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BMI判定超重肥胖4个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WGOC标准、WHO/NCHS标准、IOTF标准、美国CDC标准判定超重肥胖的差异及能力,为与国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进行比较以及促进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基于BMI判定超重、肥胖的4个标准的筛选差异;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参考标准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WHO/NCHS标准、IOTF标准、美国CDC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符合率,对比3种国际标准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结果 在超重、肥胖的筛查能力方面,WHO的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也最好.当需要与国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进行比较时,WHO标准更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结论 应用国际标准进行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时,需根据研究目的谨慎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成人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现状,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市13个监测点、26个乡镇或街道、78个村或居委会、7410户18~69岁的常住居民(每户抽取1名居民)。问卷调查其个人基本情况及体格检查获得其身高、体重、腰围值,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成人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共调查7138名广州市18~69岁的常住居民,其超重发生率、肥胖患病率及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9.5%、5.1%及27.7%,标化率分别为21.2%、5.6%及31.1%;男性分别为21.8%、5.4%及28.5%,女性分别为17.0%、4.8%及26.9%,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城市分别为19.8%、5.2%及27.1%,农村分别为19.0%、5.0%及28.8%,城市高于农村(P<0.01)。从未测过体重的居民占16.1%;与一年前相比60.7%的人认为体重基本保持不变;46.2%的人认为自己体重是标准的,26.5%的人认为自己肥胖;在超重、肥胖及向心性肥胖人群中,有40.9%、14.4%及43.1%的人仍认为自己瘦或标准;在调查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567人中,采用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的分别占31.3%、18.6%和2.6%,采用饮食与运动相结合措施的比例为38.3%。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广州市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但防治现状不理想,防治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筛查标准判别大学生肥胖的准确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生长发育评判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生物阻抗法(bioelectricalimpedanceanalysis,BIA)对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专业1 977名大学生(男生1 320名,女生657名)进行体脂测定.以WHO推荐的体脂率肥胖判定标准(男>25%,女>35%)作为“金标准”,分别对不同BMI筛查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收益等进行评价.结果 以体脂率判定标准检出的肥胖率为11.6%;分别以BMI≥28 kg/m2,BMI≥25 kg/m2为肥胖判定标准时,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8.2%;BMI≥28 kg/m2,BMI≥25 kg/m2作为大学生肥胖筛查标准的真实性评价结果为特异度高(0.999和0.966)、灵敏度过低(0.175和0.450),尤其是女生(0.063和0.304);Kappa分析表明,BMI≥25 kg/m2与体脂率“金标准”一致性比BMI≥28 kg/m2高,分别为0.477和0.269;BMI≥28 kg/m2阳性预测率比阴性预测率高,BMI≥25 kg/m2阴性预测率比阳性预测率高.结论 BMI不能客观反映大学生的体脂含量,尤其对女大学生;建议分性别制定BMI肥胖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肥胖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专家预期,肥胖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3].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增势迅猛,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很大,不但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而且导致相当多的患儿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的提前发生[5].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与膳食及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6].为了解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实施肥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010年9-10月笔者对怀柔区1 2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状况检查. 相似文献
5.
