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尚玮  王江滨  张永贵 《肝脏》2009,14(6):449-453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及幽门螺杆菌(HP)特异性基因检测,探讨螺杆菌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应用针对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基因扩增及微需氧分离培养,并对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阳性者进一步应用HPcagA、vacA和glm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DNA应用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共有35例患者的肝组织中发现了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其中肝硬化组(72.7%)和原发性肝癌组(87.5%)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42.3%,P〈0.05),而慢性肝炎组中随着炎症评分的增加,检出率亦增加。对这35例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阳性的肝组织DNA进一步应用HPcagA、vacA和glmM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证实有21例为HPDNA。所有肝组织经微需氧分离培养均未发现可疑菌落生长。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除存在HPDNA外,可能还存在其他螺杆菌DNA。螺杆菌在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中可能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取经病理诊断的28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非肝癌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功能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28例HCC标本中有1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0.7%;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0%;其他肝病组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16Sr 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提示,幽门螺杆菌菌株的基因型多为Ⅱ型,而少数为Ⅰ型。结论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p)IgG(抗Hp-IgG)阳性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患者肝组织进行Hp特异性基因检测,探讨Hp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中共纳入502例HBV感染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9名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抗Hp-IgG检测.同时用针对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其中56例肝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基因扩增,并对该基因阳性者进一步应用Hp cagA、vacA和glm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结果 HBV感染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63.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43.4%,P<0.05),其中肝癌组的阳性率最高(29/36,80.6%),其次为肝硬化组(64/83,77.1%),两组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28/383,59.5%,P<0.01).56例行肝穿刺活检患者中,35例肝组织中发现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其中肝硬化组17例,肝癌组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11例.进一步的扩增结果 证实35例中21例为Hp DNA.结论 HBV感染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HB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除存在Hp DNA外,可能还存在其他螺杆菌DNA.螺杆菌在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肝肠源性螺杆菌是否存在于肝细胞癌患者的胆汁内,探讨此菌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4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及24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胆汁标本。使用特定16SrRNA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DNA测序检测胆汁标本中的螺杆菌属及肝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胆汁标本中的肝螺杆菌抗体。结果 4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胆汁标本中有12例(25.5%)检测出肝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15例(31.9%)检测出抗肝螺杆菌抗体;24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胆汁标本中只有1例(4.2%)检测出肝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3例(12.5%)检测出抗肝螺杆菌抗体(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可检测出肝螺杆菌,这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5):130-135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MVD的关系;肝癌破裂出血26例临床分析;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原发性肝癌患者CDHI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属16S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克拉霉素耐药情况及与23S rRNA基因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胃镜检查的189例患者获得胃活检组织,微需氧培养得到坳,提取11例敏感菌和和19例耐药菌的DNA,对23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再对敏感菌和耐药菌的23S rRNA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对比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Hp菌株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是29.2%;19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却菌株中17株出现23S rRNA基因突变,各种突变的比例分别为A→G36.8%、G→A21.5%、C→T15.8%、A→C10.5%和T→C5.3%。11例敏感株及2例耐药株均未发现23S rRNA基因突变。结论克拉霉素耐药的却菌株比较常见,23SrRNA基因的多个不同位点突变均与跏对克拉霉素耐药有关,而A—G和G—A突变是主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肝组织螺杆菌属特异性16Sr RNA基因特点。