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德雯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89-1590
目的了解社区婴幼儿贫血的患病情况,探讨其病因,从而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医院儿保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儿童为普查对象。用氰化高铁法测定幼儿的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贫血诊断分析。结果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1.8%,以3岁以内儿童为主;男女幼儿贫血患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28.3%,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65.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社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与全国水平一致,其中以0~3岁偏高,添加辅食不及时,未实施母乳喂养为主要原因。应通过大力宣教喂养方式,改变膳食结构,提高儿童免疫力,有效地预防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韶关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1年出生的婴儿进行贫血监测分析。结果780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和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8%、19.08%和11.0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家港市0~2岁系统管理儿童营养性贫血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张家港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0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贫血监测分析。结果 807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91%、19.60%和11.2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捕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4足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华泾镇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早期矫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5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儿保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3600名6月龄~2岁婴幼儿中,系统抽样360名,采左手无名指末梢血,采用铁氰化法测定。结果 ①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94%;②6~12月龄,〉1且≤1.5岁和≥1.5且〈2岁,3个年龄组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98,P〈0.01),以6月龄~1岁组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达20.87%;③添加辅食的时间、乳母的文化程度、常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腹泻等疾病均是影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比例的因素。结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有效方法在于儿保医师采取早期有效的健康干预,家长及时、正确、科学地添加辅食的依从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特区0~3岁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与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1216名接受儿童健康检查的0~3岁婴幼儿采集静脉血,采用Sysmex KX-21型全自动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3岁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5.49%;高峰在6~12月龄组;各年龄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29,P0.0001)。早产儿组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P=0.027)。完全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16.25%)显著低于部分母乳喂养组(34.04%)及人工喂养组(3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75,P0.01)。完全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0.06%,低于其他喂养时间组。在4~5月龄添加谷类、蛋类辅食、4~6月龄添加动物内脏类辅食、7~8月龄添加肉类、蔬菜类辅食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0~3岁婴幼儿营养性贫血问题非常严峻,婴幼儿贫血与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贫血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的4个区(县)中的12个社区(乡)的2138名3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 乌鲁木齐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9.98%,男童和女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0.32%和2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2,P>0.05);小于6月龄、6 ~12月龄、1~2岁和2~3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8.02%、39.44%、32.79%和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9,P<0.01);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8.04%、33.10%、25.74%和3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495,P>0.05);城区、农村和牧区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9.18%、20.80%和3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61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蔬菜的摄入比例、肉类的摄入比例、母亲贫血是儿童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尤其是牧区,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规范4:2:1保健的1254例1~6个月(A组,n=540)、6~12个月(B组,n=360)、12~18个月(C组,n=354)儿童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其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同时回顾性追踪母亲孕期保健资料,对采集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总检出率为19.86%(249/1254),其中A,B,C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6.11%(141/540),19.17%(69/360),11.02%(39/354),随年龄增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下降。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婴儿中,纯母乳喂养儿(n=414)和非纯母乳喂养儿(n=126)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2.46%(93/414)和38.10%(48/12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纯母乳喂养儿中,及时和过晚添加辅食儿(n=309 vs n=105)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6.50%(51/309),40.00%(42/1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母亲孕期保健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49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中,孕妇孕晚期缺铁性贫血为78例(31.5%)。