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探索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发育状况。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检测弱视组17例20眼及正常对照组14例2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组比正常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区内环弱视组鼻侧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鼻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弱视组颞侧及上、下方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黄斑周围外环各区视网膜厚度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加,OCT技术为非侵入性、结果可靠、安全。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儿童难治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以了解难治性弱视视网膜形态学及其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断难治性弱视患儿外周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难治性弱视眼(A组)、非难治性弱视眼(B组)以及正常儿童眼(C组)各3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直径范围≤1mm)及旁中心区(1mm<直径范围≤3mm环形区域)鼻、下、颞、上方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值; 同时以视盘为中心,对直径在3.4mm内的RNFL进行环形断层扫描,测量鼻、下、颞、上方的RNFL平均厚度值,比较不同组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

结果:三组均发现:旁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而颞侧最薄; 黄斑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区(1mm)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比B组厚、A组比C组厚,以及B组比C组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黄斑旁中心区鼻、上、颞、下方各象限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上方的RNFL最厚,其次为下方,再者为颞侧,鼻侧为最薄,但A组以及B组的上方和下方的RNFL厚度相差不大,而鼻侧和颞侧的RNFL厚度也相差不大但均要薄于上方和下方。而A组鼻侧和下方的RNFL比C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和上方的RNFL厚度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虽然其平均RNFL厚度比C组厚,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A组和B组的上、下、鼻、颞侧以及平均厚度均相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斑中心凹以及中心区的发育异常,可能是难治性弱视的发病原因之一,而黄斑旁中心凹及以外的视网膜以及视盘周围RNFL并未受累,这说明这些区域可能没有参与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秀丽  艾育德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85-2187
目的: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和非弱视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方法:选择38例不伴有斜视的单眼屈光差性弱视患者,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结果:弱视患者38例的平均年龄为10.73岁,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为106.38±12.05μm,下方象限RNFL(I):133.67±19.44μm最厚,其次为上方象限(S):123.31±13.95μm,鼻侧象限(N):89.96±17.71μm,颞侧象限(T):70.06±10.18μm最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眼的RNFL平均厚度和鼻侧象限RNFL厚度较对侧非弱视眼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1)。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RNFL厚度较非弱视眼厚,以鼻侧象限RNFL厚度和RNFL平均厚度的差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陈午荷  陈洁  许金玲  吕帆  黄锦海  张芳 《眼科研究》2012,30(12):1091-1095
背景弱视是一种从视网膜到视中枢的视觉传导系统及中枢全领域形态学及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目前弱视眼的视网膜是否受累仍是争论的焦点。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是否存在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取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2例44眼为弱视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经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者10例20眼为弱视治愈组;初诊为近视性屈光参差非弱视患者11例22眼为非弱视组。所有患者采用Model3000型OCT测量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受试者双眼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与弱视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弱视组患者中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非弱视组高度数近视眼与低度数近视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弱视组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比对侧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弱视组高度数眼颞侧RNFL厚度比低度数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组双眼视网膜上方、下方、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视盘下方RNFL厚度间呈负相关关系(r=-0.559,P=0.016),其余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较正常眼增厚,而RNFL厚度与一般近视眼无明显差别;弱视的改善伴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6.