儿童肥胖筛查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1 BMI成为肥胖筛查标准骨干指标BMI(body mass index,体重kg/身高m2)又称“体重指数”。它的以下特征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成为筛查儿童肥胖的首选指标:(1)身高、体重是临床、保健单位的常规体检指标,能准确测定;筛查出的超重、肥胖在基层能得到正确解释。(2)BMI和身高、体重社会认同度都较高,病历、保险单、保健卡随时能查到记录,人们对这些记录常脱口而出,有助民众提高防治肥胖的自我保健意识。(3)经长期广泛应用,BMI已被证明在身高体重幂指标(如Rohrer指数、克托莱指数)中分布最规律,能较明确反映过多体脂状况,符合筛查标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探讨7~12岁儿童肥胖与端粒长度的关系,为正确评价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和完善儿童肥胖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2012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线数据库中按体质量指数(BMI)筛选湖南、天津、辽宁、上海4省市7~12岁儿童253名,选取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等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外周血白细胞T/S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身体测量指标与端粒长度的关系.结果 女生平均T/S值(1.11±0.19)高于男生(1.06±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5,P<0.05),端粒长度在不同年龄组[<10岁组(1.09±0.20),≥10岁组(1.07±0.16)]和不同BMI组[体重正常组(1.09±0.20),超重肥胖组(1.08±0.18)]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11,0.46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男生中,端粒长度与臀围呈正相关(B=0.003,SE=0.001,P=0.034),而女生中未发现端粒长度与身体测量指标相关.结论 我国4省市儿童端粒长度存在性别差异,未发现端粒长度与肥胖和年龄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1985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北京市海淀区资料,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比较7 ~18岁学生各年度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析各百分位数BMI( P25,P50,P75,P90,P95)变化趋势.结果 1985 -2010年7~18岁男生肥胖率分别为1.0%,4.0%,6.5%,15.2%,女生分别为0.5%,2.1%,2.8%,5.2%.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肥胖率以及各百分位数BMI值均随年度不断上升(P值均<0.01).1985 -2010年各百分位数BMI增长表现为男生增速高于女生,较高百分位BMI值增速高于较低百分位BMI值,各年龄组高百分位BMI值全面大幅上升.2000-2010年以来10~15岁男、女生BMI增速明显.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以及BMI水平持续增长,10~15岁学生是下一步肥胖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于心肺适能确定体质量指数(BMI)超重与肥胖切点的可行性,为学生肥胖防治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浙江省高校本-专科4788名学生作为被试,测试指标有BMI、身体成分、耐久跑测验和台阶试验指数等。结果大学生心肺适能与其肥胖程度密切相关,12min跑测验成绩与体脂百分比各种曲线拟合中三次曲线最优;男、女大学生12min跑测验与BMI显著相关,基于学生心肺适能水平初步建立的BMI切点为:BMI≥23kg/m2为超重,BMI≥25kg/m2为肥胖;台阶试验与BMI相关显著性不高,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青年学生心肺适能水平来确定BMI肥胖切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中小学生1991-2005年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原始数据与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相比,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尤其是城市男生的肥胖率上升了7.77%[1].为了解中小学生肥胖的流行趋势,探讨防制学生肥胖的对策,现将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Yang F Lv JH Lei SF Chen XD Liu MY Jian WX Xu H Tan LJ Deng FY Yang YJ Wang YB Sun X Xiao SM Jiang C Guo YF Guo JJ Li YN Zhu XZ Papasian CJ Deng HW 《Clinical nutrition (Edinburgh, Scotland)》2006,25(6):1030-1039
BACKGROUND & AIMS: Recent data suggest that current obesity diagnostic criterion based on body mass index (BMI) above 30 in Caucasians may not be appropriate for Asian populations. Our aim was to identify the usefulness of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waist-to-hip ratio (WHR) in screening for obesity in an Asian populatio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1109 males and 879 females aged 20-45-yr were recruited. Height, weight, WC, hip circumference and percentage body fat (PBF) were measured in all subjects. Then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hree anthropometric indices. RESULTS: BMI, WC and WHR showe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BF (r=0.47-0.75)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within both age groups. True-positive rates ranged from 82.4% to 94.1% and 68.8% to 86.3% in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rue-negative rates ranged from 64.1% to 84.7% and from 56.9% to 79.0%, respectively. The areas under the curves (AUCs) for WC and BMI were high (0.76-0.92) in both sexes and divided age groups (20-30-yr and 31-45-yr), and those for WHR were a little lower (0.74-0.88). CONCLUSIONS: BMI and WC are two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obesity in Chinese, and WHR is an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州市中老年人体脂率(BFP)与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常规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并推算BFP相应切点值。方法 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择3 490名50岁及以上相对健康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曲线拟合分析,确定BFP与BMI、WC和WHR间的相关方程,然后再引入性别、年龄、体力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进而推算反映肥胖程度的BMI、WC、WHR各切点值对应的BFP切点值,然后与另一组进行验证。结果 BFP随BMI、WC和WHR的增加而增加,与WC、WHR相比,BMI能更好预测BFP,其回归方程为BFP=(-23.47-8.87×性别)+2.94×(BMI)-0.024×(BMI)2,决定系数R2=0.805。根据回归方程,超重(24 kg/m2≤BMI < 28 kg/m2)对应的BFP分别男性为24.3%≤BFP < 31.1%,女性为33.2%≤BFP < 40.0%。与WC、WHR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相比,BMI所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男性为0.909,女性为0.91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男性为70.3%、85.5%;女性为75.2%、93.0%。结论 BFP与BMI的相关性较好。广州市中老年人BFP对应于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切点值男性为24.0%,女性为3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6年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区、3个郊县19 271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现况调查.