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2~3日出现.7日左右消退,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原因较多,在生后36小时内出现者,多为母子血型不合的溶血症,生后数日~数周内出现者多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胆汁栓塞综合征或先天性胆道畸形(如胆道闭锁,总胆管囊肿)等,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用中医结合治疗可以治愈,中西医药治疗又各有此优缺点。l 西医治疗1.1 治疗原发病如新生儿溶血症,可选用光疗,危重者条件允许可进行换血疗法.败血症应选用针对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高军强  薛亚君 《陕西中医》2006,27(7):847-848
胎黄又名“胎疸”,西医名新生儿黄疸,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色为特征。本病有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区别:生理性胎黄是婴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最明显,7~14d便可自然消退;病理性胎黄则是婴儿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2~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日益加深,或退而  相似文献   

3.
改良清胆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类常见病,临床以黄疸为主要表现。导致此症的原因较多,总的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即生理性黄疸,是由于婴儿生后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生后3~4天出现黄疸,预后良好。病理性的常见原因有ABO或Rh溶血症、感染、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汁粘稠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及先天性酶系统异常,如先天性6-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其中以ABO溶血、感染为常见。对该类病的中医药治疗,早有报道。7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已有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报道,此后上海、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症状之一.生理性黄疸发生于大多数新生儿,生后2~3 d出现黄疸,婴儿一般情况好,无需干预,可自行消退,预后较好.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在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胆红素可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而发生胆红素脑病,即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甚至惊厥、发热、颅内压升高等.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1].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出现在生后2~3d,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 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患儿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那么易转为胆红素脑病,甚至发生死亡.目前,蓝光照射治疗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为了提高蓝光照射的效果,优质的护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将我院采用的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YP-90AB 型单面灯管蓝光箱进行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因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产生的量过多和葡萄糖醛酸酶发育不成熟而引起,亦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形成胆红素的能力低下,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胆红素在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有关。一般在生后2~3d出现,部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为了新生儿健康成长,通过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显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孙浩汉 《中医杂志》2002,43(10):794-794
答: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胎疸。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粘膜、巩膜、小便发黄。新生儿黄疸可分为2种。1 生理性黄疸:黄疸在婴儿出生后2~3天内出现,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黄疸可在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须3~4周)。此种黄疸发生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系母体素有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多见于生后1w内的新生儿,大约可见于50%-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若病理性黄疸未经合理治疗,导致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浓度〉5—7mg/dl时,即可出现肉眼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会导致死亡,而存活者多有后遗症。因此,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78例新生儿黄疸的诊治经过,总结新生儿黄疸常见原因及治疗原则,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疸是新生儿,尤其是生后1周内即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增高趋势,但胆红素在血浆中高于多少能对婴儿神经系统造成毒性的准确水平还不可预料[1]。为了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2007-10~2008-12笔者对2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保婴汤干预,效果比较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7-10~2008-12在我院分娩,胎龄37~42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 ,尤其是早期 (一周内 )或早产儿更为多见。自 1999年 4月 ,我院自己配制的新生儿退黄 号 ,经临床观察使用疗效好、见效快、易口服、无毒副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现将其治疗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新生儿生理性、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3.42~ 13.6 8μmol/ L,一般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不超过 2 0 5μmol/ L ;早产儿不超过2 5 6μmol/ L ,(15 mg/ d L )称为生理性黄疸 ;胆红素浓度超过 2 0 5~ 2 5 6 μmol/ L,称为病理黄疸 ,如足月儿超过30 8~ 34 2 μmol/ L (18~ …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一般来说,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肉眼可见黄疸[1],目前尚未过分强调积极处理,但是,我们认为对早期生理性黄疸给予干预退黄,  相似文献   

12.
付晓晖 《河南中医》2004,24(6):69-70
新生儿黄疸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下列情况具备任一项者均可考虑为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2 4h内) ;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2 0 5umol L(1 2mg dl) ;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 6umol L(1 .5mg dl)。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在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1 ] 。我科2 0 0 1年1月~2 0 0 3年6月对收治的3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运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照《中医儿科学》新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亦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现代研究其对新生儿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而对脑的损伤与血清胆红素浓度和暴露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分类及预后特点以指导患儿家属和基层医师如何正确对待新生儿黄疸。方法:2012年8月我院妇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观察黄疸的发生及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转归,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结果:62例新生儿黄疸,其中溶血性黄疸1例,母乳性黄疸5例,56例均为生理性黄疸。结论:新生儿的黄疸较为普遍,但大多为生理性黄疸,基层医师应指导患儿家属做好防治,并重点筛查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它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则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几率较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母乳喂养的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一般认为没有危险,但近年来国际国内都发现母乳性黄疸并发核黄疸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血胆红素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关系。方法采集足月正常新生儿脐静脉血(不含溶血标本),用偶氮咖啡因比色法测定胆红素。生后2~7 d采集股静脉血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比较不同脐血胆红素范围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的比例。结果500例新生儿中181例(36.20%)发生病理性黄疸,发生病理性黄疸脐血胆红素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病理性黄疸的脐血胆红素浓度(P0.01)。随着脐血胆红素浓度上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增加(P0.01),需干预治疗病例增多(P0.01)。结论脐血胆红素水平对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极大价值。若脐血胆红素检测大于36μmol/L,建议早期干预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任金花 《河北中医》2004,26(7):535-535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血清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也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将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后者病因复杂。2000-01-2003-12,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63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式抚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影响。方法 抚触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对照组用一般退黄治疗 ,抚触组在一般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加改良式抚触 ,即在传统抚触基础上加拨揉左下腹、按揉龟尾穴、推下七节骨。结果 抚触组黄疸日均降值、黄疸消退时间、10d后体质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改良式抚触可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血胆红素排出增加 ,病程缩短 ,而且可使食欲、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病因复杂,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黄疸常在出生后24小时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或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20.
但德康  龚小平 《光明中医》2009,24(5):914-914
1 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达34.94%左右,它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由于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即使轻度或中度的病理性黄疸也会造成脑损伤,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