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年期痴呆和帕金森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期痴呆和帕金森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社区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二阶段调查法,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帕金森病筛查问卷为筛查工具:以Pfew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POD)、Fud物体记忆测数(FOM)、快速词汇测验(RVR)、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为细查工具。按ICD-10老年期痴呆诊断标准确诊病例。结果:在1186人5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病率2.61%,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0.76%,血管性痴呆(VD)0.42%,混合型痴呆1.43%。帕金森病患病率为0.17%。结论 老年期痴呆和帕金森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消耗卫生资源较高的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具有病理性行为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65例伴有病理性行为的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利培酮口服液和氟哌啶醇针剂治疗。疗程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h、24h、72h、1周和2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服药依从性。结果: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针剂疗效相仿(P〉0.05),但利培酮不良反应更小,依从性更好(P〈0.05或P〈0.01)。结论:利培酮口服液更适用于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病理性行为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知识、信念、行为效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北京社区人群(年龄≥50岁)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脑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崇文与石景山两个城区约10万自然人群中,按年龄性别构成整群随机抽取1350例年龄≥50岁的非卒中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由培训合格的社区医生填写统一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等相关资料。结果 脑卒中防治知识评分与信念和行为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6(P =0.005)和0.245(P <0.01),信念评分与行为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208(P <0.01)。知识评分与文化程度相关,信念、行为评分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结论 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三项评分呈相互一致性。同时信念和行为评分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而与文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状况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对老年期痴呆(AD和VD)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评定,并与正常老人的家属和老年护理病人的家属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痴呆患者家属SF-36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和老年护理组的家属评分低,但较门诊痴呆组家属评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性格、病程、与患者的关系及有无躯体疾病之间SF-36总评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与患者的血源关系,性别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较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175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及不同类型痴呆患病率进行调查。方法2007年5-9月,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居住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具有北京市户籍且年龄≥60周岁,签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调查的老人1756人,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逐户访问,完成调查问卷及简易痴呆筛查量表(MMSE),对阳性病例460人及5%阴性病例62人由精神科医师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痴呆的诊断标准做出痴呆的临床诊断。结果门头沟区老年期痴呆7.16%的患病率中,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性痴呆总患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别;男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低于女性,而脑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女性;城镇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及脑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均高于农村;年龄越大越容易患老年期痴呆,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患老年期痴呆。结论高龄、低教育水平是老年期痴呆的高发人群,全科医师或社区护士可有计划的进行调查,掌握情况,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监护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监护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状况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对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及门诊老年期痴呆(AD和VD)患者和其监护人进行评定,并与正常老人的监护人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痴呆患者监护人SF-36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低,但较门诊痴呆组评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性格特征、病程、与患者的关系及有无躯体疾病之间比较,其SF-36总评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监护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与患者关系,性别,社会支持。结论住院痴呆患者监护人生活质量较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6例AD患者(研究组)和44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清进行BDNF水平检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HI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AD患者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结果 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轻度、中度与重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AD血清BDNF水平低于轻度AD(P〈0.05)。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P〈0.0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AD患者存在血清BDNF水平降低,且与其年龄、病程及痴呆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社区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以1992年上海县8个乡(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调查时的1515例样本对象(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的实访样本数),4.5年后进行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调查,并对初筛中MMSE分值较低者226人作载脂蛋白E基因分型。结果在5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年发病率为0.53%,其中AD的年发病率为0.34%,VD(血管性痴呆)为0.15%,其它痴呆为0.0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38例和奎硫平组42例,疗程8周。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A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BEHAV—A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以奥氮平组BEHAV—AD总分及行为紊乱、抑郁、焦虑评分降低明显(P〈0.05)。结论:奥氮平对老年期痴呆的行为和精神障碍患者安全有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期痴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PARP)。方法 对象为55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人群,1987年首次调查非痴呆43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1997年再访同一批老人,按DSM-Ⅲ-R,NINCDS-ADRDA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老年期痴呆(SD),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先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0年前的心理社会因素与10年后发生痴呆的关系,再计算这些危险因素的PARP。结果 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新发生痴呆124例中(AD81例,VD36例,其他痴呆7例)。SD心理社会的危险因素(RR>1)有22项,其中社会因素17项,心理因素5项。PARP>20%的SD和AD中各有15例,VD仅3项。结论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PARP较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可能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卒中知识水平,分析其知识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北京、上海、长沙及成都四城市各选择两个社区,在两个社区内以户为单位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每个社区至少选择300户居民,每户确定一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前统一培训社区医生,调查问卷由社区医生入户填写完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接受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卒中相关知识: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治疗、卒中的早期症状、发生卒中症状后如何就诊,以及获得卒中知识来源等。结果 共完成2519份调查问卷。①社区居民对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44.2%~87.7%,对常见卒中症状的知晓率为58.2%~80.2%;②社区居民希望获取卒中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生讲解的健康大课堂(77.7%)、电视(73.1%)、报纸(59.6%)、宣传短片(43.6%)、杂志(39.2%);③社区居民卒中知识积分与其文化程度正相关(rs =0.114,P <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s =-0.152,P <0.001);④女性的卒中知识水平高于男性(P <0.001)。