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HBV感染者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和探讨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的效应分子。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用HLA—A匹配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效靶比例1:50)共同培养,于24h、48h和72h收集培养上清,通过检测其中HBV产物的变化,观察CD8^+T克隆对HBV的抑制作用。用抗体中和法观察CD8^+T细胞分泌的IFN-γ被封闭后HBV抑制的变化。结果HBV特异性CD8^+T克隆与靶细胞共育后,培养上清可检出高水平IFN-γ。共育后对HBsAg、HBeAg和HBV—DNA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4.55%、50.36%和74.55%,均在72h。IFN-γ被抗体封闭后,对HBVDNA的抑制率显著下降,24h和48h分别为6.22%和17.48%。细胞毒活性最高见于24h,15.66%。结论①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对靶细胞中HBV的清除既有溶细胞机制,也有非溶细胞机制参与;②IFN-γ是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的主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CD4+CD8+T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中枢的作用.CD4 T细胞具有辅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CD8 T细胞则是重要的效应细胞.外周血中95%以上为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CD4 CD8 T细胞(DP)<5%[1].有关DP T细胞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显示,在某些病毒感染中,DP T细胞比例增加,这群细胞参与抗感染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我们就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仙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Ⅵ的活性。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用微粒酶免疫测定技术(ME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IBsAg、HBeAg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细胞上培养上清液中HBVDNA的变化,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仙草对HepG2.2.15细胞的Tc50为37.45mg/mL,对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4.71和39.42。对HBV—DNA仅有微弱抑制作用。结论:仙草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直接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4.
CD4+CD8+和CD4+/CD8+比值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肝炎病人,比较分析其外周血CD4^ 、CD^ 和CD4^ /CD^ 比值。结果 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4^ 细胞及CD4^ /CD^ 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急性肝炎大于慢性肝炎(轻中度)大于慢性肝炎(重度);CD^ 细胞则相反(P<0.05)。结论 人体外周血CD4^ 、CD8^ 绝对数和CD4^ /CD^ 比值影响着HBV感染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哮喘病人外周血CD8^ T细胞CD25,CD30表达水平,了解哮喘病人CD8^ T细胞功能状态。方法:将所分离出的CD8^ T细胞分别用PPD,PHA刺激,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25,CD30表达水平。结果:PHA刺激组CD8^ T细胞CD25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P<0.05),而CD60表达则无差异;PPD刺激组CD8^ T细胞CD25,CD30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哮喘病人自然状态下(即未受抗原剁激)CD8^ T细胞CD25表达与健康对照无差异,而CD30表达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哮喘病人CD8^ T细胞活化状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有效后两者趋于正常(P〉0.05);而无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表达异常,不同治疗效果表达不同,恶性淋巴瘤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治疗有效后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瘦素、CD4^ T/CD8^ T细胞比值的关系。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患者79例及BMI为18.5~25.0的42例健康者,检测血清瘦素浓度和CD4^ T/CD8^ T细胞比值。结果:(1)不同营养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瘦素含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CD4^ T/CD8^ T细胞比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女性肿瘤患者的血清瘦素含量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BMI为18.5~25.0的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瘦素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组CD4^ T/CD8^ T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健康人。(4)以瘦素为因变量,BMI、性别、年龄、CD4^ T/CD8^ T细胞比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瘦素含量与BMI、性别显著相关。结论:恶性肿瘤合并营养不良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正常和肥胖的肿瘤患者。血清瘦素含量女性高于男性。BMI正常的肿瘤患者血清瘦素含量与正常人无差异,说明此时瘦素还发挥正常调节作用。在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瘦素含量的因素中,BMI、性别是最主要的因素。不同营养状况的肿瘤患者之间的血清瘦素水平有明显差异,而与其相对应CD4^ T/CD8^ T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瘦素影响免疫反应可能有更复杂的途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 jury,TBI)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日益深入以及临床救治水平的逐渐提高,重症颅脑损伤的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创伤后各种并发症(如感染)所致的病死率相对有所提高,约占治疗后期病死率的70%~80%。为了进一步探索创伤性情损害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拟评价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T细胞亚群是否存在变化;如有变化,观察其在伤后2周内的演变规律;评价T细胞亚群变化与临床伤情的关系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0例携带者、10例慢性乙型肝炎、5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分析与HBV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2.52±0.94)%,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5.2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8.51±2.82)%,与健康对照组的(8.5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BV基因型C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6.42±2.36)%,较HBV基因型B型组的(7.64±2.87)%稍为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T细胞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的发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几乎抑制所有的免疫反应,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一类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识别、递呈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启动免疫应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双重特性,对机体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起关键作用。作为在HBV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免疫细胞群——Treg与DC,探讨二者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必将为进一步探索治疗HBV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异常激活的CD8 T细胞(CD8+CD57+T细胞)在体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造血情况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磁珠体外剔除44例中低危MDS患者(MDS组)及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CD8+CD57+T细胞,对剔除和加回CD8+CD57+T细胞(4倍)的BMNC分别培养,比较培养后细胞集落的生长情况和克隆细胞比例,观察培养前后髓系细胞标志的变化.结果 ①在MDS组中,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18例可见集落和集簇均有生成;7例仅见集簇生长;19例仅见细胞密集分布.加回CD8+CD57+T细胞的BMNC培养后,MDS组均无集落和集簇生成,且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剔除CD8+CD57+T细胞的BMNC.正常对照组剔除和加回CD8+CD57+T细胞的BMNC培养后,均有集落生成,集落计数无统计学差异.②2例单纯+8异常低危MDS病例,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8克隆细胞比例较培养前增加;2例20q-异常的初治病例,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异常克隆细胞比例较培养前增加.③MDS组BMNC中CD34+、CD33+和CD13+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CD34+和CD33+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培养前(P<0.05),而CD13+细胞百分比与培养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的CD34+、CD33+和CD13+细胞百分比在剔除培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选择性剔除骨髓中CD8+CD57+T细胞,可以增加MDS患者骨髓体外集落形成,且集落中髓系细胞明显向较成熟阶段分化,提示CD8+CD57+T细胞可能通过免疫途径参与骨髓无效造血.而剔除CD8+CD57+T细胞造成克隆细胞明显增加,提示其介导的免疫过程主要是针对MDS骨髓恶性克隆细胞. 相似文献
13.