经培训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基本资料和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描述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并进行超重、肥胖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天津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2.8%(95%CI:32.1%~33.5%)、11.7%(95%CI:11.2%~12.2%),标化率分别为33.1%、1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率在50~59岁达高峰,肥胖率在60~69岁达高峰.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农村肥胖率高于城市;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每周中等程度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天津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and the associ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random sample of non-institutionalised adults.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SUBJECTS: A random sample of 1436 habitants of Porto (873 women and 563 men) aged 18-90 years. MEASUREMENTS: All participants answered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information on social, demographic, behavioural and clinical aspects.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blood pressure and fasting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Diet was assessed using a semi-quantitative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as evaluat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exploring all professional, domestic and leisure-time activities. When the body mass index was > or =30 kg/m2, the subject was considered as 'obese'. Proportions were age adjusted for the European population. Odds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omputed using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omen (26.1%) than men (13.9%). Regardless of gender, obesity increased with age, decreased with education, and was more frequent in married blue-collar workers and unemployed subjects. Smoking was more prevalent in subjects of normal weight,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ose reporting no regular exercise were obese. In men, obesity prevale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quartiles of energy intake, but no such changes were found in women. Compared with subjects of normal weight, obese me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53.3 vs 26.1%) and hypertriglyceridaemia (23.4 vs 9.0%). Also, hypertension (43.7 vs 30.7%), diabetes (7.6 vs 2.7%), hypertriglyceridaemia (27.1 vs 5.0%), and abnorm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30.4 vs 21.4%)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15.0 vs 5.3%) were more frequent in obese women. CONCLUSION: Obesity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in urban Portuguese populations, and obese individuals have many features of metabolic syndrome. Educati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re modifiable factor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However, no clear-cu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ergy intake.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和分析贵州省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9市(州)12个县(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省共调查18岁及以上成人9260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3.8%、2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肥胖率分别为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28.5%、9.3%,均显著高于农村(23.3%、6.2%)(P<0.01)。各年龄组中,40岁~组超重率、肥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28.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地区、红肉摄入过量、性别、食用油炸食品。结论 我省近1/3的人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由之引发的慢性疾病将日益严重。因此,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 相似文献
17.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目的 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9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000多万和3000多万。结论 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1985-2005年中小学生肥胖的流行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分析1985-2005年间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北京市7~18岁学生形态发育数据,计算人群的肥胖检出率,并描述其在不同亚人群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 北京市的7~18岁学生1985-2005年间四次肥胖检出率分别为0.65%、3.40%、5.23%和8.53%,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且增幅逐渐加大.2005年调查表明,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肥胖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男生(11.11%)高于女生(5.98%),10~12岁年龄段最高,达到11.63%;此外,城镇检出率(10.38%)高于农村(6.60%),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与肥胖检出率呈负相关.结论 20年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由散发到流行,并将进一步扩散;其流行兼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新疆抽取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阜康市、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年龄>35岁样本,统计3个民族间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个地区共调查16 460人.汉族、维族、哈族总超重率标化后为36.1%,男性和女性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39.8%和27.2%.汉族、维族、哈族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41.4%、34.9%和32.8%,3个民族总肥胖患病率标化后为26.9%,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27.2%和25.5%,汉族、维族、哈族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18.4%、28.9%和40.1%.新疆地区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00,P<0.05).不同民族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不同,汉族人群超重率最高,哈族人群肥胖患病率最高(x2=338.232,P<0.05);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超重率在45~54岁达到高峰,肥胖率在55~64岁达到高峰(x=246.80,P<0.05).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是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男性超重率最高,哈萨克族男性肥胖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