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在全身麻醉中对肺脏的影响,并选择在全身麻醉手术中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的合适剂量。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C_1组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05 mg/kg,C_2组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C_3组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分别在四个时间点观察指标,于给药前(T_1)、给药后30 min(T_2)、给药后90 min(T_3)、给药后150 min(T_4)的心率(HR)、无创动脉血压(NIBP)、气道压(Peak),并计算氧合指数(OI)、肺顺应性(C_d)和观察术后患者出现口干的严重程度。结果:把三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Peak、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组和C_3组中的肺顺应性增高的程度比C_1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口干评分,C_3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的手术中,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可以减少腺体分泌,舒张支气管,并有效改善肺顺应性,具有保护气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患者全麻时呼吸参数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P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A组(阿托品组).其中P组患者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1mg,苯巴比妥钠100mg;A组患者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所有患者全麻诱导采用静注芬太尼0.2mg~0.4mg,维库溴铵4mg~6mg,丙泊酚(1.5~2.0)mg/kg.全麻维持用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微量泵输入),使麻醉维持在适当深度,用Dr0oger Fabius麻醉机控制呼吸.监测记录患者插管后T1(5分钟)、T2(10分钟)、T3(30分钟)的气道峰压(Ppeak),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结果 P组各时间点的各参数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各时间点的各参数比较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能明显降低在全麻期间气道峰压和呼吸道阻力,提高肺顺应性,作为麻醉前用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盐酸戊乙奎醚对肝移植患者术中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OLT)术中呼吸力学的变化,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OLT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50例行OL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 n=25)和对照组(B组, n=25)。A组入手术室后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B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0)、无肝期前3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 (T3)、新肝期60 min (T4)、术毕(T5)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量(CO)及肺顺应性(ml/cmH2O)、气道峰值压力(cmH2O)、气道平台压力(cmH2O)、吸气阻力(cmH2O)、呼气阻力(cmH2O)。结果 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2 时HR明显增快,MAP、CVP、CO明显降低,在T3 时HR明显增快,PCWP、CVP明显增高(P﹤0.05~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T5时肺顺应性均降低(P﹤0.05~0.01),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升高(P﹤0.05~0.01);A组患者在T3、T4、T5时肺顺应性降低的幅度及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台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 OLT期间出现剧烈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盐酸戊乙奎醚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减轻肺损伤,从而达到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复合多索茶碱对开胸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80例拟行开胸手术合并COPD的患者,术中给予单肺通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盐酸戊乙奎醚组(B组)、多索茶碱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复合多索茶碱组(D组),分别于侧卧双肺通气(TLV)10 min时生理盐水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患者开胸手术气道腺体分泌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麻醉开始前分别静注盐酸戊乙奎醚15μg/kg (P1组)、5μg/kg (P2组)和生理盐水(C组)。按照设定的时间记录患者麻醉期间循环和呼吸参数、气道腺体分泌物量、术后谵妄的情况。结果:P1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44. 83%,高于C组的14. 28%与P2组的13. 80%(P<0. 05); P1组患者气道腺体分泌物量少于C组与P2组(P<0. 05),且P2组少于C组(P<0. 05); P1组患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后T2时点心率低于T0时点的基础值(P<0. 05),而P2组与C组患者心率在T2时点与T0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5μg/kg的小剂量用药既不影响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且可获得较理想的气道腺体分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期间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保护性肺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通气组(N组)和保护性通气组(P组),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保护性通气组(PHC组),各20例。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30、60 min,双肺通气后桡动脉采血做血气分析,观察Pa O2、Pa CO2、PH、Fi O2等数据,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收集静脉血观察IL-8和TNF-α水平。