CD4+CD25+Treg细胞调节T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 ,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 ,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4、CD2 8表达和细胞因子IL 10、TGF β1 分泌水平 ;以TransWellMillicell 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 ,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 10、TGF β1 抗体的阻断方法 ,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 10和TGF β1 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 ,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 10和TGF β1 水平分别达到(380 0± 36 3)pg ml和 (790 0± 5 6 8)pg ml,Treg细胞分泌IL 10和TGF β1 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共刺激分子CTLA4、CD2 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 ,通过分泌IL 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 β1 。结论 :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而细胞因子机制中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且炎性反应的起始与持续都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参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够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性。过去许多研究已证实,CD4+ CD25+ 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CD4+ CD25+ Treg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异常激活的CD8 T细胞(CD8+CD57+T细胞)在体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造血情况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磁珠体外剔除44例中低危MDS患者(MDS组)及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CD8+CD57+T细胞,对剔除和加回CD8+CD57+T细胞(4倍)的BMNC分别培养,比较培养后细胞集落的生长情况和克隆细胞比例,观察培养前后髓系细胞标志的变化.结果 ①在MDS组中,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18例可见集落和集簇均有生成;7例仅见集簇生长;19例仅见细胞密集分布.加回CD8+CD57+T细胞的BMNC培养后,MDS组均无集落和集簇生成,且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剔除CD8+CD57+T细胞的BMNC.正常对照组剔除和加回CD8+CD57+T细胞的BMNC培养后,均有集落生成,集落计数无统计学差异.②2例单纯+8异常低危MDS病例,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8克隆细胞比例较培养前增加;2例20q-异常的初治病例,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异常克隆细胞比例较培养前增加.③MDS组BMNC中CD34+、CD33+和CD13+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剔除CD8+CD57+T细胞培养后,CD34+和CD33+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培养前(P<0.05),而CD13+细胞百分比与培养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的CD34+、CD33+和CD13+细胞百分比在剔除培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选择性剔除骨髓中CD8+CD57+T细胞,可以增加MDS患者骨髓体外集落形成,且集落中髓系细胞明显向较成熟阶段分化,提示CD8+CD57+T细胞可能通过免疫途径参与骨髓无效造血.而剔除CD8+CD57+T细胞造成克隆细胞明显增加,提示其介导的免疫过程主要是针对MDS骨髓恶性克隆细胞.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是否存在CCR7表达异常及功能改变.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RT-PCR和Northern印记分别检测正常机体和SLE患者CD4+T细胞和CD8+ T细胞CCR3、CCR4、CCR5、CCR7和CCR9的表达情况;利用趋化实验检测其功能.结果活动性SLE患者CD8+T细胞异常高表达CCR7(94.8%),CD8+T细胞CCR7mRNA水平明显增高(拷贝数约5.3×103±1.1×103);CCL21可选择性诱导活动性SLE患者CD8+T细胞发生明显的趋化运动,最大C.I.值为3.8±0.42.结论 CCR7通常选择性、功能性地高表达于活动性SLE患者的CD8+T细胞上,并不异常表达于其CD4+T细胞,而该现象并不见于正常机体和非活动性SLE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标记的微血管数目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和微循环改变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4阳性细胞在20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4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中的表达,取10例正常外阴皮肤作对照.结果 CD4+T细胞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外阴皮肤(P均<0.05).CD8+T细胞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P<0.05).CD34 阳性细胞标记的微血管数目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中较正常外阴皮肤稍增多,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阴硬化性苔藓晚期病变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与正常外阴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真皮内细胞免疫无明显增强,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微血管的扩张有关.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组织内存在免疫应答过度,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的破坏,进一步证明外阴硬化性苔藓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晚期的胶原纤维化和细胞透明样变,导致微血管数目的 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方法:静脉采集慢性乙肝患者普通肝素抗凝血2 ml,在植物血凝素(PHA)20μg/ml条件下进行全血培养,4 h后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外周血只有很少量CD4^+与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经PHA刺激后CD4^+与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率明显升高,较刺激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样,慢性乙肝患者在激活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慢性乙肝患者在PHA刺激前有一部分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可能与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免疫紊乱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Tiao-chun CHENG Han LI Xi LUO Lin-ling JU Lin CHEN Jian-guo SHAO Yong-jun SHE Min LI Zhao-lian BIAN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2021,(6):1205-1213
Objective: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is a chronic progressive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cysteine-rich angiogen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