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瘀血与痰浊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相似文献   

2.
栀子豉汤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78条 ,是治疗伤寒余热未尽 ,留扰胸膈 ,以致出现烦热懊证的主方。笔者细心玩味 ,并参考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栀豉二味相合 ,能彻胸中邪气 ,为除烦止躁之良剂”的精辟指导下 ,以此受到深刻启发 ,在《内经》“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 ,从而悟出以本方为基础 ,加入豁痰开窍等药 ,治疗因情志不畅 ,气郁日久 ,化火生痰 ,干扰心神 ,变生烦躁不安的慢性焦虑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典型辨治病例报告如下。钟某 ,男 ,5 1岁 ,市纸箱厂财务科干部。就诊日期 90年 8月 5日 ,患者平时身体状况尚好 ,祖父母亦无…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78条 ,是治疗伤寒余热未尽 ,留扰胸膈 ,以致出现心中烦闷证的主方。笔者细心玩味 ,并参考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栀鼓二味相合 ,能彻胸中邪气 ,为除烦止躁之良剂”的精辟注释 ,以此受到深刻启迪 ,在《内经》“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 ,从而司出以本方为基础 ,加入豁痰开窍之药 ,治疗因情志不畅 ,气郁日久 ,化火生痰 ,干扰心神 ,变生烦躁不安的慢性焦虑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 ,临证体会简述如下。1 病例报告  钟某 ,男 ,5 1岁 ,干部。 1990年 8月 5日就诊。患者平时身体状况尚好 ,家族亦无精神病史 ,当年…  相似文献   

4.
前言程应旄释仲景伤寒论“辨……脉证并治”一词说:“非教人依吾论去医伤寒,乃是教人依吾论去辨伤寒。”这样看来,可以说全部中医学朮,是以辨别脉证的法则为核心的,那末温热与伤寒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统一的矛盾。据个人的经验,伤寒论的基本法则,是治温热病  相似文献   

5.
中医瘀血学说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不少医家以之指导临证实践,每每出奇制胜,攻克顽疾。笔者认为,我国先秦时期对瘀血证治的认识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至秦汉时期,瘀血学说已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完善过程,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里蕴藏着系统而完整的瘀血学说。[1,2]  相似文献   

6.
1 古典医籍有关黄疸与坏病的论述 “坏病”首见于《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渴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统观全文,显然仲景所谓之“坏病”是因医者治法不当所坏,清·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亦注之曰:“言为医者所坏病也”。坏病的另一层意思可理解为“本为顺证,变为逆证”,即柯云伯谓之“坏病者变证也”。 关于黄疸病自《内经》以下即当作病来认识的,如《内经·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证、瘀证病人血清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选择冠心病稳定期病人102例,其中痰证52例、瘀证50例,31名健康者,利用核磁共振谱(GCMS)和色谱/质谱(LC/MS)联用、模式识别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比较痰证、瘀证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的代谢物组谱差异,对同病异证病人间代谢物组谱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多种氨基酸、有机酸、长链脂肪酸类、溶血磷脂类、磷脂类、鞘磷脂等代谢物方面,冠心病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大部分的差异代谢物也是痰浊组和血瘀组的共性代谢物。冠心病组有机酸、麦芽糖、多种氨基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衍生物、维生素E、胆固醇等显著降低。痰浊组和血瘀组的特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有苹果酸和琥珀酸,果糖和葡萄糖,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棕榈烯酸等。其中7,10-顺十六碳二烯酸和DPA在痰浊组中降低,其余则在血瘀组中浓度升高。结论冠心病有特异性的代谢组特征,痰浊和血瘀既有特性差异性代谢物,也有共性代谢物,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痰浊和血瘀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与中医理论的"痰瘀同源"是一致的,作为致病因子,二者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共同致病,亦即"痰瘀同病",因而在治疗时可以考虑痰瘀同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沈建平教授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是冠心病的发病之本,痰瘀互结、邪热内蕴是致病之标,治疗上强调标本同治,根据病因病机提出益气养阴、化痰逐瘀兼清热的治疗原则,临证时审证求因,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王清任提出中风是“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的气虚血瘀病机学说以后 ,现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 ,认为缺血性中风临床表现虽有风痰瘀血痹阻经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和阴虚风动等几个证型 ,但气虚是致病的根源 ,血瘀是病邪的核心 ,气虚血瘀是最根本的病理机制[1、2 ] 。笔者通过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全面整理 ,结合临床实践 ,试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学术内涵进行探讨 ,以期使之更加丰满、更臻完善 ,并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1 气虚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难经》云“气者 ,人之根本也” ,…  相似文献   

