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中掌侧骨块的固定方法的临床康复意义。方法 对10例桡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骨折(C3,AO分类),在手法整复失败后,经皮通过桡侧屈腕肌腱穿刺固定掌侧骨折块,要求关节面台阶少于2mm,术后进行理疗、康复训练,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达到关节面台阶少于2mm,后有2例患者X线片关节面出现变位。平均随访29个月,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均满意。结论 此方法创伤小,而且可允许患者早日活动腕关节进行康复训练,是一个疗效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2016年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比掌侧传统Henry入路及经肱桡肌入路手术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桡骨远端形态恢复情况、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综合Dienst评分。结果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采用Henry入路者40例,采用经肱桡肌入路者25例,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1年,并获得满意效果,两组患者掌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nry入路:(11.49±2.06)°,经肱桡肌入路:(10.92±1.92)°,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位丢失、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患者关节活动度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患者Dien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5,P0.05)。观察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合适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探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的支撑作用。方法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7%。结论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易于操作,不影响桡骨远端的腱鞘结构。通过植骨,可以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及其解剖形态,同时增加螺钉的把持力,从而增加钢板固定的牢固性,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条件,从而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入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本组的40例患者进行术后的1年随访,40例患者均已痊愈,骨折的愈合时间为7.5±2.4w,本次治疗中未见重度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31例(77.5%)、良6例(15.0%)、中2例(5.0%)、差1例(2.5%)。结论临床中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对比经肱桡肌腱入路和掌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9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将采用掌侧入路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的49例患者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桡...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发病年龄呈现双峰的特点,即以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和低能量损伤的老年人为主体,国外研究显示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20% [1],如果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状况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患者将长期受到疼痛的困扰及腕关节活动的受限 [2].桡骨远端骨折分类复杂,适当的初始治疗(外固定、固定架、经皮...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是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6.7%~11%[1],其中累及关节面者超过80%。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关节面的良好对位和稳定固定,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和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功能障碍。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解剖钢板及锁定钢板的出现,采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越来越多。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作者采用掌侧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40例,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5.8±3.4个月,X线片显示74例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掌倾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尺偏角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观察组中优23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对照组中优15例,良13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75.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可充分暴露骨折,操作直观,安全可靠,术后恢复优良率相对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2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比较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1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6~21)个月,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Anderson标准评定,优15例、良2例、不满意1例,优良率达94%。【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办法,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 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66例,占77. 65%;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19例,占22. 3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与性别、体重指数、骨折部位无关(P0. 05);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与年龄、是否存在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是否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有关(P 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有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未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 0. 05)。结论 年龄较大、有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未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严格规范术中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加强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以降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成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尽管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最佳的修复方法仍存争议。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分配表分为两组,外固定组61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组61例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等。结果与结论:外固定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钢板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发现钢板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掌倾角恢复程度明显大于外固定组,而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面台阶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或掌侧锁定钢板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外固定治疗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并发症轻微、骨折愈合较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管理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度诊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镇痛方案、一般术后护理及常规康复指导,实验组则给予疼痛管理、常规的术后护理及常规康复指导。康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腕关节Shea评分标准、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价对两组术后功能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的Shea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价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管理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骨折病人术后的康复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联合术后康复锻炼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某院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试验组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行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组术后均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程度和上肢功能损伤程度、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较高,疼痛程度和上肢功能损伤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上肢功能损伤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腕关节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42-943
55例经掌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另55例经背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有无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等影像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则均有多改善(P0.05),相比下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7.3%较之于对照组的69.1%明显更高(P0.05)。桡骨远端骨折实施经掌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且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势,建议在临床中优先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掌侧锁定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5例,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12~24个月,手腕伸展55.5°±10.3°,屈曲59.3°±17.5°;前臂运动86.3°±17.2°,旋转90.4°±5.9°。Cooney腕关节评分优5例、良7例、可3例。Saito评分,优秀14例、良1例。结论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安全、稳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住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按AO分类为B型和C型的2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人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住LCP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15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定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20例,良7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96.4%.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副损伤少,血运破坏小,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上肢骨折之一.高能量的损伤常导致骨折端移位、成角、短缩畸形,桡骨关节面完整性丧失、骨质塌陷缺损可形成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对于这类骨折,保守治疗常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因此,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桡骨远端的正常解剖关系并维持其稳定性,以最大限度保存患肢功能,是目前治疗该类骨折的主要方法.我院2007年4月~2008年4月经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1例,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7例。平均55.3岁。按AO分类:B2型5例,B3型2例,C1型11例,C2型7例,C3型2例。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根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10例,一般1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提供坚强的固定,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