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十分常见,其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目前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但部分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另外,由于药物耗资的迅猛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引起了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忧虑.故探索实用、经济、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采用胃肠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日益受到关注.现收集近期文献,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从胃肠起搏的原理、方法、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在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诸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频与低频胃肠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频胃肠起搏与低频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82例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低频起搏组50例,采用1.1~1.2IGF(intrinsic gastric slow wave frequency)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10 Hz)进行起搏;高频起搏组(对照组)32例,采用12.0次/min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30 Hz)进行起搏.胃起搏1次/d,每次45 min,共15 d.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后低频起搏组的总有效率为92%,高频起搏组的总有效率为91%.高频起搏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的改善较低频起搏组更为明显(P<0.05),而低频起搏组"早饱、嗳气"的缓解则较高频起搏组更显著(P<0.05),但2组间症状总积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起搏组与低频起搏组比较在消除患者症状方面有一定差异,胃肠起搏的疗效与起搏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放置自扩式金属支架缓解胃癌引起的胃出口梗阻:与胃空肠吻合术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浓度可作为胃酸分泌的检测指标:一项幽门螺杆菌阴性或阳性日本受试的研究;急诊经静脉逆行球囊闭塞术封闭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4.
胃肠瘘是外科较少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85年以来共收治8例胃空肠结肠瘘及胃结肠瘘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胃肠穿孔的CT诊断。方法集中23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胃肠穿孔患者的CT片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钝性损伤22例;贯通性损伤1例;小肠穿孔11例;胃穿孔5例;结肠穿孔5例;十二指肠穿孔2例;气腹23例;腹腔或后腹腔积液17例;肠系膜血肿3例;16例肠壁增厚。结论 CT检查可以迅速有效地观察胃肠穿孔的征象,作出CT诊断。  相似文献   

6.
<正> 近二十年来,由于胃肠激素知识的迅速发展,发现溃疡病与胃肠激素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溃疡病与胃肠激素的关系作一综述。胃泌素胃泌素(Gastrin)主要由G细胞分泌。大部份G细胞分布在胃窦部,小部份分布在十二指肠和小肠。此外,胰腺D细胞以及其它细胞也分泌胃泌素。  相似文献   

7.
翁阳 《海南医学》1995,6(3):187-190
一般认为,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癌前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时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不失为防治胃肠癌的有效途径,在胃粘膜癌前病变研究方面,有两种病变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即圄格膜异型坦生和肠上皮化生。肠道的癌前病变主要为肠腺瘤,尤其是异型增生的场脉瘤。多数学者认为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肠粘膜的异型增生与胃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当今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之间是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重度异型增生是否可…  相似文献   

8.
彭霞 《中外医疗》2012,31(22):167+169-167,169
目的探讨胃肠镜下电治疗胃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胃结肠息肉患者40例,采用胃肠镜下电治疗(观察组),就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行电凝电切套摘术的同类型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息肉均在胃肠镜下一次切除,微波10例,热极11例,氩气刀10例,高频9例。迟发出血1例,即时出血1例。对照组一次切除24例,即时出血6例。观察组一次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中,需依据息肉的形态、部位、大小选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微波凝固术、热极灼热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和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溃疡穿孔治疗的适应症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我院108例胃肠穿孔的治疗患者.结果胃溃疡穿孔90例、胃癌穿孔6例、十二指肠穿孔8例、肠伤寒穿孔2例、蛔虫性小肠穿孔2例.64例行开腹胃肠修补术,6例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早期病例22例,行胃肠切除术,16例行保守治疗;共治愈106例,死亡2例.结论胃肠穿孔为最常见的腹部外科急腹症之一,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法,采取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我院在上世纪80年代行胃大切除术较多[1];90年代后行单纯胃肠穿孔行开腹修补术[2];2000年后逐渐开展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3];如果穿孔小、症状轻,也可采取非手术治疗[4].总之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30例和胃肠外营养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肠道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胃肠外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的理想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炳宁 《吉林医学》2010,(30):5371-5371
目的:观察腹腔镜在治疗胃肠穿孔的作用。方法:对55例胃肠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或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结果:本组55例患者经治疗全部治愈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手术时间38~63min,平均(54.4±3.9)min;术中出血量52~120ml,平均(73.5±10.5)ml;术后24h均可下床活动;术后18~36h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停胃肠减压时间1~4d,平均(2.1±0.4)d;住院5~8d,平均(6.2±1.2)d。结论:行腹腔镜治疗胃肠穿孔临床疗效好,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 胃肠慢波是一种肌源性电活动,它产生在纵肌,向环肌传导,引起平滑肌位相性收缩.然而,近年来大量实验表明,慢波并非产生于纵肌,它可能起源于纵肌与环肌的交界部位和内层环肌粘膜下一侧.肌深神经纵(Plexus  相似文献   

13.
1983年,Mazutt等首次提出胃肠间质瘤(GTST)。其发病率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2.2%,发病年龄60-80岁,无性别差异。在我国,每年平均发病约有2—3万例。胃肠间质瘤60%-70%发生在胃,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核分裂象。侵犯深度。有无转移对肿瘤患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报告2例并复习有关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人体代谢过程的全面认识及制药工业所能提供的多种营养物质的发展,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60年代以后,营养支持疗法,中心静脉插管技术的成熟,使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有效的营养治疗已经动摇了“外伤,应激后早期机体必然是分解代谢占优势,出现严重负氮平衡”这一经典的观点,救治了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26例外伤性胃肠破裂的临床资料。指出患者以男性为主,占96.2%(25/26);年龄以青少年为主,占57.7%(15/16);类型以闭合性损伤为主,占76.9%(20/26);损伤部位以小肠为主,占73.1%(19/26);单一脏器损伤占69.2%(18/26)。讨论了外伤性胃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1995,17(4):224-225
临床上尚有一些胃肠道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早饱、烧心等,虽经内镜和放射影像检查仍不能确诊,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学及传感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了解到上述症状多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关。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分,胃肠动力障碍包括不适宜的逆向运动(如反流病)、运动过慢(如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轻瘫、假性肠梗阻等)和运动过快(如肠激惹综合征)。笔者就常见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反流病和胃轻瘫的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肠激素与胃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激素是由散在分布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所分泌的具有激素样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这些肽类物质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因此有脑-肠肽之称。胃肠激素是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功能是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分泌和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痛胃肠镜下氩气刀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胃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无痛组(n=52)和普通组(n=52)。无痛组采用无痛内镜下氩气刀切除术治疗;普通组采用普通内镜下氩气刀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后30 min及3、6、12 h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6 h血清疼痛应激指标水平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无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P<0.05);两组患者息肉一次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血清Cor、PGE2及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无痛组术后6 h血清Cor、PGE2及CRP水平均低于普通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肠镜下氩气刀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疗效优于普通内镜下氩气刀切除术,术后并发症低,能减轻患者疼痛状况,改善应激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