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SRH)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方法 2013年开展的厦门市14 292名≥60岁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资料为基础,建立5个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SRH的影响,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进一步评价其联合影响。结果 17.98%的老年人SRH为"较差";独居者占11.07%;34.10%的老年人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占38.22%;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独居且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为参照,与配偶和子女居住且从不/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SRH最好(OR=2.51)。结论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SRH存在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应鼓励老年人选择与配偶和子女共同居住,积极防控和降低老年人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人群对老年人住公寓看法的结果表明,老年人在有子女、有老伴且家庭和睦的情况下可在家居住;仅有子女或仅有老伴及子女但独居的老年人多数倾向于住公寓;家有年幼孙子女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本身希望住公寓,其他人多希望他们在家居住;总的趋势是年龄愈大、文化程度愈低愈希望在家居住。住公寓的优点主要是有专人照料,可解除寂寞和解决住房拥挤;在家居住的优点是享受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安徽省16个地市41个县,对975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老年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形式、生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情况、抑郁症状和意外伤害情况等。结果最近1年内,975名老年人平均发生过(1.19±2.23)次意外伤害,有40.8%发生过意外伤害,发生过3次及以上比例为16.6%。16.6%的多发意外伤害老年人发生次数占总意外伤害次数的72.8%。老年人中前6位的意外伤害分别为:摔跌伤、碰撞伤、刀或锐器刺割伤、鱼刺或异物卡伤、动物咬或抓伤、烫伤或烧伤。不同视力、听力、四肢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和慢性病数量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频次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均表现为功能正常者其意外伤害发生频次低于轻微影响或明显影响生活者,无慢性病老年人发生频次低于患有慢性病者。抑郁量表得分越高、四肢活动明显影响生活、慢性病数量在3种及以上是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国农村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现状不容乐观,抑郁症状和生理功能状况低下是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成都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健康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成都市龙泉镇2452名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和家庭功能(用Smilkstein的家庭功能量表)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2代及以上的家庭占2/3,与子女、孙子女同住的占52.4%,家庭功能均值7.86,良好者占72.5%。但1/3的老年人是独居或与配偶居住,有24.5%的家庭功能有障碍(分值<7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和睦程度、受尊重程度、居住环境安全程度、个人收入评价和家庭经济支配权为家庭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多数老年人有较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但部分人的家庭生活较差,研究为促进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了依据,且为家庭健康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有研究表明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及城镇水平,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2])。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或无子女,缺少来自家庭、亲人的关心;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保险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农村老年人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较差~([3])。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家庭居住类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选取1 39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的空巢率(44. 92%)显著高于城市(37. 50%,P0. 05)。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 18±5. 87)分。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空巢老人(P 0. 05)。在不同家庭居住类型中,无子女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最低(P 0. 05)。与同城但不住一起相比,和子女住在不同城市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P0. 05)。结论不同家庭居住类型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其与养老模式的关系。方法分层整群抽取1 393名农村老人,对其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及养老模式进行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ADL)明显障碍的发生率为23.69%,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1.30%,自报慢性病发生率为40.46%,自评健康差的占25.84%。期望养老模式的选择中,51.69%更愿意和子女住一起,33.81%想要与子女分居,住自己房养老,仅有11.92%愿意住养老院,其他占2.58%,提示家庭养老为主占85.59%。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慢性病、ADL分级是对老年人期望养老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病、ADL分级、认知功能均与养老模式有关(r=0.165、0.134、0.116,均P<0.05)。结论发展以家庭为主的综合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精神慰藉,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唐山市中高龄女性老年人的空虚感,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选取唐山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居住的≥75岁女性老年人,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等进行入户访谈调查。结果 1 845名老年女性中,空虚感者507人(27.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与子女关系不和睦、不经常与子女交流、自觉生活不幸福、参加社区活动频率少、ADL障碍是中高龄女性老年人空虚感的危险因素,子女能及时提供帮助、子女经常采取老人建议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中高龄女性老年人空虚感者较高,应通过家庭支持和个体努力改变现状,提升自理能力,增强价值感,降低空虚感,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北省城乡老年人生存状况及提出改善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3 59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老年人中文盲半文盲占40.8%,丧偶、分居老人达到34.8%,月收入低于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占23.5%,农村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和自己劳动,95%参加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空巢老人达68%,45.4%认为自己的身体差或很差,农村老年人就医有50.3%的人要靠子女负担,50.0%渴望有就近的老年活动中心。结论河北省老年人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国家、社会、家庭、政策、社区、产业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以确保老年人口生存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结构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随机抽取武汉市某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个人访谈法对家庭结构类型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家庭结构类型主要为联合型家庭(占52.4%)、直系型家庭(占4.2%)、核心型家庭(占24.5%)及单独生活型(占18.9%);大部分老年人同已婚或未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但单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也有所增加;t检验结果表明:联合型家庭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核心型家庭老人(P<0.05),三代同堂的联合型家庭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单独生活型的一个独居老人(P<0.05)和核心型家庭无老伴的老人(P<0.03);单独生活型老人无老伴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多于有老伴者(P=0.05)和联合型家庭中有老伴的老人(P<0.05);直系型家庭的老人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显著好于核心型家庭(P<0.02)和单独生活型中一人独居的老人(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联合型家庭和直系型家庭中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较好,而生活于核心型家庭及独身生活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经济照顾需求状况,探讨家庭、社区、社会多元支持体系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应用经济来源量表评测高龄失能老人的经济照顾需求。