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密切相关的两过程,并通过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移植肾,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检测45例移植肾有功能存活1年以上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DNA(CMV DNA),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对激素冲击无效的部分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32例激素冲击有效,13例无效。无效者外周血白细胞内可测到CMV DNA,8例用更昔洛韦治疗后CMV DNA转阴,2例肾功能好转,6例恢复正常,另5例未用更  相似文献   

3.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密切相关的两过程,并通过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移植肾,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2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给予甲泼尼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静脉滴注作为免疫诱导治疗.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为环孢素A+泼尼松+硫唑嘌呤.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MP冲击治疗,无效时给予ALG或OKT3治疗.采用免疫细胞化学LSAB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MV-PP65抗原.结果CMV感染率为61.7%(126/214),初次检出CMV-PP65抗原的时间为术后(25.4±14.7)*!d,平均抗原阳性细胞数为每50000白细胞(9.2±7.9)个.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在感染前急性排斥反应率为42.3%(52/126),明显高于无CMV感染受者的20.5%(P<0.01);使用ALG或OKT3治疗例数分别为23、15例,也高于无CMV感染的受者(P<0.05).CMV感染和无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ALG免疫诱导治疗疗程分别为(4.7±1.32)*!d、(4.4±0.92)*!d,使用剂量分别为(14.1±1.32)支、(13.2±0.92)支,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率高;术后短期的ALG免疫诱导治疗可能不增加CMV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免疫抑制剂尤其是ALG或OKT3的使用与术后CM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移植后早期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高达60%~80%,被认为不仅是肾移植术后近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移植物肾病有关。肾移植后能否有效、及时地防治CMV感染是影响移植效果的关键。鉴于肾移植前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状况、移植前活动性CMV感染对移植后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CMV-pp65抗原血症,探讨移植前活动性CMV感染对移植后活动性CMV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发生CMV病的影响,为临床防治CMV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报道CMV活动性感染率在肾移植受者中约50%~75%,有10%~30%的患者为有症状的CMV感染。供者血清学CMVIgG阳性,受者阴性,是CMV感染的高危人群,术后感染率高达96%。轻度感染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症状多数在1~3周内自行消失。一旦发生严重的CMV感染,特别是肺间质性炎症,死亡率高达25%。一、CMV和CMV感染CMV是人类疱诊病毒之一。它有复杂的双链DNA螺旋核心,因病毒侵入细胞内,外面包裹有宿主胞核膜,或内质网形成的脂质层包壳,直径约180nm。病毒基因包含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一般特征、CMV感染易患因素,CMV与免疫、CMV与排异反应的关系,CMV感染的诊断和CMV疾病复发;并从细胞因子及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了CMV与宿主免疫,CMV与排异反应的关系,CMV感染的诊断和CMV与移植肾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CM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潜伏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活化或新的CMV感染,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的第二和第四个月之间,是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从而对机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针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和CMV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移植肾有功能存活1年以上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DNA(CMVDNA),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对激素冲击无效的部分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32例激素冲击有效,13例无效。无效者外周血白细胞内可测到CMVDNA,8例用更昔洛韦治疗后CMVDNA转阴,2例肾功能好转,6例恢复正常,另5例未用更昔洛韦者CMVDNA持续阳性,肾功能损害加重。结论部分肾移植受者发生的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CMV感染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远期急性排斥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nus,CMV)感染是肾移植受者重要的患病和死亡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结合CMV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阐述了其免疫逃避、大量复制以及引发疾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术后急性排斥的影响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16例肾移植受者的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急性排斥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急性排斥的影响。术前感染受者根据有无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两组间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的急性排斥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29.9%比19.5%,P=0.014),术前感染受者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增高将近1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降低术后CMV疾病的发生率但对急性排斥无影响。结论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术后急性排斥独立的危险因子。常规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减少由感染介导的免疫损伤而导致的急性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发生重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A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OULTER公司生产的鼠抗人T淋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OKT系列及ELITE型流式细胞仪对23例重症CMV感染者、8例AR患者和20例正常肾移植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动态测定。