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癫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以往对于影响癫痫发作的有关因素研究较少,为此,作者对一组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及病程中的某些临床特点及治疗因素等与癫痫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 38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于发病后72h 内入院,278例经血管造影或尸检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其它103例因高龄(>70岁)或昏迷较深未行血管造影或手术,但脑 CT 示出血部位在大脑半球间、鞍上或侧裂池,提示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由于低血钠、再出血或手术后12h 内所发生的癫痫不算作继发性癫痫,作者用双边χ~2检验、log-rank检验的单变量分析方法及 Cox 比例风险模型的多  相似文献   

2.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抢救一例木拉提米吉提许望书席耀明⒇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4岁。因突发心悸、气短和胸前区疼痛于1995年11月9日入院。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曾在1995年10月25日行走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心前区剧痛、头晕、气短。疼痛持续向...  相似文献   

3.
<正>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6月26日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出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1岁,间断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11d,于2013年6月26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检查:血压132/96mm Hg(1mm Hg=0.133kPa),生命体征平稳,意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随着B超、CT、MRI等无创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动脉瘤的发现率逐渐增加,但感染性动脉瘤极少见[1],常于并发菌血症和败血症或动脉瘤破裂时才被发现.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0岁,因间断发热3个月于2011年9月26日入院.于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寒战、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C,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于我市某医院,多次血培养示猪霍乱沙门菌,经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钠)2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培养未见异常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于早期实施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对照组于非早期神经介入治疗(动脉瘤破裂24 h后),比较2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栓塞程度。结果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95±1.15)d vs(6.42±0.89)d,(10.21±2.34)d vs(14.57±2.31)d,P=0.000];观察组完全栓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8.75%,P=0.040);2组入院时及术后2周NIHSS评分、肺部感染、再破裂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水肿发生率、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破裂后内皮素(endothelin)可促使大脑血管痉挛。本文测定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内皮素浓度。患者在 SAH 后3天内收入院,于第1星期做手术。在对大脑动脉瘤破裂施行手术时,将导管插入底池及侧脑室以抽取血性脑脊液。SAH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81岁,因"反复头晕10余年,再发6 h"于2012-12-24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体位变动时加剧,伴头痛、胸闷。多次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瘤可因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眼神经和视神经等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而被发现,而有些病例却是因其他原因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前者为破裂动脉瘤,后者为未破裂脑动脉瘤,二者不仅在诊断发现上不同,而且在其病变结构、临床特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因"腹痛3 h"于2013-12-31入院。患者因"头晕1 d"于2013-12-31到当地医院就诊,3 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呕吐餐后胃内容物1次,伴头晕加重、气促,无头痛、胸闷、心悸,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5 g/L。予抑酸、吸氧、平喘等治疗后,腹痛、气促症状稍缓解,为进一步治疗,遂转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颅内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12例)接受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ARP-1在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ARP-1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呈棕黄色;在未破裂动脉瘤瘤壁中,PARP-1阳性细胞个数较少,分布稀疏,且在动脉瘤瘤壁全层均有表达;在破裂动脉瘤瘤壁中,PARP-1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血管壁外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破裂动脉瘤瘤壁PARP-1的阳性表达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19)个比(56±14)个,t=4. 291,P 0. 01]。结论 PARP-1在破裂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较未破裂动脉瘤明显升高,可能在颅内动脉瘤的破裂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破裂和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瘤可因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眼神经和视神经等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而被发现,而有些病例却是因其他原因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前者为破裂动脉瘤,后者为未破裂脑动脉瘤,二者不仅在诊断发现上不同,而且在其病变结构、临床特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染发剂致横纹肌溶解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5岁。误服染发剂12h于2004年7月10日入院。12h前误服染发剂(由苯二胺和过氧化氢组成)150ml后呕吐黄色胃内容物10ml,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晕、出冷汗,于当地医院予催吐等治疗,无腹痛、呕血、黑便,无胸闷、气促,为进一步诊治转诊本院。体格检查:T36.1℃,P72次/min,R2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性,28岁,因"突发四肢乏力12h,加重伴心悸2h"入院。入院前12h,患者夜间起床小便时自觉头晕,自身乏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气促等不适。患者未重视及就诊,入院当日清晨,患者感四肢乏力加重,并不能翻身,伴心慌、胸闷、恶心、呕吐,遂往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就诊过程中,患者突发四肢瘫软,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气促,全身冷汗出,无头痛、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脑血管病中心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9日至2月28日十堰市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2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总结疫情期间破裂动脉瘤患者院前转诊、入院检查及术前评估、手术策略、术后管理完整的管理经验,所有患者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管理,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护人员防护效果。结果 2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无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2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7例,2分4例,4分1例,无致死病例;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参与患者管理的医护人员无1人感染新冠肺炎。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完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管理流程,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也能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为包括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内的危重脑血管病患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6例,Ⅱ级5例,Ⅲ一Ⅳ级4例,Ⅴ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 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破裂出血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2例(未破裂组)。另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未破裂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MCP-1水平及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破裂出血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后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升高,且出血急性期逐渐上升,可能参与动脉内外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在Moyamoya综合征患者中患病率约14.2%,而其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仅约5%[1]。相对于普通颅内动脉瘤患者,Moyamoya综合征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更差,所以防治此类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再破裂显然非常重要。目前合并Moyamoya综合征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两种,即外科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者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颅内动脉瘤多存在于复杂及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