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_舒张值的影响.方法 62例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调脂饮食加坎地沙坦加非诺贝特组(A组),调脂饮食加坎地沙坦加安慰剂组(B组).观察两组血压及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能更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P<0.01).A组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而B组在治疗前后脂质谱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明显增加(P<0.01),A组较B组能更显著增加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P<0.01).结论 非诺贝特可能通过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对患者血压有协同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微粒化非诺贝特与标准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将68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微粒化非诺贝特级38例,200mg,每晚服一粒;标准化非诺贝特组30例,每日300mg,分3次服,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时两组服药前后自身比较,血清总胆固醇平均降低分别为22.5%与17.7%;甘油三酯平均降低分别为53.5%与42.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升高分别为21.2%与17.9%;谷丙转氨酶前组平均降低6.8%,后组平均升高19.4%,表明:微粒化非诺贝特较标准化非诺贝特具有更好的调脂作用,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采用前后比较的方法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每晚一次,治疗56例高脂血症患者8周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56例高脂血症的分型为:Ⅱb型14例,Ⅳ型42例。治疗8周末,Ⅱb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降低;Ⅱb型和Ⅳ型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明显降低,分别为55%和43%;此外,两型高脂血症患者的HDL-C水平均有明显升高,ApoB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该药具有全面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两种苯氧芳酸衍生物微粒化非诺贝特(力平脂)与苯扎贝特(必降脂)治疗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力平脂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73.2±4.92岁,剂量200毫克;必降脂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71.5±4.29,剂量400毫克,均每晚口服一次,持续八周。结果 两组药物治疗均有显的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其中力平脂也有明显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微粒化非诺贝特适用于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安慰剂对照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秦树存齐鹏张维强赵美玲董振南方品芳张锦林玉珍徐小曼李永昌方欣付蕾附表非诺贝特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mmol/L,x±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前后差数及差数百分比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TC非诺贝特组305...  相似文献   

6.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高脂血症明显增高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病率[1]。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时,脂质代谢紊乱可明显改善,但对那些脂质代谢未能恢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应及早给予治疗。微粒化非诺贝特作为苯氧芳酸类药物的新剂型(商品名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力平之200mg)作为一种调脂药,本文对86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起效时间进行了观察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三酰甘油血症(HTG)与冠心病(CHD)的关系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据HDL-c水平校正的HTG仍是CHD的危险因素。随机临床研究证实,降三酰甘油治疗可降低临床冠心病事件。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中有一类小而密脂蛋白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MF)与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NIDDM)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30例NIDDM病人用MF胶囊治疗,另30例NIDDM病人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二者的疗效。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1);MF组降低TG、LDL-C,升高HDL-C水平更著(P<0.05)。结论:MF是治疗NIDDM合并高脂血症病人有效的调脂药物,对于TG、LDL-C、HDL-C比辛伐他汀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三酰甘油血症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方法 对54例急性胰腺炎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血脂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重症胰腺炎患者中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5mmol/L.结论 高三酰甘油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处理胰腺炎的同时,应当重视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4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P组,n=24)和常规治疗组(C组,n=25),检测外周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 P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NO含量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P组患者治疗后与C组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NO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C组CEC、NO含量及FMD含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治疗后血浆ox-LDL与CEC呈正相关(r=0.385,P〈0.01),与NOFMD呈负相关(r=-0.517,P〈0.01)。结论 普罗布考具有抗氧化、降低ox-LDL,提高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ACS患者在入院24 h内随机分到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15)与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普罗布考500 mg/d,n=15).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由硝酸甘油诱导的内皮非依赖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 经治疗1和4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蚓醇水平下降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治疗1周后,FM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他汀组:3.75%±0.78%比1.09%±0.44%;联合治疗组:3.67%±0.36%比1.24%±0.37%;均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4周后FMD明显高于1周后(6.85%±0.64%比3.67%±0.36%,P<0.01);他汀组则无显著变化(P=0.954).两组NMD在治疗4周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FMD和NMD的改善与血脂或hs-CRP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提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明显地改善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0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30名正常人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脂。