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在细胞导致与其同源的mRNA分子发生特异性降解,从而干扰相应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RNAi主要由长dsRNA分子裂解形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介导,是在RNA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3.
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一些小的双链RNA可以高效、特异的阻断体内某些基因致使mRNA降解 ,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 ,称为RNA干扰 (RNAinterference ,RNAi)。由于可以作为代替基因敲除的遗传工具 ,RNAi技术正在改变着功能基因组学 (functionalgenomics)领域的研究步伐。《科学》杂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将RNAi技术评选为2 0 0 2年十大重大科学成就之首。1 RNAi及其作用机制1.1 RNAi回顾首次发现双链RNA (doublestrandRNA ,dsR NA)能够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来源于对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研究。1995年 ,康乃尔大学的… 相似文献
5.
RNAi是小双链RNA分子诱导同源基因降解的过程。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基因沉默工具,RNAi技术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本文就RNAi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段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9):969-972
肿瘤是由多基因参与并经多阶段演变而形成的疾病.目前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但恶性肿瘤细胞对这些治疗方法均有抵抗作用.RNA干扰(RNAi)作为公认的科学成就之一,有希望成为一种新颖可靠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本文就RNAi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RNA干扰(RNAi)是指在生物体细胞内,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双链RNA(dsRNA)引起与其同源的靶mRNA的特异性降解,从而抑制其相应基因表达的过程。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剔除工具,该技术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阐明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的同时也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将从胃肠道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方面对RNAi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携带KIR2DS2基因短发夹状干扰RNA(short hairin RNA,shRNA)的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KIR2DS2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Ⅰ和XhoⅠ酶切后的pSicoR-GFP载体[含U6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产生LV-shKIR2DS2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LV-shKIR2DS2及Packaging system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KIR2DS2shRNA的慢病毒载体LV-shKIR2DS2.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6×108TU/ml.结论成功构建携带KIR2DS2基因短发夹状干扰RNA的RNAi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1.
RNA干扰(RNAi)是细胞内由双链RNA诱导降解与其配对的特定mRNA的过程。细胞内双链RNA在酶的作用下,形成20-25碱基大小的小干扰RNA(si RNAs),由si RNAs进一步掺入多组分核酸酶并使其激活,从而精确降解与si RNAs序列相同的mRNA,抑制该基因在细胞内的翻译表达。介绍了RNA干扰的分子机制、制备方法、以及RNA干扰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基因治疗和信号转导等研究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血清的标定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标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血清。方法选择1份HBsAg阳性,抗-HBs、抗-HCV均为阴性的血清,以WHO表面抗原定量血清为标准,经4次独立标定,以双平行线法计算,得到待标定HBsAg定量血清的浓度。结果经4次标定,标准血清浓度为5.56IU/ml,变异系数CV为5%,热稳定试验表明其抗原活性在-70℃可以稳定保存4年。用该份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血清评价国内外6家HBsA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进口试剂较国产试剂灵敏度高4~10倍。结论得到1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血清,为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统一的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RNA干扰(RNAi)是一种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RNA特异性沉默的过程,包括小干扰RNA生成的起始阶段及靶mRNA降解的效应阶段。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热点之一;在肿瘤研究中,RNAi在抑制肿瘤抗凋亡基因、沉默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抗血管生成、增强放化疗敏感性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有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DNA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性感染的根本原因是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续性存在,现有的血清学指标难以准确反应肝细胞内cccDNA的存在状态,血清HBV RNA为cccDNA的直接转录体,能精确地反映肝细胞中cccDNA的存在状态。目的 观察低水平HBV DNA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7月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且符合研究标准的CHB患者,患者均处于HBV DNA低水平状态。依据患者乙肝e抗原(HBeAg)情况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比较其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水平、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发生率,分析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及其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AST、qHBsAg、HBeAg、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72例患者中HBeAg阳性12例,HBeAg阴性60例。HBeAg阳性患者年龄小于HBeAg阴性患者,血清AST、qHBsAg、HBV R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发生率低于HBeAg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eAg(B=0.837,t=2.634,P=0.010)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HBsAg〔OR=1.682,95%CI(1.055,2.681),P=0.029〕、HBeAg〔OR=3.85,95%CI(1.068,13.880),P=0.039〕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qHBsAg(rs=0.322,P=0.006)、HBeAg(rs=0.235,P=0.047)相关。在HBeAg阳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与qHBsAg(rs=0.848,P<0.001)、HBeAg(rs=0.725,P=0.008)相关。结论 不同HBeAg情况的低水平HBV DNA 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存在较大差异,HBeAg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的影响因素,qHBsAg、HBeAg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炎交叉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乙肝诊断中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PreS1抗原及抗体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中的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对它们采取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PreS1抗原和抗体的检测。结果大三阳患者,乙肝PreS1抗原阴性比例为11%,阳性比例则达到了89%;在小三阳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患者占的比例为7%,同时在表面抗原以及核心抗体阳性中,所占比例大约14%,而在单纯表面抗原阳性样本里面所占比例约为5%。乙肝病毒的PreS1抗原与HBsAg,HBeAg和HBcAb具有相关性。结论 PreS1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相关补充检查,可以在了解以及尽早发现存在乙肝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 μg、5μg、5 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 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法,提高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成人乙肝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小剂量HBIG Lamivudine与单纯应用Lamivudine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区别。结果Lamivudine组75例患者,12例患者发现有肝炎复发,复发率为16.7%(12/75),其中4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联合用药组45例患者有3例乙肝复发,复发率为6.7%(3/45),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结论小剂量HBIG Lamivudine比单纯使用Lamivudine能更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术后发生YMDD变异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有独特的意义,在致病力方面:D基因型较A基因型的致病力强,预后差,C基因型较B基因型的致病力强,预后差。在治疗方面:C基因型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优于B基因型,A基因型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优于D基因型;A、B基因型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优于D、E、C基因型等。可见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128例乙型肝炎重叠感染甲、丙、丁、戌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经过及预后与单纯乙肝病毒感染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HBV重叠HAV感染大多呈急性经过,预后痕好。HBV与HCV、HDV、HEV重叠感染后,重症肝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依次为己戌、乙丙、乙丁重叠感染.原有肝脏的损害程度与病死率呈正向关系。重叠感染后部分患者的乙肝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并可能被清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