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在心肌梗死、脑梗塞患者的动脉血管内壁上,一般都分布的有片状的白色、淡黄色隆起物,就像附着了一层干结的粥,专家把这种病变叫做动脉粥样硬化,而那些淡黄色的隆起物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逐渐生长,血管壁的肌纤维和弹力  相似文献   

2.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血管为全身的组织器官送去营养和氧气,并且将有毒的代谢废物运到肝脏进行解毒,再运到肾脏进行排泄。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往往是危及人生命的。当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老化或缺损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进行血管移植[1]。目前临床上血管移植主要有自体血管移植、同种异体血管移植、人工血管移植、组织工程化血管移植等方法,这些不同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选择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素家族(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生成因子.Ang家族编码四种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能与受体Tie-2结合,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应用以Ang家族或其受体为靶标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治疗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及靶向血管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常情况下人出生后只有在月经周期和创伤修复时方才有血管的增生;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却发生持续性的、不能控制的血管生成。与此相反,血管生成不足也能导致溃疡愈合失败和心梗。因此调控血管生成是对上述疾病采用的新治疗手段。例如,目前正在用抗血管生成药进行癌症的临床治疗试验;而通过外源性生长因子回速血管生成,则能预防或限制创伤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损害。本文概述了这一方面的最近进展,并讨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调控的结果 ,异常的血管形成会引起一些病理状态 ,如 :肿瘤、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等。因而血管形成抑制剂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结论应用血管形成理论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由人体下丘脑合成的激素,在维持机体的渗透平衡、心血管功能和止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血管加压素相对不足是血管舒张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给予小剂量血管加压素(0.01~0.04 U/min)能显著提高平均动脉压、稳定循环功能、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增加尿量、提高肾清除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综述。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体内多种病理及正常生理过程有关。其血管通透作用机制与Ca^2 依赖性通道、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诱导内皮细胞穿孔、NO及前列环素、内皮细胞膜表面小凹介导等有关。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在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血管抑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肿瘤(癌症)在全球范围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癌症,占总死亡人数的12%,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市场也在不断地增长.目前抗肿瘤药物约占药物市场总销售额的4%左右,2001年其销售额为150亿美元,估计到2005年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283亿美元[1].因而,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CT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情况。方法:对神经内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2例,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52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有63.2%(33/52)为血管重度狭窄,15.4%(8/52)中度狭窄,9.6%(5/52)轻度狭窄,11.5%(6/52)无狭窄。重度狭窄中以大脑中动脉所占比例最高(32.7%),其次为颈内动脉(30.8%)。无血管狭窄患者占11.5%。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1.1%。各种类型分水岭脑梗死之间Willis环开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为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严重狭窄,Willis环血流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血管肉瘤方     
《家庭医药》2008,(1):I0062
验方1.五烟丹方药:胆矾、丹砂、雄黄、白矾、磁石各30克。制法:共为末,置于大沙锅内,上盖以大瓷碗,将熟石膏粉用醋调成糊状封口,四周用黄沙埋没,仅露碗底,以重物压之,用炭火烧,先文火后武火。烧三昼夜。取出后研细收贮备用。用法:以少量或制成药捻外用。主治:血管肉瘤。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阳  李兵 《哈尔滨医药》2006,26(5):73-7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渗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其中一些因子还在淋巴管生成中起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特征、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血管,而血管生长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公认为刺激肿瘤血管生长的最主要的因素。神经菌毛素(neuropilin,NRP)家族则是近年来发现的VEGF新型受体,最初是作为轴突导向分子collapsin/semaphorin的受体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引导轴突选择正确途径以成功到达靶区。最新研究表明以VEGF共受体身份存在的NRP-1在多种癌症病变中能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及增强VEGF的促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尹航  冷静 《江苏医药》1999,25(4):259-261
建立小型猪髂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内膜及管腔变化过程。结果术后6天内,内弹力膜(IEL)下面积无明显变化,无血管狭窄形成;至第12天管腔狭窄形成,其中内膜增生占73.53%,IEL下面积减少占26.47%;至第30天,管腔狭窄加重,此时内膜增生占23.08%,IEL下面积减少占7692%。由此可见,血管狭窄的形成是由内膜增生和血管塑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阶段二者的作用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以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疗法,其研究与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二者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好疗效。因而,近年来具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备受关注。这种具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因同时保持了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各自作用特点,在临床肿瘤治疗上更具优势,不仅能一药多靶,增强抗肿瘤疗效,同时还可降低用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用药耐受性,故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综述新生血管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作用机制及特点,介绍具代表性的兼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血管抑素(AS)是血浆蛋白纤维溶解酶原的内部片段,是近年来发现的最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它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阻止血管生成,因而对多种肿痛具有抑制作用,体内体外实验提示其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是近年来肿瘤治疗新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亮  陶志平 《肿瘤药学》2011,(4):334-337,350
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新的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人骨髓中含有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于骨髓EPCs的通过不同的机制动员进入血液循环,并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本文主要综述了EPCs的主要来源、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由于EPCs可以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靶细胞,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将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阻断VEGF与VEGFR-2的结合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介绍VEGF/VEGFR-2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靶向VEGF/VEGFR-2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种单链多肽,具有较弱的核糖核酸溶解效应及强力的致血管生成效应。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均有ANG mRN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由于ANG是肿瘤致血管生成中的常用介导剂,因此其拮抗剂的研究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章讨论了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诱导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拮抗剂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与血管再狭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华  糜涛  郭小梅 《医药导报》2007,26(2):116-120
上游激活蛋白(Ras)信号通路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雷帕霉素和紫杉醇等药物涂层支架主要通过抑制Ras下游的信号转导发挥抗细胞增殖作用,新基因Mfn2可直接抑制Ras,抑制点更高,效果更明显,因而可望用于研制基因涂层球囊与基因涂层支架,从而成为血管再狭窄等血管增殖性疾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