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红  杜金荣  张艳梅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77-878
免疫组化是外科病理学及肿瘤、预后评估的辅助工具 ,我国已广泛普及应用于临床、提高了外科病理学水平、把古老的细胞形态学提高到新的研究领域。S -P法以其低背景、高放大效果、高敏感度、染色时间短、特异性强等优点被我科首先采用 ,经 4 80 0例临床实践结果比较满意 ,现将操作中初步体会介绍如下。1 克服畏难思想是成功开展免疫组化的首要条件 :选择稳定的试剂来源 ,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措施。2 在显微镜下挑选组织丰富 ,有实验价值的切片 ,再筛选蜡块做切片 ,避免无意义的染色。3 载玻片要用洗涤剂浸泡或清洁。做防脱处理。3 1 防脱…  相似文献   

2.
免疫组化ABC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组化ABC法的改进亓学惠1孔霞2孔灵玲3梁桂华3崔文3张波4范连杰3指导(1山东省邮电学校卫生所2济宁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3济宁医学院4北京医科大学P53抑癌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肿瘤组织中突变率最高和最广泛的肿瘤相关基因。检测P53基因突变已成为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和表达的36K多肽,其表达和合成与细胞增殖周期有关。CEA是从结肠癌分离出来的一组酸性糖蛋白,其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性肿瘤,尤其是各种腺癌。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提示,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组织分化的降低,PCNA和CEA呈明显递增的趋势。对PCNA和CEA的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和估计肿瘤的恶性潜能,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5.
免疫组化LSAB法与ABC法的比较观察曲丛玲,吴文,严庆汉北京铁路总医院100038免疫组化染色目前多用PAP或ABC法,90年代初又推出了LSAB法,它的全称为链霉菌蛋白生物素法。其染色原理与ABC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用链霉菌蛋白取代了鸡卵蛋白,...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报道证实,肿瘤病人血清中有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Antibodies to Tumorrelated Antigens,简称AbT-Ag)存在。根据这一机理,在抗肿瘤人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有应用细胞微点PAP法和微孔酶联免疫筛选法检测血清抗体作病例筛选及克隆株筛选,以增加获得特异性抗肿瘤人单抗机率的报道。 我们以人血清为第一抗体,恶性上皮性癌瘤的组织切片作为肿瘤抗原,用酶联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7.
<正> 显示睾酮受体过去多用生化方法,如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法和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这些方法虽然数据可靠,但设备及试剂昂贵,无法作定位观察.近年来我们根据科研和临床的需要,以 Kurzon 和 Sternberger 用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尚无一种适宜于胃活检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分级法,我们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拟定了一项分级法。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标本:系我院和市内几所医院胃镜室自1987年10月至1988年7月提供的1000例胃活检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相似文献   

9.
10.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表型研究。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局部呈上皮样结构,其中27例CD117(+),24例CD34(+),α—SMA、Des、S-100在一些病例中也有阳性表达。砖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向平滑肌、神经方向分化,CD117、CD34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3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表型研究。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局部呈上皮样结构,其中27例CD117(+),24例CD34(+),α-SMA、Des、S-100在一些病例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向平滑肌、神经方向分化,CD117、CD34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用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性早期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 min~24h)心肌梗塞模型。用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法(PAP法)检测大鼠心肌梗塞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后30min,梗塞区心肌开始出现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h,梗塞区心肌缺染范围扩大,呈带状、条状、片状,多数为不完全性缺染;结扎10~24h,梗塞区心肌缺染范围达全层。多数属完全性缺染,与非梗塞区心肌分界清晰。结论:肌红蛋白PAP法对早期心肌梗塞的病理学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陈罡  侯巧燕  陈峰  张美艳 《微创医学》2004,23(4):419-421
目的总结免疫组化SP法的操作经验.方法用改良后的SP法对1 200例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标记定位准确,背景清晰者1 120例,占总数93.3%.结论采用改良SP法并注意操作要点,有助于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  相似文献   

17.
快速免疫组化法区分人周围神经束性质严志强王友华1张沛云顾晓松(神经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南通226001;1附属医院骨科)观察免疫组化法区别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取人周围神经干,经冰冻切片后,切片与抗人脊神经感觉神经元特异蛋白单克隆抗体孵育10...  相似文献   

18.
免疫组化LSAB法应用中关键环节的处理吴洪娟郭文君刘雨清魏志新(潍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潍坊261042)LSAB法(Labeledstrptavidinbiotinmethod)是目前最理想的快速、高敏感的免疫组化染色法,其敏感性比ABC法(A-vi...  相似文献   

19.
对60例结核病人的多种组织作了抗-BCG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间接免疫组化染色和抗酸染色,结果抗酸染色检出率为34.3%,明显低于BCG抗原的检出率69.34%.在渗出性结核病中两种检出率接近,在结核结节中两种检出率均低,在干酪样坏死灶及纤维化钙化灶中抗酸染色检出率很低,BCG抗原检出率仍高,差异显著.在淋巴结结核比其它组织的两种检出率差别大.在继发性结核比原发性结核的检出率差别大.这两种染色可以互相补充并可结合为一种染色.另外在肺及淋巴结被膜还看到BCG抗原沿淋巴管壁散布的现象,有可能与胸膜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