结果与N组相比,P组和PHC组T1~T2时点Ppeak均明显降低(P<0.05);P组和PHC组T1~T2时点肺内分流均明显降低(P<0.05);与N组和P组相比,PHC组血浆T1~T3时点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PHC组血浆T2~T3时点IL-8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保护性通气模式可有效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复合乌司他丁对行开胸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盐酸戊乙奎醚复合乌司他丁组(HU组)、盐酸戊乙奎醚组(H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采集动脉血检测氧合指数(O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检测血清中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评估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结果 与H组和U组相比,HU组T3~4时TNF-α均降低,T2~4时IL-6和IL-8均降低,而OI升高(P<0.05);与H组和U组相比,HU组患者T5~8时血清S-100β和NSE水平均降低(P<0.05);与H组和U组相比,HU组患者T6~7时MMSE评分升高(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复合乌司他丁可减轻开胸术单肺通气时炎症反应,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麻醉前用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对基础代谢率、体温的影响.方法 50例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5例为盐酸戊乙奎醚组,Ⅱ组25例为东莨菪碱组.入室后盐酸戊乙奎醚组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东莨菪碱组肌注东莨菪碱(0.06mg/kg),观察并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皮温(T1)、肛温(T2),并计算基础代谢率(BMR).结果 两组患者给药前BMR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与用药前组内比较I组T1、T2升高不明显(P>0.05),Ⅱ组患者注射后HR均升高(P<0.05),15、30min时T1与T2亦升高(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给药后BMR和SBR有下降趋势,20、30、60min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东莨菪碱组给药后BMR和HR有上升趋势,10、20、30min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给药后10、20、30、60min盐酸戊乙奎醚组均降低于东莨菪碱组(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T1、T2升高不明显(P>0.05),东莨菪碱组给药后15、30min时T1、T2均升高(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的麻醉前给药对其心率、血压、体温、基础代谢无明显影响,效果优于东莨菪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35~66岁,体质量51~78 kg,性别不限,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谷胱甘肽组(G组)和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组(PG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于气管插管后P组、G组和PG组分别经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谷胱甘肽100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和谷胱甘肽100 mg/kg。与麻醉诱导后30 min(T1)、CPB即刻(T2)、CPB结束后30 min(T3)、3 h(T4)、6 h(T5)和12 h(T6)时,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8的质量浓度。与上述各时点取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ed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记录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结果:与C组比较,P组、G组和PG组血清TNF-α、IL-6和IL-8的质量浓度降低(P<0.05);与P组和G组比较,PG组TNF-α、IL-6和IL-8的质量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G组和PG组OI、Cdyn升高,RI降低(P<0.05);与P组和G组比较,PG组OI、Cdyn升高,RI降低(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可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其机制与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开胸手术患者,探讨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顺应性、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合以及吸入麻醉药七氟醚FA/FI变化趋势的影响,为临床麻醉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首次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需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和C3组。A组(定容通气组):VT=8 ml/kg,Rf=12次/min,PEEP=0;B组(定压通气组):先将患者进行VCV单肺通气,参数设置同A组,气道压稳定后,在气道峰压相同的条件下,更改通气模式为PCV,Rf=12次/min,PEEP=0;C组(小潮气量+PEEP组):VT=6 ml/kg,Rf=16次/min,PEEP=5 cm H2O。分别于双肺通气(total lung ventilation,TLV)后10 min及OLV后20、45、70 min四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气道压,并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各l ml行血气分析。OLV 20 min时,以挥发罐浓度1.5%七氟醚吸入,20 min后停止吸入,期间记录七氟醚肺泡浓度和吸入浓度比(FA/F)I。结果 (1)单肺通气后,各组患者气道峰压明显升高,顺应性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内分流率明显增高。(2)B组在最初的8minFA/FI上升最快,C组最慢,A组介于两者之间。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三组曲线接近并趋于一致。结论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有助于提高肺顺应性,但最终三种通气模式吸入麻醉药的FA/FI在各时间点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下不同吸气流速对胸科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病损切除术的单肺通气全身麻醉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吸气流速30?L/min组(A组),吸气流速50?L/min组(B组),吸气流速70?L/min组(C组),每组25例。