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和分析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MRI及CT检查后产生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MRI及CT检查,按照患者的脑梗死发病时间、部位、病灶大小等状况加以分组统计,并对不同条件下使用MRI和CT检查产生的实际诊断结果以及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出现梗死病症的时间来分析,运用颅脑MRI技术能够更好地检测出患者出现早期脑梗死的结果,其检出率要高于CT检测。根据患者病灶大小、脑梗死部位等因素来分析,MRI诊断能够更好地检测出小范围病灶、小脑部及脑干梗死等症状。两种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诊断中运用MRI检查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这种诊断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高昂的费用。所以,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其实际的临床症状表现来对其脑梗死部位进行评估后再开展进一步的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先行CT进行诊断,再采用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检出病灶数、检出病灶大小、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梗死检查率及不同梗死部位梗死检出情况。结果 MRI组梗死总检出率(95.56%)显著高于CT组(65.56%),且梗死24 h内和24 h~72 h的病人中,MRI组的检出率(94.29%、96.88%)均高于CT组(48.57%、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检出病灶数(2.91个±0.32个)多于CT组(1.83个±0.30个),MRI组病灶(8.84 mm±2.51 mm)小于CT组(11.29 mm±3.07 mm),MRI组检查时间(10.56 min±3.04 min)短于CT组(19.76 min±4.1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2 mm的梗死灶检出率(91.30%)显著高于CT组(2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脑干、小脑的梗死异常检出率(80.00%、85.71%)显著高于CT组(20.00%、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均是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手段,但与CT相比,MRI诊断优势更为明显,病变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首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在糖尿病脑梗死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住入院经MRI诊断为脑梗死老年患者145例,按有无糖尿病和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组,对患者一般情况、各部位梗死灶数目、脑梗死灶的血管分布、梗死灶的单发或多发以及梗死灶的大小进行研究。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放射冠及侧脑室周围和基底节发生梗死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3组患者发生脑梗死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最多,其次为椎基底动脉供应区。对于单支血管病变,糖尿病组最高,达到42.9%,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2)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P=0.006)。而两组以上病变血管结果正好相反,以糖尿病组患者最少(P<0.05)。多发性小灶脑梗死以直径≤15 mm最多,以糖尿病组发病率最低,与高血压组(χ2=3.95,P=0.047)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χ2=4.774,P=0.029)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相反,直径≥40 mm的梗死灶也以糖尿病组发病率最高,达到31.4%,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P<0.01)。结论糖尿病在广泛的脑微小血管病理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为主,放射冠和基底节最容易受累,以小的、多发性的梗死灶多见。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MRI表现为多发病灶的脑梗死但是无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确定患者有无糖尿病,以便早期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MRI一站式诊断可行性以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_2*WI联合应用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337例的CT和MRI影像,对比CT和MRI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脑小血管病(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脱髓鞘变性)显示;对比MRI各扫描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包括常规序列、DWI和T_2*WI。结果 337例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行CT检查208例,MRI检查3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CT示颅内出血76例;CT与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8%vs 75.2%,P<0.01),CT不能显示脑干的急性梗死灶;CT对于脑小血管病的显示明显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不能显示脑微出血。MRI常规序列与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vs 100.0%,P<0.01);脑出血灶各序列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各序列对脑微出血T_2*WI显示病灶715个(100.0%),DWI显示635个(88.8%),常规序列图像少部分微出血灶信号异常,但是不能定性诊断。结论 MRI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危重症患者除外诊断中一站式诊断可行,联合应用DWI和T_2*WI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CT检查影像学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我院治疗的成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分析入选对象的首次颅脑CT检查的下列指标: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数目和是否腔隙。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组的大面积病灶例数、多发性病灶例数和腔隙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前者中小面积病灶例数、单发性病灶例数和非腔隙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病灶面积大、数目多和腔隙性病灶多是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颅脑MRI的弥散加权序列(DWI)检查作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金标准,分别采用CT常规扫描及MRI扫描的常规序列对8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比较分析二者对不同病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CT与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和9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6 h和6~24 h的患者,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96.88%和95.45%,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CT与MRI检查检出的病灶数分别为96个和235个,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9.34%和96.3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6 h和6~24 h的患者,CT与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较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与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早期脑梗死患者110例均行MRI与颅脑CT诊断,对比MRI、CT表现、检出率及临床指标。结果 MRI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100.00%高于CT检出率20.00%(P0.05);MRI总检出率93.64%显著高于CT50.91%(χ~2=50.106,P=0.000);CT诊断病灶直径(0.87±0.21)cm、病灶大小(12.41±2.69)mm~2均大于MRI(0.53±0.47)cm、(9.45±1.52)mm~2(t_1=6.927,P_1=0.000;t_2=10.048,P_2=0.000)。结论 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显示病灶数量,且诊断时间较CT短。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脑梗死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数目及位置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2008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计数每个患者梗死灶数目,并按梗死灶位置分为单纯组与复杂组.使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状态,并计算其记忆、计算、执行功能等指标的分值,分析梗死灶数目、位置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 多发梗死灶患者认知功能较单发梗死灶患者明显减低(P<0.01).单纯组大脑皮层梗死、皮层下梗死患者记忆力较小脑梗死患者明显减退;复杂组患者中,皮层梗死联合皮层下梗死亚组患者的计算、执行功能均较单纯组相应亚组患者有明显下降(P<0.05);皮层下梗死联合小脑梗死亚组患者计算功能较单纯组相应亚组患者明显下降 (P<0.05);3个部位联合梗死患者记忆、计算、执行功能较单纯组相应亚组患者均有明显下降 (P<0.05).