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量化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7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xford肌力分级标准分为肌力障碍组27例和非肌力障碍组50例;选择30例其他普通妇科疾病且无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应变率;分析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与Oxford肌力分级的相关性;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探索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肌力障碍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Oxford肌力分级与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呈正相关(r=0.815,P<0.05).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最佳临界值为10.07%,曲线下面积为0.888(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78.6%、80.8%、86.3%.结论 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对其他类型疾病患者盆底肌功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提肌厚度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POP患者(POP组)14例,年龄40~82岁,其它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22例,年龄24~65岁。所有病例均于静息及提肛状态下行MRI扫描,利用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分析处理MRI原始图象,测量并比较肛提肌厚度。结果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PO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左、右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均无有显著性(P〉0.05);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对照组同一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在缩肛状态下,POP组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平静状态下,POP组患者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照组两侧肛提肌缩肛前后厚度变化差△T差异具有显著性(左侧P〈0.01,右侧P〈0.05),而POP组两侧肛提肌△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P=0.146;右侧:P=0.568)。结论肛提肌存在不对称现象;POP患者肛提肌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但可能存在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肛提肌训练对前列腺手术后尿失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术前术后肛提肌训练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 方法 对4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的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实验组),实验组给予严格的肛提肌训练,观察病程、年龄、手术方式、训练时间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0、20、30、90 d时实验组的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低于70岁的年龄段中实验组在术后20、30、90 d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70岁的年龄段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实验组的尿失禁持续时间为(20.0±7.6) d,低于对照组的(68.8±46.1) d (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尿失禁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肛提肌的早期、长期训练对预防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小于70岁的患者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结构的雌激素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  Lang JH  Zhu 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402-406,I0009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支持结构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绝经前后SUI患者肛提肌及周围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结果 绝经前、后SUI组肛提肌活检阳性率分别为11%、0,对照组分别为35%、33%。肛提肌未见ERα和ERβ表达,ERα和ERβ分布于肛提肌周围筋膜组织。ERβ在部分盆底筋膜组织切片标本染色呈阴性,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7%、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后各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较绝经前显著降低(P〈0.05)。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α测定值分别为(4.43±2.64)%和(5.14±1.79)%,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的(9.61±5.48)%和(10.88±2.90)%(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盆底筋膜组织的ERβ表达低于ERα,SUI组ERα和ER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女性肛提肌未检测到ERα和ERβ。妇女绝经前SUI的发生与低雌激素水平有关。盆底筋膜组织ERα表达减少和ERβ表达阳性率降低与SU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6.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尿道的MRI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I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有SUI症状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行MRI扫描,比较静态和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的活动度及形态改变,测量两种状态时膀胱尿道连接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及距离差(即下移度),患者同时行尿动力学和其他临床检查并确定临床诊断.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15例中13例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连接点下移至耻尾线以下,下移距离(9.44±1.89)mm,其中2例可见后尿道呈漏斗状开放;6例非GSUI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下移距离分别为(6.33±1.57)mm和(5.3±1.36)mm,但膀胱尿道连接点均位于耻尾线以上,前者与后二者比较P<0.001,后二者之间P>0.05.结论:MRI作为SUI影像诊断方法操作简便,影像清晰直观,具有非侵入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移植至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近端尿道后体内形态、分布以及尿动力学变化,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离断法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改良差速贴壁技术分离MDSCs,pEGFP-N1转染作标记,注射至SUI大鼠近端尿道.