结果:术后无AR者与AR者、排斥反应缓解者与未缓解者,其CD4/CD8比值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16例移植肾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6例行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移植肾组织中主要免疫活性细胞为T细胞,动脉壁及肾小管细胞间的T细胞均为CD8细胞。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和氨基胍(AG)联合应用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近交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为供、受者。实验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大鼠肾脏移植给Wistar大鼠,术前和术后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均为异基因移植,Wistar大鼠肾脏移植给SD大鼠,Ⅱ组为排斥对照组:术前和术后不做任何处理;Ⅲ组为氨基胍治疗组:手术当日开始腹腔注射氨基胍200mg/kg,2次/d,至实验结束;Ⅳ组为骨化三醇治疗组:术前1d开始腹腔注射骨化三醇1μg·kg-1·d-1,至实验结束;Ⅴ组为联合治疗组:氨基胍和骨化三醇联合应用,给药方案同Ⅲ、Ⅳ组。观察各组受者生存期和移植后5d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钙、磷以及γ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Ⅰ~Ⅴ组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9.1±1.9)d、(5.3±0.8)d、(9.7±2.1)d、(8.6±1.6)d和(12.9±3.4)d。Ⅴ组较Ⅱ~Ⅳ组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受者存活期、移植肾排斥反应程度、肾功能及血清IFNγ表达水平较Ⅱ组明显改善或降低(P<0.01),Ⅴ组又较Ⅲ、Ⅳ效果更佳(P<0.05)。结论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后联合应用用骨化三醇和氨基胍治疗可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白介素-2受体(IL-2R,即CD25)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细胞性排异(ACR)临床诊断的作用,着重观察移植肾发生(ACR)和无ACR时,其间质浸润细胞中IL-2R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其与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关系。作者选择同期行异体肾移植,且无并发症患者17例,采用PAP四层免疫酶标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间质浸润细胞中IL-2R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无ACR的肾组织中,IL-2R阳性细胞仅轻度增加,当移植肾出现ACR时,IL-2R阳性细胞数的增加十分显著,并与间质浸润的CD8密切相关。作者认为IL-2R对于AC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诊断。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简便方法,并探讨其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巨细胞病毒磷蛋白(CMV pp65)。结果100例。肾移植受者中,44例CMV pp65抗原阳性,其中29例表现出CMV病的症状,其CMV抗原指数为(72±45)/2×10^5,而15例无症状CMV pp65抗原阳性者的CMV抗原指数为(46±25)/2×1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CMV病患者中,2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26例治疗后CMV pp65抗原阳性细胞减少,症状消失,另1例CMV pp65抗原阳性细胞持续不降,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例患者均死亡。结论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的CMV pp65用于诊断。肾移植术后CMV活动性感染简便、敏感,并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OKT3对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对4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性排斥反应7例,急性排斥反应37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6例加速性排斥反应及31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84.6%。25例对OKT3治疗产生迅速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7±4天,12例发生延迟性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34±3天(P<0.01)。作者认为: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效果显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患者对OKT3治疗的延迟性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排斥损害有关。产生低滴度抗OKT3抗体的患者可再次接受OKT3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有1098例接受首次尸体肾移植的受者纳入研究.所有受者术后均采用以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当发生排斥反应时,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疗效较差者则联合应用莫罗单抗-CD3或丙种球蛋白或行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经病理检查证实,有53例受者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109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其余936例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稳定(对照组).分析和比较3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淋巴毒、HLA抗原错配数、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及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冈素间的差异,比较3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情况及移植肾存活率,分析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与细胞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受者在性别、年龄、术前淋巴细胞毒性试验、供肾冷缺血时间及术后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在术前HLA抗原错配数、PRA水平及供肾热缺血时间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为27.4%(14/53),明显高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的7.3%(8/109)和对照组的2.2%(21/936),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P<0.01).剔除发生排斥反应后未逆转者,3组间移植肾存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明显影响移植肾存活,但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