方法纳入维吾尔族CHB患者60例和健康维吾尔族体检者80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 pylori阳性感染,常规进行肝穿刺,采用PCR法检测肝组织螺杆菌16Sr RNA基因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每分钟衰变数(14C-UBT)阳性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24%,P0.01];在所谓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经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46例,肝硬化14例;在46例CHB和14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DNA进行16 Sr RNA基因检测,结果 40例(86.96%)CHB和13例(92.86%)肝硬化患者16 s RNA阳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3,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CHB患者肝组织16 s RNA检出率亦无统计学差异(x2=1.348,P=0.51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但肝组织螺杆菌属特异性16Sr RNA检出率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或纤维化程度未显示出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8.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人类肝癌的发生相关。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为研究对象 ,非肝癌组织 16例作对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螺杆菌 16SrRNA基因 (16SrDNA)检测螺杆菌 ,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 ,并对部分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的特异基因 (2 6 -kDa蛋白 )和相关功能基因 (cagA、vacA、glmM、rps4 )来验证是否为该菌。结果  4 0 % (8/ 2 0 )的肝癌组织中发现螺杆菌 16SrD NA存在 ,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大部分亦阳性 (7/ 8) ,而非肝癌组无一例阳性 (P <0 0 1)。所有PCR产物用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 6例测序及同源比较显示 ,肝癌组织中的螺杆菌 16SrDNA序列与H pylori的 16SrDNA序列有 98 5 %~ 99 0 %的同源性。阳性标本中 2 6 -kDa基因大部分亦阳性 (7/ 8) ,但仅 2例扩增出cagA基因 ,2例扩增出glmM基因 ,一直未扩增出vacA基因和rps4基因。 结论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它与肝癌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9.
胆囊结石病患者胆道系统的螺杆菌DN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近来 ,螺杆菌属细菌与胆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并在胆固醇结石中检测到细菌DNA。为进一步研究胆囊结石病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对胆囊结石患者的胆石、胆汁 ,胆囊黏膜行螺杆菌 16SrRNA基因检测。方法 研究对象为 2 9例胆囊结石病患者。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需氧、厌氧和非选择性微需氧培养基培养。利用两对特异性的螺杆菌 16SrRNA基因引物对患者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标本行nested PCR扩增 ,利用特异的螺杆菌DNA探针 ,对PCR产物行Southern杂交检测 ,并对 1例胆囊黏膜PCR产物直接测序 ,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标准螺杆菌株序列作比较 ,采用Neighbor joining法绘制种系发生树。氧化酶法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 结果 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经需氧、厌氧、微需氧培养 ,未发现螺杆菌生长。 2 9例胆石标本nested PCR分析 ,2例阳性 (6 .9% ) ,2 3例胆汁中 9例阳性 (39.1% ) ,2 9例胆囊黏膜中 2 2例阳性 (75 .9% )。PCR阳性的标本Southern杂交均为阳性。 1例胆囊黏膜标本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 ,证实为螺杆菌属细菌。 2 9例胆囊结石的平均胆固醇含量为 (6 2 .2± 3.8) % ,PCR结果阳性的 2例胆石为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结论 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结石、胆汁及胆囊黏膜中 ,胆道系统螺杆菌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经口接种长期感染后,是否可到达肝脏并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导致小鼠肝脏病变,甚至肝癌的发生.方法 H.pylori悉尼株(SS1)经口接种C57BL/6小鼠,24个月时处死.检测小鼠胃、肝组织内细菌定植情况与病理改变;提取肝组织内细菌DNA,巢式PCR扩增小鼠肝组织H.pylori 16S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并与胃黏膜分离的H.pylori、接种H.pylori SS1的16S rRNA PCR产物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接种组12只小鼠在胃黏膜检测到H.pylori,11只出现胃组织病理改变,其中1只发生胃淋巴瘤.接种组7只在肝脏检测到H.pylori,6只出现肝脏病理变化,其中1只轻微炎症;3只炎症伴纤维化病变;2只炎症伴纤维化及异型性增生.接种组肝脏H.pylori染色阳性且出现肝脏病理改变小鼠,胃H.pylori染色均呈阳性.接种组肝脏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和(或)胃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以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未发现肝脏病理改变.肝组织中扩增的H.pylori 16S rRNA PCR产物测序结果经序列分析后显示:与胃黏膜分离培养细菌、接种细菌同源性为100%.结论 经口接种H.pylori 2年长期感染后,除导致小鼠胃组织病变外,部分小鼠胃组织感染细菌可到达肝脏,引起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胆型螺杆菌作为肠肝螺杆菌属的一员,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从BALB/c小鼠肠道分离出胆型螺杆菌并对细菌进行鉴定。BALB/c小鼠肠粘膜匀浆空肠弯曲菌血琼脂培养基微需氧条件下培养5~7d。本实验室从BALB/c小鼠肠道中微需氧条件下成功分离出了H.bilis,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细菌基因测序分析鉴定证实,为本实验室下步研究胆型螺杆菌的致病性提供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一起小尾寒羊病害进行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病原等方面的检验,旨在明确感染症的特征及相应的病原菌。