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ExactTrac x-Ray(ETX)与Cone Beam CT(CBCT)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NSCLC-SBRT)中分次间及分次内的误差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2例行SBRT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行CBCT扫描,图像配准范围为肺部肿块并兼顾胸腔轮廓与脊柱等骨性标记,获得移位误差后进行修正并开始治疗。在治疗开始及结束分别选择0°与1800进行2次ETX拍片验证(ETX-0,etx-180),从而获得分次内移位误差,图像配准范围为胸腔轮廓及脊柱等骨性标志。CBCT获得图像与定位CT图像配准得到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的平移误差和绕前后(R)方向的旋转误差,ETX拍摄获得双斜位片,与计划DRR配准后得到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记录两种验证方式的移位误差值,对CBCT及ETX验证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分次间CBCT扫描在X、Y、Z、R方向的平均移位误差分别为(0.38±0.26)cm,(0.49±0.37)cm,(0.32±0.19)cm,(0.85±0.60)cm。分次内在X与Y方向,ETX_180较ETX_0平均移位误差分别增加21.7%与1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与R方向,ETX验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SBRT分次间行CBCT图像引导能明显减少摆位误差,分次内行ETX拍片验证能有效监测单个治疗过程中的移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固定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对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各30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在每次治疗的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1±0.8)mm、Y(1.3±1.1)mm、Z(1.0±0.9)mm,热塑体膜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7±1.4)mm、Y(4.5±3.2)mm、Z(3.9±1.5)mm,两组的分次间误差在X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纠正后与纠正前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和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纠正后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误差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精确性高于热塑体膜组;分次内误差在每次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明显,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3.
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提高治疗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另一组采用低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分别在模拟定位机和电子直线加速器下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以模拟定位片上射野中心为坐标,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X轴、Y轴、Z轴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7±1.31)mm和(1.35±1.29)mm(P>0.05)、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3±1.14)mm和(1.26±1.12)mm(P>0.05)、Z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17±1.54)mm和(1.47±1.32)mm(P<0.01)。结论:胸部肿瘤放射治疗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体位的固定,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治疗摆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技术在测定并校正肺部恶性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过程中靶区位置误差的意义。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例肺部恶性肿瘤并接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校正误差后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并配准。分别记录治疗前后靶区位置误差。根据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外放公式MPTV(外放)=2.5Σ+0.7σ计算PTV外扩大小。结果:治疗前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0.0mm、16.9mm、8.7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4±2.8)mm、(3.4±4.6)mm、(2.9±3.4)mm。在线校正并治疗后,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最大值分别为7.6mm、4.6mm、7.0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1±2.0)mm、(1.5±1.6)mm、(1.7±2.0)mm。无图像引导PTV外扩大小为左右7.96mm、头脚11.72mm、腹背9.63mm,有图像引导并在线校正PTV外扩大小为左右6.65mm、头脚4.87mm、腹背5.65mm。结论:IGRT技术可即时校正SBRT治疗前由摆位引起的靶区位置误差,并测定治疗过程中的靶区位置移动,能提高治疗精度,并有助于PTV外扩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拍摄的验证片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进行比较。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15±0.4)mm,Y轴(头脚方向)(1.35±0.6)mm和Z轴(前后方向)(0.34±0.2)mm,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X、Y方向。所发生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且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论鼻咽癌精确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段诗苗  江浩  赵家成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219-4221
目的: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的肿瘤适形度与剂量分布。方法:17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常规模拟定位后行CT扫描,CT扫描图像经局域网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3)进行三维重建,设计三维适形计划和虚拟常规计划。对常规放疗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虚拟常规计划所描述等中心位置、靶区大小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放疗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等中心位置在X、Y、Z轴上分别相差(4.1±2.2)、(3.4±2.3)、(12.5±8.1)mm;射线束观前后方向肿瘤区(GTV)宽常规放疗计划为(2.3±0.5)mm,三维适形计划为(4.4±0.9)mm;全组中位处方剂量6600cGy。常规放疗计划、虚拟常规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GTV100%体积剂量分别为(3567.1±1975.4)、(6294.2±358.5)和(6185.6±364.5)cGy;CTV100%体积剂量分别为(1948.3±1265.2)、(5384.8±671.9)和(5137.8±629.9)cGy;肺V20分别为23%、33%、22%。