10.
浅说瘀血自汗山西省汾阳医院许锦铨,张庆平自汗一证,历代医家多以阳虚、气虚立论,故有“阳虚自汗,阻虚盗汗”之说。治以温阳益气,固表止汗。然验之临床,仍有不效者。施以化瘀清热之法,却获殊效,何也?盖瘀血亦令人自汗。正如《医林改错》谓:“醒后出汗,名曰自汗...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理论为根基,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颇多,其常见学说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阳虚血瘀说、痰瘀学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及络风说等。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相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心气血阴阳亏损为本,血瘀、痰浊、热毒为标,血瘀、痰浊阻塞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史心脉不通或心脉不荣而病。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可因虚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12.
金振堂运用通栓汤治疗脑血栓经验介绍太原市中医研究所(030009)杨振东金振堂主任医师,其父金鸿声系并州一代名医,学验甚丰。金老秉承家技,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较深造诣。在临证中以肾为基石,善用药对,注重痰瘀同源同病同治。他自...  相似文献   

13.
<正>从历代医家病因病机认识探析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理论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阐述津液代谢障碍是胸痹的重要病机及阳虚痰瘀互结的病理转归,总结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1胸痹认识发展《黄帝内经》中最早记载胸痹临床表现"邪在心,则病胸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所致。另有邪郁少阳、阳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秀霞教授,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行医30余载,精研妇科。在临证中善用痰瘀辨证,认为痰乃津凝,瘀乃血滞,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若七情内伤,肝失调达,则气血和津液运行失常,而变生痰浊与瘀血;或因肝失疏泄,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凝气滞,阻塞脉络,形成痰瘀交结,而使病顽难愈、因此临证中,从消痰化瘀,或痰瘀同治出发,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三则.以飨读黄。1更年用综合征郑某某,女,52岁.工人。1995年3月17日初诊。患者心烦不寐7年,时常烘热汗出,日苦咽于.自觉头皮麻木,医风发凉,月事…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论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一现代医学病症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系统论述与病例报道尚不多。《伤寒论》中有“鼻息必鼾”的记载。笔者在临证偶遇该病,试从痰瘀论治,收到较好疗效。本文详述治疗病例及其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7.
提起传染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中医会首先想到是温病,其实不然。据东汉《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之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家族这种聚集性发病若非传染性疾病又有什么呢?而其中又有7/10死于伤寒,因此传染性疾病未必就是中医的温病。中医的伤寒、温病一伤阳一伤阴,辨证论治各异,因此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温病应当慎重下结论。对此作者提一些个人观点,供同道参考。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中医温病证据不足首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初起症状不象中医之温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称为“眩晕”“冒眩”“郁冒”等,《杂病广要》云“眩者玄也,谓忽然眼见黑花昏乱,少顷方定。晕者运也,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有至于卒倒而不知者”。对其病因病机的探讨,认为多为风、火、痰、瘀、虚。现试从痰瘀互结理论探讨其发病基础,以寻找其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在中医概念里名中风又名卒中,其病因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六个方面,病机虽然复杂多样,但气血逆乱是病机的核心,而瘀血、痰浊、风火等病邪为害的最终环节则为脑络闭阻。络阻窍闭而致神昏,络闭内生风痰而呈惊搐,出血性中风则是离经之血瘀阻脑络。根据中风的病机特点,以急则治其标为总则,以化瘀、通腑、涤痰、开窍为常法,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各种法则:清热泄火、通腑泄下、平肝潜阳、破瘀通络、涤痰开窍、醒脑开窍、益气开闭等,常加用如活血化瘀、通腑泻热、涤痰息风、清热解毒等品,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0.
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心肌及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制造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再给痰瘀同治方大、中、小剂量治疗,观察各组主动脉及心肌变化。之后体外内皮细胞培养,以高脂血清损伤内皮细胞,再给痰瘀同治方及不同剂量冠心Ⅱ号方,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扫描电镜下,痰瘀同治方大剂量组主动脉内膜较光滑,主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明显减少,内皮细胞排列较密集规整,细胞间隙未见开大,细胞形态恢复,多为长梭形,其内膜表面的变化基本趋向正常。透射电镜下,痰瘀同治方组大剂量组心肌肌原纤维排列较规整,肌节排列亦较为整齐,明暗带分明,未见肌丝溶解,肌浆网扩张明显减少。倒置相差显微镜显示,痰瘀同治方小剂量组内皮细胞形态规整,细胞碎片减少,呈多角形和短梭形。荧光显微镜下内皮细胞呈淡蓝色椭圆形,染色均匀,亮度一致,可见少数凋亡及坏死的红染细胞。电镜下痰瘀同治方小剂量组内皮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相似,表面粗糙,微绒毛变短。结果提示,痰瘀同治方有明显减轻主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对血管内皮及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