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在本院进行上肢外伤治疗且需要进行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结果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整个麻醉操作时间均较短。此外,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96.67%(29/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93.33%(28/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100.00%(30/30)。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80.00%(24/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而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较快。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时间段,麻醉效果起效快且有效阻滞率高,麻醉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  相似文献   

4.
麻志敏 《安徽医药》2016,20(3):578-579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组应用超声,C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B、C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功率为96.67%,与B组的80.00%以及C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B组的30.00%与C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管军 《齐鲁药事》2006,25(1):52-54
目的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及行择期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镇痛维持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罗派卡因浓度不同分为麻醉Ⅰ组(0.25%罗派卡因组)和麻醉Ⅱ组(0.375%罗哌卡因组)。结果两组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无典型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周围神经定位是其成功关键,但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是盲探性操作.  相似文献   

9.
刘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96-597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mL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mL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3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正>盐酸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卓坦)和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珠海润都民彤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伊捷卡),均为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的特点。罗哌卡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的研究,国内目前报道则较少。笔者所在医院手外科中心每年收治急诊手外伤1000余例,盐酸罗哌卡因与盐酸左布比卡因应用量均较大,为验证两药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特性及安全性,并从起效与消退时间、感觉与运动被阻滞及消退时间等评价其临床麻醉效果。从2011年年初开始,笔者即选择患者交替使用两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复合2.5 mg或5 mg地塞米松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行肱骨下段手术治疗患者90例,随机数法分成D2.5、D5及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D2.5、D5、C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150 mg复合地塞米松2.5 mg、5 mg、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钠和盐酸羟考酮的使用剂量及术后12、24、48 h静止和活动下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 3组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5、D5组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显著长于C组(均P<0.01)。术后48 h内D2.5组帕瑞昔布钠和D5组盐酸羟考酮的剂量低于C组(均P<0.05)。术后12 h,D2.5、D5组静止和活动下NRS显著低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术前(均P<0.01)。结论 2.5 mg和5 mg地塞米松等效能延长罗哌卡因经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时间和患者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一剂量的罗哌卡因(150 mg)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阻滞时容量、浓度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所用药液分别为:A组20 ml(0.75%),B组30 ml(0.5%),C组40 ml(0.375%),单盲法观察各组病例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①三组患者行臂丛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均较平稳;②感觉阻滞:A组起效快,但阻滞节段范围窄,主要阻滞C5-7节段,持续时间长;C组起效慢,但阻滞节段较宽,多分布于C4-T1,恢复快。③三组患者均产生了肘关节的运动阻滞,起效上:A〉B〉C。④三组患者中C组总体不良反应率略高。结论在剂量为150 mg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时药液浓度高,起效就快,且感觉运动阻滞时间长,容量增大时起效稍慢,但阻滞平面更广,阻滞成功率更高,然而在容量增大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结果 与EA组相比,NB组T2时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高于EA组(P<0.05);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于EA组(P<0.05),阻滞维持时间大于EA组;NB组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小于EA组(P<0.05);两组在麻醉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NB组中的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方面比较,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似,且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0.25% 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与臂丛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SB组, n=23)和臂丛上干阻滞组(ST组, n=23)。ISB组采用一点法在C5、C6外侧注射10 ml 0.25%罗哌卡因,ST组采用环形包绕式注药方式,于臂丛上干深浅两面各注射5 ml 0.25% 罗哌卡因,共10 ml。阻滞完成后,两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对比两组患者阻滞侧膈肌麻痹(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HDP)的程度、患侧手握力改变、术后镇痛效果以及阻滞时长。结果 阻滞后30 min,ISB组与ST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 h,两组之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显著(P<0.05);阻滞后30 min,ISB组完全HDP占8.7%,部分HDP占52.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占26.1%;阻滞后3 h,ISB组完全HDP为17.4%,部分HDP为65.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为39.1%;阻滞后30 min、3 h,ST组握力下降幅度明显低于ISB组(P<0.001);阻滞后各时间段静息痛最高评分,ST组均优于ISB组(P<0.05);阻滞时长方面,ISB组平均阻滞时长为(8.3±1.97)h,ST组平均阻滞时长为(10.9±1.26)h (P<0.01)。结论 10 ml 0.25%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在HDP的发生率、握力保留、术后各时间段静息痛NRS评分、阻滞时长方面均优于肌间沟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腋鞘注入不同浓度丁卡因和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N=6):对照组(NS组)注入生理盐水1ml,D1、D2、D3组分别注入0.25%、0.5%、1%丁卡因0.5ml,R1、R2、R3组分别注入0.25%、0.5%、1%罗哌卡因1ml。随机选取大鼠的一侧臂丛神经为给药侧,另一侧为正常对照侧,给药5d后,透射电镜观察臂丛神经早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0.5%丁卡因组、1%丁卡因组和1%罗哌卡因组大鼠臂丛神经早期超微结构改变主要为脱髓鞘现象,轴突变性。结论0.5%、1%丁卡因和1%罗哌卡因腋鞘阻滞可造成臂丛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