结论婴、幼儿饮食结构不合理和母亲孕晚期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同时注意适时(4~6个月龄时)添加辅食,是减少婴儿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6~36月龄儿童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微营养素摄入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9月,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制定的24小时膳食调查问卷询问318名主要养育人关于儿童过去24小时的膳食情况,同时测定儿童体重、身长,未梢血血红蛋白和微量元素锌、铜、镁、钙、铁。结果儿童轻度低体重发生率为5.97%,生长迟缓发生率为1.89%,超重发生率为14.47%,肥胖发生率为5.35%。轻度贫血发生率16.04%,1例中度贫血。锌缺乏发生率为78.1%,铁缺乏发生率为13.5%,铜、钙和镁未见异常。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38、28.543,均P〈0.05)。6~12月龄组缺锌和贫血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0、28.166,均P〈0.05)。膳食矿物质锌、铁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添加辅食的月龄大(OR=1.384,P=0.003)、摄入的零食种类多(OR=1.749,P=0.046)为缺锌的危险因素。身高为中上及以上的儿童,膳食维生素c、钙、母乳摄入量较身高低于中上的儿童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1.90、2.04,均P〈0.05)。结论深圳6~36月龄儿童的轻度贫血、锌缺乏症、肥胖和超重问题较多。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注重营养均衡,特别是合理摄入微营养素,有利于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城区婴幼儿贫血状况,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方法 对辖区内5 304名系统管理的0~2岁儿童采集其左手无名指末稍血20ul,运用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张家港市城区0~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4.91%,0岁组、1岁组和2岁组各年龄组别间贫血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女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高于混合喂养儿、人工喂养儿,户籍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于非户籍儿童.结论 张家港市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逐渐降低,应大力宣传科学喂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同时加强对非户籍儿童的营养保健管理,进一步降低0~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刚喂养方式与婴儿体格发育及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将1999年2月~2004年2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实行档案化管理的280名0~12月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对其体格发育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3月和12月婴儿生长第1和第2关键期,人工喂养组男女童体格发育优于母乳喂养组(P〈0.05),6月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人工喂养组也明显低于母乳喂养组(x^-=4.3124,P〈0.05):结论本地区母乳喂养存在误区,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贫血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顺义区两所中学初、高中的49个班级,22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此地区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平均得分(6.12±1.54)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0.05),女生优于男生。需求最强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是人际关系(41.55%),获取心理卫生知识的首要途径是媒体(26.68%),心理困扰求助的首要对象是朋友(43.78%)。在心理卫生知识需求、心理咨询的求助对象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9.803和58.039,P〈0.01),在心理咨询的求助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80,P〈0.05);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卫生知识需求、心理咨询求助对象、心理咨询的求助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006、77.745和26.073,P〈0.01);在心理咨询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2,P〈0.05)。结论北京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程度不高,知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吉林省监测点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情况现状。方法利用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吉林省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监测点居民糖尿病的患病及知晓情况。结果调查2 993人中有糖尿病患者484人,患病率为16.17%,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为48.76%。城市居住人群糖尿病患病率(18.05%)高于农村居住人群(1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73.39,P<0.05);此外,不同年龄组间糖尿病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5)。结论高龄和城市居住人群是监测点地区防控糖尿病的重点干预目标,要加强对青少年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autocrine motility factor receptor,AM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正常组织在AMFR的mRNA和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96±1.568v87.913±2.351,t=3.681,P=0.001;63.1%V834.5%,X^2=13.722,P〈0.00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MFR蛋白的水平与肿瘤大小(X^2=5.209,P〈0.05)和淋巴结转移有关(X^2=4.32,P〈0.05),而与性别(X^2=0.739,P=0.39)、年龄无关(X^2=0.064,P=0.81)。结论AM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其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外来人口婴幼儿喂养方法和安全行为教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上海市徐;12区凌云社区外来人口的婴幼儿喂养水平和幼儿安全意识提高。方法在徐汇区凌云社区的外来人口婴幼儿中随机抽取50名。测量身高和体重并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家长的喂养和安全知识进行基线调查.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采用SPSS11.0统计方法对干预前后认知程度处理与分析。结果家长的喂养知识和安全知识水平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X^2=71.37,P〈O.001;X^2=18.26,P〈O.001),婴幼儿的体重增长差异有显著性(X^2=11.39,P〈O.05)。结论通过儿保门诊的健康教育和系统干预,可以提高外来人口的婴幼儿喂养知识水平和婴幼儿安全知识水平.改善与保证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及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婴幼儿喂养方式,建立前瞻性队列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纵向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哈尔滨市2009年7月1日—2010年7月1日出生的婴儿593例,监测婴幼儿0~24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喂养情况、家庭基本信息等。测量次数:共测查20次,包括出生3 d内、1岁内每月1次、1~2岁每3月1次。