尿动力学仪检测MDSCs移植后1、2周的漏尿点压力(leak point pressure,LPP)和最大膀胱容量.显微镜观察MDSCs移植后1、3、7、10、14 d荧光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结果 MDSCs移植后第7、14天,SUI大鼠的LPP均显著提高,移植后2周LPP显著高于移植后1周.在MDSCs移植后第1、3天,细胞保持小圆形和短梭形,局限于注射部位;第7天,一部分移植的MDSCs开始分化,分布范围扩大;第10天,一部分MDSCs分化为平滑肌细胞,部分死亡;第14天,一部分细胞分化为肌纤维,而其余细胞发生变性、死亡.结论 MDSCs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而整合至尿道括约肌,尿道括约肌功能得到改善,提示MDSCs移植可能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 已有报道显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盆底支持结构改变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就术后盆底支持主要结构--肛提肌发生了何种改变尚无报道。目的 采用动态MRI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特点,为临床了解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P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9月-2017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并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3例,收集并对比其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静态和最大屏气用力状态下MRI数据,三维重建出骨盆及肛提肌,利用二维MRI图像观察髂尾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耻骨联合附着处形态的变化,利用三维模型检测肛提肌体积、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和前后径、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结果 术后11例(33.3%)髂尾肌发生“漏斗状”改变,10例(30.3%)耻骨直肠肌形态发生“U型”“O型”“不规则型”改变,19例(57.6%)肛提肌耻骨附着处发生“波浪形”和“缺损”改变。三维模型显示,术后肛提肌体积缩小了3.81 cm2,肛提肌板角度增大了4.13°,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增大0.94 mm,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部分与肛提肌支持力密切相关的形态和参数发生改变,术后肛提肌发生了趋向于盆底松弛改变的形态变化,可为临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抗阻力髋部肌锻炼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轻中度SUI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学表法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抗阻力髋部肌锻炼,包含髋外展锻炼和髋内收锻炼;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2组均锻炼12周。于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比较2组尿失禁次数评分和1 h尿垫试验漏尿量。 结果干预12周后,2组尿失禁次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少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尿失禁次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部肌锻炼可显著改善SUI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减少漏尿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徐颖 《医学综述》2011,17(18):2773-2775
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其中注射疗法以其简便、安全、微创而广受欢迎,但由于注射材料的局限,该疗法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较差。肌源干细胞作为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具低免疫原性、无变应原性,能诱导分化成肌而具收缩性,是理想的注射材料,对它们的研究和发现为注射治疗SUI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压力性尿失禁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良创新,从最早的阴道前壁修补术,到现今蓬勃开展的各种无张力悬吊带术,手术治疗的目标朝着对病人生理、心理、经济上都更“微创”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种常用术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与尿道周围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道扩张组、卵巢切除组和阴道扩张 卵巢切除组,每组10只。分别模拟产伤和雌激素降低建立SUI大鼠模型。3月后对存活大鼠行尿动力检测以证实SUI的存在;取各组大鼠尿道周围肌组织冻存、切片,尿道周围肌细胞TUNEL检测,计算并比较各组细胞调亡率。以10只未建模雌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阴道扩张组、卵巢切除组和阴道扩张 卵巢切除组尿道周围肌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7±3.59)%、(37.7±3.00)%、(47.1±5.17)%和(52.3±2.82)%。统计学分析显示,卵巢切除组和阴道扩张 卵巢切除组尿道周围肌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阴道扩张组(P<0.01);卵巢切除组与阴道扩张 卵巢切除组,以及对照组与阴道扩张组尿道周围肌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伤对尿道周围肌细胞的细胞凋亡影响不显著,而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会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V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对18例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TVT手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3)min。16例排尿正常,2例出现尿潴留,经尿道扩张、留置F18尿管2 w后恢复正常排尿。所有患者均无尿失禁出现。结论:TVT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应用In-Fast吊带系统经阴道膀胱颈下吊带耻骨固定术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2年1月在我院妇科检查并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1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美国AMS公司的In-Fast吊带系统作经阴道膀胱颈下吊带耻骨固定术。其中中度尿失禁患者8例,重度2例,合并膀胱轻度膨出6例。结果 随访的10例患者于术后近期及术后3个月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术后3个月B超检查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平均为9.0mm(术前平均为15.2mm)。漏尿点压力平均为100cmH2O(术前平均为54.2cmH2O);术后12个月,9例患者尿失禁症状仍完全消失,1例因组织捧异反应予术后6个月取出吊带。结论 In-Fast吊带系统是一种安全、简便、微创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好,但其不良反应还需进行大样本长期研究,并随访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