方法在发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新鲜病死羊进行体表及剖检后的病变检验;同时以病变肝、肺、心血组织为材料做细菌分离与纯培养,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选取经鉴定后的1个代表菌株(SKp-1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代表菌株培养后制备成9×108CFU/ml的菌液,经接种感染健康小尾寒羊,测定其致病作用;对4株细菌以琼脂扩散法(K-B)做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被检病死小尾寒羊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剖检可见肺肿胀,肠黏膜脱落、出血等。从肺、肝、心血组织均检出了纯一的同种细菌,经理化特性等鉴定表明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Trevisan 1885)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K.pneumoniaesub-sp.pneumoniae)。所测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15bp,在GenBank登录号为AY963633,与检索出的28种克雷伯氏菌属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98~99%,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登录号为AF453251)聚为一个分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对小尾寒羊具有致病作用。用37种抗菌类药物所做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株间无明显的敏感与耐药性差异。结论所检小尾寒羊病例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基因测序与质谱分析,在奴卡菌菌种鉴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2例肺部奴卡菌感染患者的奴卡菌病原体,经过纯分培养,均同时进行了质谱检测和16S rRNA以及hsp65基因测序。结果1例患者质谱分析以及基因测序均证实为盖尔森基兴奴卡菌;另1例患者的质谱分析提示为盖尔森基兴奴卡菌,但16S rRNA以及hsp65基因测序则均证实为脓肿奴卡菌。结论奴卡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传统微生物学检测耗时费力,新型质谱分析(MALDI-TOF MS)有助于鉴定菌种,但基因测序仍是奴卡菌菌种鉴定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肝螺杆菌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国小鼠肝螺杆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集中国某实验动物中心发病小鼠标本,采用细菌学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多重PCR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一株能产生多种毒素的细菌,经鉴定为肝螺杆菌(HHm0801)。用螺杆菌属16SrRNA基因特异引物和肝螺杆菌16SrRNA基因、flaA基因、flaB基因、ureA基因、cdtB基因、cdtC基因特异引物对HHm0801细菌的PCR扩增为阳性,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上述序列与肝螺杆菌ATCC514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004917)同源性高达99%。肝螺杆菌感染小鼠肝脏的肝细胞肿大,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部分胞核深染,局部坏死,肝小叶脂肪变性;直肠部分绒毛脱落,有少量炎性细胞,局部充血。脾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小叶间隔不清晰,脾巨噬细胞增多。眼睛巩膜增厚,晶状体部可见深色物质沉着。结论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了肝螺杆菌,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从患儿颌下淋巴结穿刺脓液中分离的纯G^+棒状样杆菌的生物学地位。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并做生化反应。提取细菌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分离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与生化反应与藤黄短小杆菌基本相同,16S rRNA基因长1387bp,与藤黄短小杆菌16S rRNA基因相似度达99.7%。结论通过生化反应和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确定此菌为藤黄短小杆菌,初步认为是藤黄短小杆菌的新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品系实验室小鼠中是否存在肝螺杆菌(Hh)感染,为进一步探讨Hh在小鼠慢性肝炎、肝细胞癌以及下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国内不同地域的114只不同品系小鼠,其中C57BL/6小鼠39只,BABL/C小鼠43只,SCID小鼠14只,C3H小鼠18只.分别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Hh抗体和粪便Hh抗原;PCR法检测粪便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和Hh特异性16SrRNA基因;粪便螺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等方法分析Hh在小鼠中的感染状况.上述方法中有一项阳性即判断为存在Hh感染.结果 在114只小鼠中有25只感染了螺杆菌(21.9%),其中44.0%(11/25)为Hh感染,并以SCID小鼠和C3H小鼠Hh感染率较高.同时,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其余56.0%(14/25)的螺杆菌感染小鼠中发现存在其他螺杆菌感染.结论 来自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品系实验室小鼠中除存在Hh感染外,可能还存在其他螺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agA+及VacA+的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耐药与23S rRNA基因点突变的关系。方法采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2008年确诊为Hp感染患者的胃窦部黏膜样本进行Hp分离培养和鉴定,PCR扩增CagA+及VacA+基因,E-test进行药敏实验,PCR方法扩增23S rRNA基因,基因测序检测克拉霉素耐药菌株的点突变。结果对克拉霉素耐药的CagA+及VacA+Hp菌株均存在23S rRNA基因v功能区第2144位和第2143位A-G突变,而敏感菌株没有发现该位点突变。结论Hp对克拉霉素耐药的23S rRNA基因A2143G、A2144G点发生突变,与基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的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在CT导引下作肺穿刺取得标本,经培养获得革兰阳性、生长较慢的丝杆状菌,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经形态学、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测定的1 429 bp序列与此种菌的模式株的序列100%一致,分离菌株与模式株的生化反应仅有两项不同。结论本文全面报道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全球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部分肝癌患者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随着A/Jr小鼠感染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后致雄性小鼠肝癌发生率明显升高现象的发现,人们开始思考是否存在肝螺杆菌感染人群致人类肝癌的发生率升高,为肝癌的病因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本文简述了Hh生物特性、检测方法、与肝癌的相关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表明肝螺杆菌可能在部分原发性肝癌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