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5例不同类型心导管在心血管腔内意外断裂后采用经血管法成功清除。提出了导管残端退出血管腔的新方法,并就导管断裂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205例乳腺导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乳腺导管疾病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对205例311支乳腺导管造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扩张258支(83%),导管内乳头状瘤17支(5.47%)。乳导管分布分型:全支型36支,其中导管扩张占100%;多支型138支,导管扩张牛94.9%;少支型100支,导管扩张占82%;单支型20支,导管扩张占45%。结论;掌握乳腺导管解剖形态和病变的X线特征对正确诊断导管内疾病很有价  相似文献   

3.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导管造影对导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乳导管造影21例。其中16例阳性并给手术治疗,5例乳导管造影未发现异常。结果:21例非生理性乳头溢液者,在临床被诊及乳腺钼靶平片上无阳性发现但经乳导管造影后有16例发现乳导管病变。主要征象:(1)导管内可见较小园形透管区;(2)导管影增粗;(23)导管呈杯口状充盈缺损,边缘不光整。结论:对乳导管病变的诊断乳导管造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失功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失功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方法分析15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其中36例为长期双腔导管,120例为临时双腔导管。结果导管失功有两大类:①导管通路功能障碍22例,原因以导管血栓形成为主(占59%),导管纤维外鞘形成是长期双腔导管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导管使用过程发生;于置管后即刻发生者多由导管打折、贴壁等技术因素引起;②导管相关性感染27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N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临时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长期导管,且留置越久,临时导管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导管内血栓形成是两类导管通路障碍的主要原因,长期双腔导管发生障碍的重要原因还有纤维外鞘;临时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及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影响感染的因素还有糖尿病和置管部位;需长期留置导管时,应用带涤纶套的导管可明显减少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中的使用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年来173例肿瘤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其中A组(中心静脉导管)68例,B组(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105例,观察两组置管部位、操作技术、导管维护、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结果置管时间、操作技术和导管维护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导管平均留置时间A组37d;B组41d,P〉0.05;导管相关性感染率A组17.65%,B组1.91%,P〈0.05。结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的患者,所以要尽可能选择高质量的中心静脉导管,尽可能减少导管质量问题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8.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置入导管已成为危重病人处理和治疗不可缺少的装置,随着血管内导管使用,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最常见的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相似文献   

9.
王洪恩  印毓孀 《新医学》1991,22(12):661-661,666
1966年东德柏林洪堡特大学的Porstmann等首创使用导管技术,将泡沫塑料塞子堵于动脉导管,成功地关闭了动脉导管。70年代初,日本Sato也开展了此项技术,取得了满意效果。随着器械改进及操作简化,尤其是1976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Rashkind介绍了用释放导管送入双伞形塞子以来,此项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成人及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  相似文献   

10.
长期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应用,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常因导管感染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后溶栓失败,导致拔管,我们对导管内陈旧性血栓进行晚期再通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现状,探讨建立导管日志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对照组51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43例患者采取以建立导管日志为主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5例(9.8%),干预组发生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3,P<0.05).干预组导管的千日感染率为0.00,对照组为4.36‰.干预组记录完整的日志为31条(72%)导管,记录不完整的12条(28%).结论 建立导管日志,切实做好无菌操作、管路观察及维护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67例患者PICC置管后拔出的导管进行病原学观察,以了解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导管定植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月67例患者拔除PICC进行个体化导管病原学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PICC置管后皮下段导管定植发生率为8.96%,尖段发生率为2.99%。结论:通过对我院PICC导管发生导管定植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实证,也为控制医院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输液泵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预防导管阻塞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应用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泵入组和普通组,泵入组45例,采用输液泵持续冲洗预防导管阻塞,普通组行传统的导管冲洗法。结果:泵入组导管阻塞率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应用输液泵进行持续冲洗,能够降低负压引流导管阻塞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PICC导管作为当前临床肿瘤患者治疗常见的静脉输液途径,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随着PICC导管应用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导管临床应用中的各类问题也日渐突出。将PICC导管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示临床护士关注导管使用中存在问题,进而达到导管安全使用和管理的目的,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报道一例PICC门诊患者拔管后发现导管中段破裂形成侧开口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固定带在防止血液透析导管滑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行创新设计血液透析导管固定带,应用于53例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病人,评价固定带的活动性、牢固性、舒适性、美观性。[结果]血液透析导管固定带应用后病人活动性好为52例(98%),舒适性好为51例(96%),牢固性好为53例(100%),美观易于操作为53例(100%)。无一例导管滑脱发生。[结论]使用血液透析导管固定带可有效防止血液透析导管滑脱,且操作简便,病人美观舒适、安全稳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导管护理干预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控制效果及干预策略分析,以提高医疗治愈水平,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本院住院并留置导尿管的患者121例,其中38例出现尿路感染,83例患者未出现尿路感染症状。综合导管留置时间、是否进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是否彻底、24 h尿量及导尿管更换时间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根据多因素分析显示留置导尿管时间≥5 h的患者感染率为42.3%,留置时间5 h的感染率为16.0%;进行膀胱冲洗的感染率为41.5%,未进行膀胱冲洗的感染率为19.6%;尿道口消毒不彻底的感染率为37.5%,消毒彻底的感染率为19.5%;24 h尿量≥3 000 ml的感染率为24.3%,24 h尿量3 000 ml的感染率为42.6%;导尿管更换时间≥4周的感染率为41.7%,导尿管更换时间4周的感染率为24.6%,各项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导管护理干预对于尿路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临床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长度的临床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邱立  尚峰 《护理研究》2003,17(7):396-397
目的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长度。方法 :对 60 6例次鼻尖至耳垂导管插入实际长度及插入 2 /3估计长度和 2 /3实际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需立即给氧病人选择按照总体均数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选择按其实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 2 /3插入。结论 :鼻导管应按厘米加刻度标记 ,以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导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5例乳腺导管造影疾病的X线表现。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占20%;乳腺小叶增生伴导管扩张8例占12·3%;导管扩张症15例占23·1%;导管癌10例占15·4%;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占9·23%;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8例占12·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头溢液性导管内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常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时如导管误入血管均导致硬膜外麻醉失败.若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回抽无血,推注试探量,出现麻醉平面后均会按常规推注总量.只有当发生不同程度局麻药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时方知硬膜外管误入血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导管误入血管,经反复回抽无血,推注试探量后仍出现麻醉平面3例,因及时发现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小琴  陈晓  谭秉通  梁艳 《全科护理》2022,(17):2379-2381
目的:探究非隧道式导管新型固定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病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敷贴胶带固定法对非隧道式导管进行固定,试验组采用新型固定法对非隧道式导管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固定效果、导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皮肤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稳定、颈部舒适病人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导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非隧道式导管部位皮肤红肿、渗液、污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病人非隧道式导管固定方案中应用新型固定方法,相比于传统敷贴胶带固定法可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导管意外事件、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操作简单,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