结果 1 664名高龄失能老人中非常需要经济照顾者占15. 87%,最需要提供的照护者为子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接受过国家或社会的生活救助、接受过志愿者提供服务、接受过居委会提供服务、子女提供帮助、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帮助、配偶提供帮助、兄弟姐妹提供帮助、文化程度等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顾需求的显著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顾需求突出,家庭成员、社区、社会支持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护的重要支柱,应构建高龄失能老人经济保障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提升整体照护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农村751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包括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慢性病知识及需求、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老年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健康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亲朋好友(35.6%),电视报纸书刊(35.2%).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P=0.000)、是否患有慢性病(P=0.002)及年龄(P=0.008)等.结论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较低,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是改善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相关认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女居住距离与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MHQ-50)调查合肥市189名60岁及以上城市老年人,比较分析子女居住距离不同的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城乡老年人的综合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低于主观幸福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城市老年人综合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而子女居住距离不同的城市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性差异。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呈中度相关,其中生活满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相关最大。相对而言,子女居住距离对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子女的居住距离与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子女赡养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城市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上海G街道294名高龄独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老年男性。经济收入因素、子女数量都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两次多元分层回归发现,男孩婚姻状况、子女收入、女孩居住距离、子女联系频次等因素对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结论未来社会化养老过程中不能"重社区、轻家庭",社会养老和家庭赡养并重,子女依然应承担对高龄父母的赡养责任。  相似文献   

15.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安徽省巢湖市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代际间的双向交流,分析了代际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结果 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和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有积极影响。但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老人向子女提供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的健康自我评价没有影响作用。而代际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结论 促进老年人的家庭和睦和代际交流,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福利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评价和养老观念,为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南省、贵州省部分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抽样入户调查。结果子女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特别是由儿子赡养的方式是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留在农村与子女共同居住是老年人首选的居住方式,子女的流动并未明显提高老年人到外地养老的意愿。结论除了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必须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使家庭内的代际支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来评价浙江省农村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自拟的睡眠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睡眠良好、一般、较差分别占总人数的17.68%,27.70%,54.62%,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偏食(单食肉或食素等)、吸烟、情绪低落、失眠、服用药物等,其中不良情绪对睡眠影响最大。睡前保持平静心态、早睡早起、午睡习惯、经常参加文体锻炼及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都对睡眠具有保护作用。结论浙江省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者比例较高,需改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开展睡眠保健知识宣传,提高人群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海市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639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超过70%的上海市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或比较幸福,其生活幸福感平均得分3.08±1.14;经济条件、健康状况、与子女的居住情况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呈正相关。结论退休后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兴趣爱好以及社区提供集体活动的频率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河南省六个地市60个自然村共4 85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单独居住养老、与子女同住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其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生理功能(P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养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住房面积、子女数和患病种数是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北京市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赡养老年父母的关系。方法利用描述统计分析和Probit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不但会提高需要时得到照料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与成年子女同住、不同住的老年人获得日常生活照料的比例分别为79.85%和47.31%(P0.001),获得经济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2.69%和26.66%(P0.001)。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与不同住相比,与成年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概率将会分别提高32.2%(P0.01)和3.2%(P0.05)。结论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是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对老年人最有利的一种居住安排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