结论: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不能满足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要求,而三维适形技术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给食管病变区以足够的照射剂量,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射波刀六维颅骨(6D-skull)追踪方式治疗脑转移瘤,对治疗过程中体位误差进行分析,为临床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12月在本院接受第六代射波刀治疗的50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脑转移瘤患者,中位年龄60岁。治疗过程中间隔90 s采集一组正交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自动配准并记录误差值。分析治疗前期、治疗中期及治疗后期三个时间段的体位误差,根据公式MPTV=2.5Σ+0.7δ计算肿瘤靶区(G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边界范围。结果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集到6个方向共3,144组数据,三个线性方向体位误差(■±s)分别为:X(0.32±0.29)mm,Y(0.31±0.25)mm,Z(0.23±0.19)mm;三个旋转方向体位误差(■±s)分别为:Roll(0.26±0.23)°,Pitch(0.33±0.26)°,Yaw(0.65±0.55)°。三个线性方向X、Y、Z的外放边界分别为1.00 mm、0.95 mm、0.71 mm。除Yaw方向外,其余5个方向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误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临床靶区与治疗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咽癌的放疗充分体现了现代放疗技术的精华,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治疗靶区的讨论对肿瘤控制率及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鼻咽癌常规放疗的特点、3D—CRT中特殊(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加量鼻咽癌靶区的规定、强调“四精治疗”是3D-CRT的原则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 V-CBCT)获取不同区段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第一周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部位食管癌摆位误差的区别。方法将43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原发病灶的位置分为A组(颈段及胸上段)和B组(胸中段及胸下段),对A组病例放射治疗时利用颈肩膜固定,对B组病例利用体膜固定。应用直线加速器机载k V-CBCT在放射治疗第一周进行每天1次扫描,采集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轴)、前后(Y轴)、头足(Z轴)三个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结果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39±0.20)cm、(0.27±0.14)cm、(0.34±0.19)cm;B组(0.44±0.25)cm、(0.31±0.25)cm、(0.49±0.17)cm。三个方向上的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分别为:A组5.11 mm、4.36 mm、5.72 mm;B组6.79 mm、5.76 mm、7.38 mm。A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B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Y轴方向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载k V-CBCT可用于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值,利用该摆位误差值可估算PTV的外扩边界。颈肩膜固定的准确性要优于体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测量分析颈、胸上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以制定合适的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方法25例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制作头颈肩热塑膜,通过应用EPID比较计划射野参考图像(DRR)和实际射野验证图像(EPI)相关骨性标记的位置偏移,计算出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由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不考虑与考虑靶区内扩边的具体MPTV值。结果25例患者在X、Y、Z轴上的摆位系统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85mm、1.37mm、0.94mm,摆位随机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95mm、0.74mm、0.89mm。不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分别为3.84mm、3.94mm、2.97mm,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的为7.1mm、7.67mm、7.19mm。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实测MPTV的大小,从而使制定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IGRT)系统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修正的应用.方法应用医科达公司的synergy机载KV-CBCT对23例食管癌调强患者每次照射前获取X线容积图像(X-ray volumetric images,XVI)与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进行匹配,获取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并分析纠正误差.结果23例患者均坚持完成放疗,共做了474次CBCT,其中治疗前320次,摆位误差在X(左右) Y(头脚)Z(前后)三个方向≥3mm,分别为(-0.04±4.63)、(0.07±9.69)、(-0.15±4.33)mm.结论千伏极CBCT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中可以提高等中心摆位精度,检测并调整摆位误差,有效减少放射野边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位真空袋在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部放疗的患者60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固定技术放疗;B组行体位真空袋固定技术放疗;C组在真空袋固定技术基础上,在患者胸部两侧标记水平参考线。各组均拍摄正、侧位验证片,并每周拍摄验证片与初始验证片相比较。结果各组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A组X=(5.3±2.8)mm,Y=(3.8±2.3)mm,Z=(6.7±3.3)mm;B组X=(3.6±1.7)mm,Y=(3.2±1.8)mm,Z=(6.2±2.6)mm;C组Z=(3.1±1.6)mm。其中A和B组的X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Y、Z轴则无统计学意义;B和C组的Z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放疗中,应用体位真空袋固定放疗技术能使X轴误差减少,Y、Z轴无改善。在应用真空袋基础上,在患者胸部皮肤上标记水平参考线能提高精确度,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其中校正前1425张、校正后1425张,比较参考图像与XVI图像并记录位置变化,统计分析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数据,确定整体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评估PTV边界,分析体重减轻(<5%vs≥5%)对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校正前,在X轴、Y轴和Z轴上分别有15.1%、12.0%、9.2%的患者系统误差≥3 mm,校正后分别下降至9.0%、0%、0%;校正前患者摆位边界≥5 mm的总百分比分别为4.9%、6.3%、3.8%,校正后降低至1.9%、0%、0.67%;体重减轻>5%的患者在Z轴、X轴两个方向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有所增加,但5 mm PTV边界足够弥补摆位误差。结论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使用kV-CBCT和NAL离线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4.