分别于单肺通气前5?min(T0)、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120?min(T3)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并行血气分析,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死腔率(VD/VT)、氧合指数(PaO2/FiO2)和分流率(Qs/Qt)。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Ppeak、Pplat、呼气末正压(PEEP)、VD/VT、Cdyn、PaO2/FiO2、Qs/Qt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Cdyn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结论 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的单肺通气中,适当增加吸气流速可以在降低气道压的同时促使更有效的气体弥散,减少死腔率并改善肺动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静态压力-容量(P-V)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96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组,D组为肺功能异常组。再根据通气方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对照组(NC、DC组)和保护性肺通气组(NP、DP组)。NC组和NP组各30例,均为肺功能正常患者,DC组和DP组各18例,均为肺功能异常患者。NC和DC组设定单肺通气(OLV)潮气量9ml/kg,NP和DP组设OLV定潮气量6ml/kg,并在健侧肺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P-V曲线低位拐点对应压力(Pinfs)+2cmH2O确定PEEP值,术侧肺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压力为5cmH2O。记录OLV前侧卧位(T1)、OLV开始后30 min(T2)、OLV开始后60 min(T3)的平台压(Pplat)、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T1、T2、T3和关胸5min(T4)时抽取动脉血测血气指标,计算出肺内分流率(Qs/Qt);T1、T4和术后18h(T5)时抽取静脉血,检测IL-6、TNF-a浓度;监测术后1、3、5天胸部体征、血常规、胸片变化以判断预后。结果:T2、T3时,与DC、NC组比较,DP、NP组Pplat、Ppeak降低,Cdyn增加(P<0.05);T2、T3、T4时,与DC组比较,DP组Qs/Qt降低,PaO2升高(P<0.05);T4、T5时,与NC、DC组比较,NP、DP组IL-6、TNF-α浓度降低(P<0.05)。术后NP、DP组并发症减少(P<0.05)。结论:采用6 ml/kg潮气量,根据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设置PEEP,术侧辅以5cmH2O的CPAP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PH)的肺通气方式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低氧血症发生,减轻肺损伤,减少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发生;在老年肺功能异常患者中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中联合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与右美托咪定(Dex)的肺保护效果.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15例/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组(A组)、使用Dex组(B组)、联合应用Dex+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C组)、空白对照组(D组).四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需单肺通气(OLV)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EIP)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 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择期行胸科手术OLV 患者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V 吸呼比1 ∶ 2 组(A 组) 和OLV 吸呼比1 ∶ 1 组(B 组),每组30 例。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2 个亚组,即 OLV 后吸呼比1 ∶ 2,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1 组);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2 组);OLV 后吸呼比1 ∶ 1,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1 组); 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2 组)。每组15 例。分别于OLV 前(T1)、OLV 后30 min(T2)、 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并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结果 在A 组与B 组中,吸气末停顿20% 与吸气末停顿0%、10% 比较,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死 腔率降低(P <0.05)。B 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 时与A 组比较,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降低,肺顺 应性提高(P <0.05)。结论 对胸科手术OLV 患者,吸气末停顿20% 有利于二氧化碳交换,减少死腔率;吸 呼比1 ∶ 1 可降低气道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结肠手术老年患者肺通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4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结肠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30例和PCV-VG组(P组)30例。记录各时点(T1~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态肺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术中pH、PaO2及PaCO2, 计算氧合指数(OI),观察术后5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组间各时点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T1~T6的HR均比T0增加(均P<0.05)。与T1比较,2组患者T4和T5时pH降低。随体位变换时间增加,2组患者PaO2下降,PaCO2上升,OI下降(均P<0.05)。在T5时,组间比较,V组PaO2及OI低于P组。在T3~T6,V组Ppeak及Pplat升高,Cdyn下降;T4~T5,P组Cdyn下降。在T5时,V组Ppeak值[(25.4±2.1)cm H2O vs. (16.3±2.1)cm H2O,1 cm H2O=0.098 kPa]、Pplat值[(9.0±0.5) cm H2O vs. (7.0±0.6)cm H2O]高于P组,Cdyn值[(33.2±6.3) mL/cm H2O vs. (40.3±5.2)mL/cm H2O]低于P组。