Opticin蛋白含量明显下降.逆转录PCR检测,缺氧组12、24 h VEGF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81 ±0.04、0.67±0.07,均较正常对照组VEGF mRNA表达灰度值(0.21±0.0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3.60,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性VEGF后,RPE细胞内Opticin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添加1、10、50及100μg/L的外源性VEGF后,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65 ±0.02、0.52±0.04、0.23±0.03、0.30±0.03,均较正常对照组Opticin蛋白表达灰度值(0.73 ±0.04)明显下降(F=141.38,P<0.05).明胶酶谱法分析,显示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相对应的位置出现明显的消化条带,且酶的活性随VEGF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低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可抑制由VEGF引起的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含量减少.结论 缺氧及VEGF作用可影响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分泌,可能与增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对Opticin蛋白的酶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预防近视的基础步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就是有计划地了解、记录儿童的屈光发育过程.主要对象是3~12岁的儿童,每隔6个月进行1次屈光检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属光力和曲率半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压、身高、体蕈等生理指数.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防治近视眼的基础性工作,目的 是充分了解近视眼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确实有效的科学的防治措施.(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77-5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前房深度(ACD)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瑞安地区随机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2个班共513名学生(1 025眼),年龄为7~14岁。在瑞安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屈光度、IOLMaster检查等,记录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年龄等相关基本信息。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分析ACD、AL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结果7~14岁学龄期儿童,平均AL为(23.68±1.09)mm,平均ACD为(3.48±0.26)mm,平均屈光度为-1.06(-11.37~+6.25)D;ACD与SE呈负相关(?茁=-0.048,P<0.01)。正视眼和近视眼的ACD和AL存在差异。结论在学龄期儿童,ACD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ACD有轻微加深趋势。ACD影响屈光状态,近视眼的ACD较正视眼更长。  相似文献   

12.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HC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88-192
角膜屈光手术后用现行的角膜曲率检测方法测量角膜屈光力不精确,导致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偏低,术后呈较严重的远视状态。随着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人数的增加,此问题在未来将日益突出。围绕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多种修正方案,以期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屈光手术和眼前节成像系统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飞秒激光可用于制作角膜瓣,进行角膜基质内切割,制作角膜基质环植入隧道等。与传统激光切削模式相比,波前像差引导等个性化切削模式能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角膜胶原交联术是一种治疗圆锥角膜的全新方法。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置换术对于高度近视和远视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有的老视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各种屈光手术新技术及相关的眼前节成像系统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屈光手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解屈光手术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重要性,提出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屈光手术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25-gauge(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20-G手术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1例(121眼)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眼底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1眼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60眼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1周、4周和12周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改变.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和4周,B组视力优于A组(x2=8.81、6.65,P均<0.05).A组术后屈光度向远视漂移,在术后12周回归至接近术前水平.B组术后屈光度向近视漂移.A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1.93±0.07)D、(+1.06±0.04)D、(+0.15±0.03)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1.62±0.07)D、(1.05±0.05)D、(0.41±0.03)D.B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0.06±0.02)D、(-0.04±0.03)D、(-0.03±0.02)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0.05±0.01)D、(0.03±0.01)D、(0.03±0.02)D.术后1周、4周、12周球镜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0.6、159.3、26.0,P均<0.01).术后各时间段散光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73.4、156.3、82.3,P均<0.01).A组角膜散光屈光率(Sim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3.44、3.28,P<0.05),而B组患者各角膜地形参数在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之间在术后短期内角膜SimK1-K2、SAI、SRI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5、45.5、47.0,P<0.05).结论 与20-G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相比,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更好,可获得更完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早产儿生后早期的屈光发育.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生后4~6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253例,按矫正胎龄进行分组:A组(22只眼),矫正胎龄≤34周;B组(52只眼),矫正胎龄>34周且≤36周;C组(126只眼),矫正胎龄>36周且≤38周;D组(144只眼),矫正胎龄>38周且≤40周;E组(136只眼),矫正胎龄>40周且≤42周,F组(26只眼),矫正胎龄>42周且≤44周.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其中38例在矫正胎龄40~44周时的屈光与同龄足月对照组比较.定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定性资料使用X2检验.结果 早产儿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孕龄和检查时矫正胎龄的增大,等效球镜远视程度增大.出生体重是等效球镜的显著影响因素.近视发生率14.43%,并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下降.散光发生率10.28%,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度中位数+1.00 DC,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增大,与出生孕龄和体重无关.散光轴向中位数90°,与矫正胎龄、出生孕龄和体重均无关.矫正胎龄40~44周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除等效球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有更大的近视趋势外,近视发生率、散光发生率、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屈光状态随发育向远视方向发展,但到矫正胎龄40~44周时仍较足月儿有较大的近视趋势,其潜在机制及随后的屈光发育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07-6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有效测量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香港养和医院行LASIK手术8年或3个月后因白内障形成而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28例(40只眼).利用临床既往数据计算得出K(K1)值以及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K(K2)值,将K值输入SRK/T公式得出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用K1与用K2预测术后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K1预测术后屈光度与术后3个月时实际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为(24.28~31.96)mm,平均为(28.06±1.98)mm.LASIK手术前的初始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13~-18.00)D,平均为(-10.44±3.93)D;K值为(41.40~46.90)D,平均为(43.57±1.47)D.最佳矫正视力:19只眼为1.0,10只眼为0.8,7只眼为0.6,4只眼为0.5.LASIK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2.83~+1.25)D,平均为(-0.32±0.95)D.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5.75~+1.13)D,平均为(-2.35±2.16)D.根据临床既往数据计算所得的K1平均值(KpreLASIK+RpreLASIK-RpostLASIK)为(27.60~40.70)D,平均为(34.62±3.56)D,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的K2值为(32.39~43.53)D,平均为(38.04±2.45)D,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P=0.00).由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69~0.61)D,平均为(-1.32±1.00)D;而由K2值测得的则为(-3.67~3.95)D,平均为(-0.60 ±1.8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3个月以上)为(-4.50~+1.75)D,平均(-1.10 ±1.51)D,与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0只眼为1.0,9只眼为0.8,5只眼为0.6,6只眼为0.5.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公式是准确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身对照研究。11名被试儿童先后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眼周边屈光度的测量。在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时,被试儿童依次注视从鼻侧30。到颞侧300的7个5m距离远视标.用开放式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然后计算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上的RPR差值。同时模拟高斯光学系统,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各个测量角度相应的角膜前表面位置,读取7个位点的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计算它们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差值。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RPR值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变化值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各个角度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颞侧屈光度更偏远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所有角度的RPR值发生近视性漂移(鼻侧10。除外),越到周边RPR值变化越大,以颞侧更偏近视。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RPR值相比,在鼻侧30。和颞侧1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3;t=3.01,P=0.013;t=5.92,P〈0.01;t=7.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的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的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8)。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重塑角膜前表面形态,使中央角膜变平、中周部角膜变陡,从而使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性漂移。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ü F  Wang QM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82-485
分析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强调树立屈光手术是在健康眼睛上施行手术概念必要性,认为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是当前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目标,术前科学测量和有效预测是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提出必须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