结果  (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分别为(2 7± 2 0 ) %和 (15 0± 8 0 ) % ,P <0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5 0± 5 0 ) %和 (16 8± 9 0 ) % ,P >0 0 5 ]。 (2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10 6 2 2± 19 16 ) μg/L]显著高于正常组 [(72 37± 14 0 6 ) μg/L](P <0 0 0 1)。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方法 收集2008年1-4月门诊及病房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73例,随机给予瑞苏伐他汀(10 mg/d)或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测定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EDF). 结果 用药后3个月后,瑞苏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EDF水平增加[(5.2±2.4)%至(7.9±3.1)%和(5.0±2.8)%至(7.6±3.6)%,P=0.008和0.024],NO水平增加[(46.6±14.5)μmmol/L至(73.3±18.5)μmmol/L和(51.7±14.0)μmmol/L至(79.8±16.0)μmmol/L,均为P<0.001],ET-1水平下降[(108.2±29.6)pg/L至(77.5±26.4)pg/L和(117.1±34.5)pg/L至(80.7±28.2)pg/L,P=0.005和0.003],hs-CRP水平下降[3.17(1.33~6.32)mg/L至1.39(0.81~2.58)mg/L和3.43(1.51~7.02)mg/L至1.63(0.69~3.11)mg/L,P=0.006和0.001];但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舒张功能与hs-CRP呈负相关. 结论 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hs-CRP,减轻血管内局部炎症反应,改善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和耐受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上海市多中心、开放性、自身比较,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每晚一次,治疗131例高脂血症病人4~8周的疗效和耐受性。男性7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6.2±9.73岁,所属高血脂类型:Ⅱa型26例,Ⅱb型53例,Ⅳ型52例。治疗8周之后,Ⅱa和Ⅱb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0%,P<0.01),Ⅱb和Ⅳ型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明显降低(平均降低60%~63%,P<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特别适用于治疗Ⅱb和Ⅳ型高脂血症患者。4例合并有高尿酸血症者,治疗8周后,血尿酸平均降低5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在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停用辛伐他汀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应作用机制。方法 入选33例血清胆固醇(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分别于基线水平、停药前(即辛伐他汀20mg治疗4周后)及停用辛伐他汀1周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MD)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及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然而,停用辛伐他汀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停药前明显下降(4.82士0.71)%与11.51±0.87%,P〈0.01),甚至低于未服用辛伐他汀时的基线水平(4.82±0.71%与5.89±0.65%,P〈0.01),其中冠心病患者停药后FMD下降幅度较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更显著(65.6%与56.3%,P〈0.01)。停药1周后,患者血清NO水平较停药前及基础值均明显降低,而血浆ET水平升高。血浆TXB,水平在停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此外,停药后患者血清LDL-C水平虽较治疗4周时有所升高,但仍未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后肱动脉FMD的变化仅与血清NO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r=0.674。P=0.004),而与血清LDL-C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414,P=0.083)。结论 在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突然终止辛伐他汀治疗可在1周内完全逆转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且这种撤药反应随基础疾病的严重性增加。停药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血管内皮源性的NO减少有关,是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与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轻中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1999年间在全国16个城市,2358例Ⅱa,Ⅱb和Ⅳ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微粒化力平之)200mg/d,共8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及安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可使HDL-C升高近13%,其升高程度与HDL-C基线水平呈负相关,全组中837例患者基线HDL-C<1.0mmol/L,其中510例(60.9%)在治疗8周时升至>1.0mmol/L(平均1.3mmol/L),此外,治疗后全组LDL-C平均降低15.9%,其疗效与基线LDL-C水平呈正相关,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较。结论:短期使用微粒化非诺贝特除具有贝特类药物所共有的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作用外,同时还能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轻,中度升高的LDL-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TG)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空腹血脂正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进行6 h口服脂肪餐试验,应用高分辨超声检测空腹及餐后4 h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两组脂肪餐后TG水平均较空腹时显著增高,但糖尿病组TG曲线下面积(TG-AU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0.46±2,34)mmol/L对(6.48±1.26)mmol/L,P< 0.05];两组餐后IMTc均无明显改变,但FMD明显受损,糖尿病组餐后FMD下降程度(△FMD)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53.02±25.50)%对(29.19±20.42)%,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TG-AUC与餐后4 h TG增加值(△TG4)呈正相关(r=0.79,P<0.05);其△FMD与△TG2呈独立相关(r=0.74,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高TG血症,它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5mg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患者分为ACEI组47例,依那普利开始剂量2.5mg/d,逐渐加至5mg/d;ARB组49例,用伊贝沙坦逐渐加量至150mg/d;对照组48例,不用以上药物。疗程3个月以上。血管B超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ACEI组患者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从(3.3±2.7)%提高至(5.6±4.2)%(P=0.001),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V)从(12.6±7.4)%提高至(12.8±7.1)%(P=0.835);ARB组患者治疗后EDV从(4.4±2.9)%提高到(6.2±3.2)%(P=0.038),EIV从(10.6±5.8)%下降到(9.5±4.7)%(P=0.23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EDV、EIV改变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EDV、EIV变化值比较,ACEI组和ARB组相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和伊贝沙坦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