P组高碳酸血症发生率[3.3%(1/30)]比V组[23.3%(7/30)]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7)。  结论  PCV-VG适用于腹腔镜下Trendelenburg体位结肠手术老年患者,可降低气道压,提高氧合指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徐朴  吴敬医  陈美银  陈永权 《安徽医学》2020,41(11):1309-1313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潮气量通气联合肺复张对患者肺氧合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择期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潮气量组(L组,n=35)和对照组(C组,n=35)。气管插管后L组给予低潮气量通气,术中间断行手控肺复张;C组给予常规潮气量通气。检测两组患者在入室时(T0)、气腹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及停止气腹后10分钟(T4)时动脉血气;观察并比较T0~T4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L)和术后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情况。结果 L组T2、T3时MAP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3时HR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2、T3时Ppeak、Pplat低于C组,T2、T3、T4时CL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1、T2、T3时二氧化碳分压(PaCO2)、PETCO2高于C组, T2、T3时Qs/Qt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两组患者通气相关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L通气联合肺复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氧合功能,降低肺内分流,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7.
吴艳辉  陈新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3,(34):113-115,118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预先给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腔镜手术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合并CO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先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对照组未给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pH值和PaCO2值在T0~T4期间无显著波动(P>0.05),PaO2/FiO2在T1~T3下降,T4回升,T0~T4期间波动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H值、PaCO2值和PaO2/FiO2在T0~T4期间均存在显著波动(P<0.05),观察组T2、T3时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T4 PaC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T4 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4 Ppeak、Pplat、Raw有明显波动,均呈升高后降低(P<0.05),Compl的波动并不显著(P>0.05);对照组T1~T4 Ppeak、Pplat、Raw、Compl均有明显波动,Ppeak、Pplat、Raw呈显著升高后降低,Compl显著降低T4回升(P<0.05).结论 沙丁胺醇预先给药能够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中气道应激反应,抑制气道压力和阻力升高,增加肺顺应性,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助于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中两种机械通气病人相关呼吸力学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呼吸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I~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容量控制通气组(VCV组)和压力控制通气组(PCV组)。两组分别于气腹前5rain(T1)、气腹后5min(T2)、气腹后20rain(T3)、撤气腹前即刻(T4)及撤气腹后5rain(T5)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静态顺应性(Cstat)、机械通气的总阻力(Rtot)。结果PCV组T1时间点各指标与VcV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2>O.05);T2、T3、T4、T5时间点Ppeak、Pplat、Rtot显著低于VCV组(t=2.01~3.54,P<O.05);T2、T3、T4、T5时间点Cdyn、Cstat高于vcv组(t=2.18~14.80,P<O.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PCV模式在保护呼吸系统顺应性方面优于VCV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杨慧蓉 《当代医学》2011,17(36):95-97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R)和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麻醉诱导: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ug/ml),SR组吸入8%七氟醚,两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ug/kg和顺苯阿曲库铵0.15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1.5~3ug/ml),SR组吸入2%~4%七氟醚,两组均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5ng/kg),静脉输注顺阿曲库铵1.2ug.kg-1.min-1。维持BIS45~5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腹前5mi(nT1)、气腹后5mi(nT2)、气腹后15mi(nT3)和气腹放气后15mi(nT4)记录患者PETCO2、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的变化,并取动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肺内分流率(QS/QT)和肺动态顺应性(Cd)。结果与T0比较,T1-3时两组患者QS/QT升高(P〈0.05),于T4时QS/QT有所下降,但仍高于T0水平;与T1比较,T2-3时气道峰压(Ppeak)、PETCO2升高,肺顺应性((Cd))降低(P〈0.05),于T4时恢复至T1水平;与P组比较,S组T2-3时上述各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腹腔快速充气阶段呼吸变化最明显,与七氟烷麻醉相比,异丙酚麻醉时呼吸动力学影响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