结果 59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93例(49.41%),女性300例(50.59%);男、女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267例(45.03%),混合喂养组132例(22.26%),人工喂养组194例(32.71%)。方差分析显示婴幼儿不同喂养方式对0~24月龄婴幼儿体重、身长、头围有不同影响。1月时体重均值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7~24月龄体重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3组均值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24月龄时身长有影响,7~24月龄体重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时头围均值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月龄、9~24月龄时头围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是婴幼儿生命早期最佳的天然食品,为婴幼儿提供了生命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下母婴围产结局的差异,讨论IADPsG标准对中国人群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适用性。方法乐山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产检并分娩的10217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用ADA标准未诊断为GDM,而重新用IADPSG标准进行诊断为GDM的248例为A组(非干预组);20lO年6月至2012年6月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重新用ADA诊断为非GDM的279例为B组(干预组);正常的孕妇作为c组(对照组),分析ADA标准和IADPsG标准的检出率及各组间母婴围产结局差异。结果ADA标准和IADPSG标准的检出率分别为6.13%和11.29%,二者有统计学差异(X^2=17.620,P〈0.05);与c组相比,A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病、酮症酸中毒、肩难产、感染、剖宫产、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及早产儿发生率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9.742、11.069、3.937、4.526、25.857、6.020、7.336、15.937和55.025,均P〈0.05);A组和B组的酮症酸中毒、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5.448、5.938、5.593,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盘早剥、肩难产、感染、剖宫产、巨大胎儿、新生儿黄疸及早产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0.548、0.015、0.030、0.777、2.074、0.678、3.005、0.009和0.174,均P〉0.05)。结论IADPSG新标准增加了GDM的检出率,新增的GDM孕妇通过孕期血糖干预,可降低母婴围产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吉林省内公共场所卫生状况,预防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和《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 -光散射法》对200家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和公共用品用具中相关卫生指标进行检测,并按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次监测200家公共场所6 792个样品中有6 376个样品合格(合格率为93.9%),其中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2,P〈0.05);不同室内空气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01,P〈0.05);不同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420,P〈0.05)。结论 吉林省公共场所整体卫生状况良好,监测合格率整体较高,但部分监测指标合格率较低,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对儿童泌尿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415例可疑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儿童进行喂养史、泌尿系统B超和小便常规筛查分析。结果含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致集合系统分离检出率2.89%,较其他含三聚氰胺类奶粉0.7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较未公布类0.42%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用含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婴幼儿和3岁以上儿童致泌尿系统结晶检出率分别为12.6%、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服用时间(14.77±16.95)月,与泌尿系统结晶(0.0243±0.0691)cm相关系数为r=0.066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儿童造成泌尿系统的损害程度对婴幼儿损害最大,特别是致集合系统分离,与含三聚氰胺的含量、食量、服食时间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空腹血糖阳性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探讨HC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1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清的抗HCV。结果丙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空腹血糖阳性率分别为13.41%与25.61%,对照组分别为3.42%、8.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X^2=5.97,P〈0.05;X^2=15.82,P〈0.005)。年龄〉50岁丙型肝炎患者,其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57,P〈0.02);〉40岁丙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45,P〈0.05)。糖尿病组HCV感染率为1.27%,与对照组0.6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19,P〉0.50)。结论在未发生肝硬化情况下,对于年龄〉50岁的人群,HCV感染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在福州市鼓山镇城乡结合部开展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的实施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10月在福州市鼓山镇开展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的健康教育项目,研究对象为社区高血压患者33例。在俱乐部设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自我健康管理干预前后,分别评定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率,高血压意识情况,及患者的健康状况,比较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且舒张压〈90mmHg的学员16例(16/33),干预后19例(19/31),高血压控制率提高,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8,P〉0.05)。干预前后学员对“正常血压值”和“应按医嘱服药控制高血压”的正答率较高,分别为(27/33)例和(26/31)例,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7、1.242,P〉0.05)。其余“35岁以后每年应测1次血压”等各项的正答率干预后比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10、4.280、4.039、14.249、10.573、14.539,P〈0.05)。干预后所有学员至少每月测量1次血压,其中至少每周测量1次的学员为28例(28/31),与干预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32,P〈0.05)。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干预后学员整体健康状况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4,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可提高患者高血压意识、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城乡结合部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具有可行性,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