结论 本研究所调查的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认知不足,需要给予健康教育。加强教育目标人群主要为高龄、低文化程度、男性及卒中风险高危的居民。教育途径主要应集中在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举办的健康大课堂、电视及报纸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沙市城乡居民精神卫生的知晓现状,同时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供参考,也为精神卫生法更好地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调查的方法,在雨花区的两个社区和望城靖港镇的两个自然村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20份。结果总体基本知晓率为33%,部分知晓率为50%,较少知晓率为17%。多数市民表示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并愿意帮助他们。城乡、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沙市市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尚可,可能与长沙市民政局牵头开展的精神病患者社区药物治疗有关,但对精神疾病及其症状认识仍显有不足,精神卫生的宣传和教育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定长沙市公众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沙市辖区随机抽取的2个城市社区和2个农村社区的1660户家庭。从15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中随机抽取1人进行访谈,完成卫生部推荐的精神卫生知晓率标准问卷(20项)调查。结果1563人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其中男性676人,女性887人,平均年龄(标准差)为41.9(15,9)岁。平均(标准差)应答正确率为68.5%(46.4%),城市社区平均(标准差)应答正确率[70.5%(13.6%)]高于农村社区应答正确率[66.2%13.5%)](t=6.18,P〈0.001)。正确应答率与年龄负相关(r=一0.21,P〈0.001),与文化程度正相关(r=0.28,P〈0.001),与职业和婚姻状态的差异呈多样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农民或工人与其他职业比较)为精神卫生知晓率的独立相关因素。问卷20个条目总体内部一致性及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偏低(alpha=0.27~0.57)。结论长沙市普通居民精神卫生知识总体知晓率相对较高,但有些方面仍需提高,特别是对于精神疾病病因的认识。公众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能力随人口学特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不同人群进行特定的精神卫生教育可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今后需修订调查问卷,提高信、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55岁人群痴呆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吸烟、饮酒等问卷和一般状况测查表进行调查,再用DSM-4诊断标准进行痴呆的诊断.结果 长沙地区≥55岁10 026名老人痴呆的患病率为4.96%,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有遗传史和严重躯体疾病史的老人痴呆患病率越高;农村居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农村劳动者和无职业老人患病率明显高于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已婚和与家人同居的老人患病率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和独居老人;年收入≤2万元老人患病率明显高于年收入>2万元老人;在生活方式方面,饮食结构差,业余生活单调,缺乏锻炼,睡眠无规律或差的老人痴呆患病率明显更高;生活能自理和躯体活动自如的老人痴呆患病率更低;男女性别和饮酒吸烟老人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社区开展健康宣教,让更多人知晓患病相关的各类危险因素,同时在社区开展各类体育文娱活动,促进老人的社会交往,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利于降低老年痴呆患病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安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对康复后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性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西安市4个社区居民进行“精神疾病有关态度”同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有效调查问卷1591份(99.4%).其中答案“不好说”占很大比例.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35.20士5.918)分.单因素分析表明与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均无关(P>0.05).结论 康复后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就业难、社会接纳度低,从社区到整个社会要普及精神卫生常识,从根本上为康复后患者创造就业及回归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保定市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态度,为进一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保定市农村居民共1100人,采用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问卷、《病例测验》及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完成调查1055人.其中男380人,女675人。男性及女性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8%比63.4%;χ^2=1.26,P=0.263),但两组问卷正确率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1±2.41)比(12.40±2.29);t=2.10,P=0.036]。男性及女性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6±8.09)分比(32.65±7.57)分;t=1.01,P=0.311],但部分条目男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参考美国社区卒中预警症状和危险因素知晓率调查研究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讲座前使用问卷调查上海市虹口区志愿参加本研究的390名社区居民对卒中预警症状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针对这些人群开展卒中相关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3~5个月后采用相同方式再次调查其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 ①第一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10项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分别为2%~80%;被调查者对5项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率分别为51%~63%。②开展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中了解≥2、≥3和≥4项卒中危险因素的比例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01),了解≥3和≥4项预警症状的被调查者比例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5和0.0227)。结论 目前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佳;健康教育是提高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长沙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系统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周岁的人群,以增补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GHQ-12)作为筛选工具,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I/P)对调查对象进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及社会支持量表(SS)分别评定疾病造成家庭负担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共抽样12 275名,12 094名(98.52%)完成GHQ-12调查,2 351名完成SCID-I/P;27例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8.75‰,农村和城市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病率性别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年收入越高,患病风险下降,而农村、饮酒、未婚与离异均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家庭疾病负担总分为(25.46±6.02),社会支持总分为(31.44±4.91)。结论:长沙市15岁以上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家庭年收入、婚姻、城乡等因素是患病的风险因素,患者家庭疾病负担较重,社会支持不足。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居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在两个社区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抽样670户居民,每户确定一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前统一培训社区医生,调查表由社区医生入户问卷填写完成。调查内容包括:(1)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2)卒中相关知识,包括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早期症状、发生卒中症状如何转运以及获得卒中知识来源。结果 (1)社区居民对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为48.1%~84.8%。(2)对卒中早期症状知晓率为62.8%~82.8%。(3)有50.3%居民认为发生卒中后应该求助于“120”或“999”急救系统转运至适合医院。(4)居民获取卒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为电视(91.3%)、报纸(76.6%)、社区医生/医生(62.8%)和杂志(51.0%)。结论 目前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的危险因素、早期症状等相关知识认知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教育途径主要应集中在电视、报纸、社区医生/医生举办的健康大课堂、杂志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郊县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现状。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方式,调查上海市松江区某社区居民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早期预警症状的知晓率。 结果 本次调查符合入选标准并领取完成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9份。①卒中9项危险因素知晓率: 57.2%的被调查者能识别2项以上卒中危险因素,28.0%的被调查者能识别3项以上危险因素,8.0%的 被调查者能识别4项以上危险因素;19.9%~87.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血压、腹型肥胖、吸烟、血脂异 常为卒中危险因素;只有4.0%~10.6%被调查者了解酗酒、心脏病、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缺乏锻炼可 导致卒中发生。②早期预警症状知晓情况:社区居民对5项卒中预警症状知晓率为58.1%~70.3%。 结论 上海郊县社区居民对卒中危险因素、对预警症状的综合知晓度不高。提示卒中防治相关的健 康教育对上海郊县社区居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