张彬  韩春  王澜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3):373-375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同期化疗治疗局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疗效。方法:3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及同期化疗。观察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治疗期间、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91.9%。急性肝肾损伤发生率为13.5%(5/37)。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3例,1级11例,2级9例,3级14例。急性放射性肺炎0级2例,1级15例,2级12例,3级8例。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32例,稳定(SD)2例,总有效率(PR+CR)为94.6%(35/37)。1年局部控制率为83.4%,1年生存率为75.8%,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期化疗治疗局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较重,但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王文保  周霞  邵洁  闫婧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894-189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盆腔肿瘤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盆腔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俯卧位定位板;B组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各例病例分别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得出摆位位移数据。将A、B组摆位位移数据整理,分析出各组的摆位误差。结果 A、B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269±1.292)和(1.281±0.016)(P<0.05);头脚(Y轴):(1.926±1.816)和(1.936±1.830)(P>0.05);腹背(Z轴):(1.956±2.239)和(1.962±2.163)(P>0.05)。结论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单纯应用俯卧位定位板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方向上优于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而头脚(Y轴)方向、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混合射线计划、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在靶区覆盖率和正常组织剂量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3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CT扫描,在CT图像上勾画胸壁、内乳区、心脏、同侧肺和对侧乳腺,每例患者均设计3种不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选择最优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结果:3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对于总计划靶区(PTV),3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对于内乳区PTV,分段切线野计划(V47.5:95.19±3.90%)、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V47.5:96.83%±4.56%)与常规混合射线计划(V47.5:88.16±7.77%)相比,剂量更均匀;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都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对于心脏和肺,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与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心脏11.97±3.54Gy,肺13.39±1.97Gy)、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心脏11.18±2.53Gy,肺13.17±2.03Gy)相比,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将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对于总PTV,两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两种计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高剂量区都较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CI:0.64±0.02)的靶区适形性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CI:0.45±0.02)。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心脏:19.03±3.48Gy;肺:15.58±2.01Gy)心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还使得心脏和同侧肺的V5-10较大。对侧乳腺,2种计划的平均剂量无显著差异(分段切线野技术1.00±0.02Gy,调强放射治疗技术1.08±0.25Gy)。结论:分段切线野计划较好地平衡了靶区覆盖完整性和保护正常组织,对于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照射患者有一定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个体化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乳腺癌患者40例,A组(20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B组(20例)采用真空袋、直肠癌体架和热塑体膜联合固定法固定。利用EPID拍摄患者治疗前位置验证片,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结果 B组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患者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和旋转(R)误差分别为,A组:X(2.90±1.77)mm、Y(3.85±1.98)mm、Z(3.25±1.94)mm,R(1.67±1.27)°;B组:X(1.80±0.70)mm、Y(2.30±1.17)mm、Z(1.75±1.02)mm,R(0.55±0.42)°。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Y、Z三方向摆位误差>5 mm的比例分别为A组15.0%、35%、25%,B组为0、5%、0。B组PTV外放边界由A组的7.04 mm、9.09 mm、7.86 mm缩小至4.09 mm、5.42 mm和4.21 mm。结论新方法整体摆位准确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摆位误差≥5 mm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TV的外放边界进一步缩小,减少肺和心脏等正常组织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使用Elekta公司的PrecisePLAN Release2.11计划系统设计常规四箱形野(3D-CRT)和调强放疗(IMRT)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二者的放射物理参数,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IMRT计划中靶区平均剂量略高于3D-CRT计划中的相应值,其靶区适形度明显占优。同时,IMRT计划中的膀胱、直肠、小肠、股骨头等危险器官受到的平均剂量低于3D-CRT计划中的相应值,除右股骨头受到的平均剂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数据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保证肿瘤放射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危险器官的照射剂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R-CRT)不同靶区的设计对放射治疗效果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4例应用3D-CRT治疗的65岁以上、病理确诊的NSCLC病人,其中以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及淋巴引流区为放疗靶区的病例36例(A组);以原发病灶及累及淋巴结为靶区的病例58例(B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放射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MST)、1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4.795,P〈0.05),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心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NSCLC病人淋巴结区预防照射和累及野放疗,预后无明显差异,累及野放疗可减少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建议对老年病人采取累及野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