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与记忆力减退、计算及执行功能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脑梗死灶数目与部位都是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临床与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29例(VaD)患者和23例中风后非痴呆(SWD)者的MRI表现。结果VaD组中额叶、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灶体积均大于SWD组(P<0.05);3、4级脑白质疏松(LA)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室脑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多元统计分析,侧脑室体旁白质梗死体积、额叶梗死灶数目、丘脑梗死数目及LA是Va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VaD与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梗死体积、额叶梗死数目、丘脑梗死数目及LA密切相关。MRI对VaD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变化及其和梗死面积、梗死灶数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多灶性老年脑梗死患者共71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1例的血浆PF4水平。分析PF4水平和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梗死灶数目、入院后不同时期的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多灶性脑梗死患者PF4水平〔(15.37±4.31)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58±1.33)ng/ml〕(P0.05)。入院时梗死面积和血浆PF4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87,P0.05);病灶数越多,血浆PF4水平越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87,P0.05)。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各梗死面积组7 d后的PF4水平显著低于6~72 h(P0.05);6~72 h、7 d后各梗死面积组之间的PF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PF4水平和病灶数目相关,同时随着时间逐渐下降,但和梗死面积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小脑外病灶的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临床影像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199例,根据梗死灶累及部位分为单纯小脑梗死组102例,伴幕下梗死组58例和伴幕上梗死组39例.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进行病因判断.结果 3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小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CT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记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来院就诊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头颅CT成像特点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试验组中合并多发性脑梗死病灶61例,病灶总数目185个,平均1.94个,对照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病灶24例,病灶总数目100个,平均1.05个,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梗死病灶数明显偏多,患者多可合并有多发病灶,且其生化指标水平也明显偏高,临床上可结合头颅CT成像及生化指标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0例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头颅CT、MRI的基础上行FLAIR、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治疗方案。结果①MRI可以确诊疑似病例患者是负腔隙性脑梗死;②FLAIR可以发现早期脑缺血灶;③DWI可显示常规CT和MRI T1W1、T2W1不能显示的病灶(新鲜病灶)。④MRA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狭窄程度。结论通过比较影像学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显示梗死灶与靶血管的关系,早期临床体征可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伴或不伴脑梗死患者听觉认知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听觉Cond序列刺激的诱发电位方法对8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合并有多发性脑梗死)与30例健康老人进行测试.结果(1)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健康老人比较,前者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波幅显著降低.(2)糖尿病伴脑梗死组与不伴脑梗死组比较,前者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波幅显著降低.(3)糖尿病组伴血管性痴呆亚组(VD)与多发性脑梗死亚组(MI)比较,前者P300波潜伏期更显著延长(P<0.001),VD组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化量表(MMSE)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5).(4)糖尿病伴抑郁组与不伴抑郁组比较,前者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波幅显著降低.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比正常健康组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幅明显降低,老年糖尿病组中合并脑梗死时P300波改变更为显著.因此P300测试更利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RI在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的60例T2DM与非T2DM合并脑梗死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MRI检查。结果研究组MRI大面积梗死、再发性梗死、多灶性梗死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MRI为大片状且不均匀或者均匀异常信号影,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直径1.5 cm,病灶形态斑点状、斑片状、裂隙状、类圆形等,多发性梗死患者两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片状异常信号,TI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结论 T2DM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要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华  赵中  谢红娜 《山东医药》2013,(46):63-6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KDR+)的数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患者(对照组)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分析KDR+细胞百分比与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对照组外周血KDR+细胞分别为(3.34±1.01)%、(4.60±1.11)%,P<0.01.梗死组KDR+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85,P<0.01).梗死组小病灶、中病灶、大梗死灶者KDR+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0±0.77)%、(3.50±0.58)%、(2.43±0.050)%,大病灶者低于小、中病灶者,中病灶者低于小病灶者(P均<0.05).结论 脑缺血急性期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KDR+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脑梗死诊断的4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9%.7例CT扫描未显示胼胝体梗死,经非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另1例经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梗死灶可仅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或压部),也可合并额叶、...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梗死病灶。SBI包括2种情况:一是无卒中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二是卒中患者存在不能解释其症状和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SBI可演变为有症状的脑卒中或发展至血管性痴呆(VD)。故防治SBI对于预防上述疾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行临床和智能评估 ,颈动脉彩超及头颅MRI检查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组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 31 2 5 % ,统计分析表明 :以多发性梗死、左半球梗死、大梗死、颈动脉狭窄、以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 ,积极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可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与头部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后脑组织影像学改变与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29例血管性痴呆(VD)和26例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的头颅CT资料,以梗死灶部位、侧向、皮层下动脉硬化及伴发脑萎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D组中梗死伴发脑萎缩、颞叶、顶叶、基底节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明显多于非痴呆组,双侧病变对痴呆的影响程度大于单侧。结论 脑组织病变部位与VD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