孔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32-1335
目的:采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以及正常儿童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结构。
  方法:选择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56例及正常儿童右眼75例作为研究对象,用 OCT 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内环视网膜厚度最厚,而外环视网膜厚度较内环略薄。内环的各个象限中,鼻侧视网膜最厚,为335.58依17.42μm;上方较鼻侧略薄,为326.42依15.36μm,再次为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最薄。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内环一致。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视网膜各区域变化与弱视眼组相同。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均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组外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象限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最小,内环的鼻侧视网膜容积最大,其次为上方视网膜容积,再次为下方视网膜容积,颞侧视网膜容积最小。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变化与内环一致。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容积均比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象限视网膜容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 检测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弱视眼的黄斑区结构与非弱视眼及正常眼存在差异,可能与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注视性质、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等效球镜度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试验。选取2018-08/2019-08于我院确诊前未进行过弱视治疗的4~8岁单眼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共计40例(中心注视20例,旁中心20例),治疗前,治疗后6、12mo均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眼底黄斑注视性质、眼轴、OCT视网膜厚度检查。用统计学分析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否随治疗发生变化以及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不同注视性质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治疗后6、12mo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1),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变薄(均P<0.05)。相同测量时间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和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比旁中心注视组薄(均P<0.05),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无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弱视眼的眼轴、BCVA、等效球镜度数有差异(均P<0.0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眼轴长度增加,BCVA升高,等效球镜度数降低。远视性弱视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厚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小于对侧正常眼(均P<0.01)。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治疗前后眼轴长度变化有差异(P<0.05),弱视眼眼轴短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都变长。结论:中高度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正常眼,眼轴小于对侧正常眼。治疗后随着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组黄斑区中心凹和内环鼻侧的视网膜厚度均变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与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01/2022-10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2例124眼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正常视力儿童60例60眼(右眼)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测两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儿童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均厚于对照组,且多数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试验组儿童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多较对照组变薄,但多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与正常眼存在一定差异性,且对侧非弱视眼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正常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 82例(142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患儿分为2组:A组为眼轴22.01~24.00mm者,共97只眼;B组为眼轴24.01~29.00mm者,共45只眼。18例(36只眼)正常儿童为C组即对照组。对3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并且随着眼轴的增长,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P<0.05。(2)B组弱视眼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及上方、下方、鼻侧RNFL厚度均较C组薄,P<0.05;B组视盘颞侧RNFL厚度及A组各相应部位均与C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B组鼻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A组薄,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0.
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对52只眼近视性弱视组和32只眼单纯近视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与32只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近视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下方和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变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盘上方、颞侧和鼻侧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近视性弱视组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和视网膜平均RNFL厚度较健眼变薄(P〈0.05),而颞侧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近视组中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颞侧RNFL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屈光异常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变化及预测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01/2022-10我院收治的168例近视性屈光异常单眼弱视儿童作为观察组,其中118例轻中度弱视,50例重度弱视,另按照1:1比例同期纳入168例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儿童RNFL、MRT变化,分析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病情程度与RNFL、MRT的相关性,另将观察组根据疗效分为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比较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RNFL及MRT,采用Logistic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NFL、MRT单一或联合预测疗效价值。结果:重度弱视RNFL、MRT大于轻中度弱视、对照组(均P&#x0026;#x003C;0.05); 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病情程度与RNFL、MRT呈正相关(rs=0.745、0.724,均P&#x0026;#x003C;0.001); 轻中度和重度弱视患者中,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初治年龄、注视形式、治疗依从性、治疗前、治疗1mo后RNFL、MRT及其差值比较均有差异(均P&#x0026;#x003C;0.05); Logistic显示,初治年龄、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治疗1mo后RNFL、治疗1mo后MRT是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疗效的影响因素(均P&#x0026;#x003C;0.05); 治疗1mo后RNFL、MRT联合预测轻中重度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疗效的AUC明显优于单一预测。结论:屈光异常弱视患儿RNFL、MRT存在差异,且与患儿不同程度病情、疗效密切相关,治疗1mo后RNFL、MRT联合预测不同程度屈光异常弱视患儿疗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macular and th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thicknesse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n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were included. The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and the peripapillary RNFL thickness were measured using OCT. The mean refractive error was +3.71 diopters (D) and +1.00 D, the mea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was 252.5 microm and 249.7 microm, and the mean RNFL thickness was 115.2 microm and 109.6 microm, inthe amblyopic eye and the normal eye, respectively. OCT assessment of RNFL thickness revealed a significantly thicker RNFL in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P=0.019), bu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P>0.05). In conclusion, the amblyopic process may involve the peripapillary RNFL, but not the macula. However,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3.
金昕  谭薇  李燕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4):711-71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方法:选取RVO患者30例30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各15例,双眼接受OCTA检查,获取黄斑中心3mm×3mm大小范围的血流密度、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以及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患眼与健眼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CRVO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VN)、深层毛细血管网(DVN)总血流密度较健眼降低[SVN:(43.07±4.95)%vs(50.09±2.86)%,DVN:(45.89±4.12)%vs(53.29±2.62)%,均P<0.01],与BCVA呈负相关(rs=-0.6、-0.5,均P<0.05)。BRVO患者患眼SVN、DVN总血流密度较健眼降低[SVN:(45.62±3.04)%vs(52.10±2.98%),DVN:(49.21±3.80)%vs(55.52±3.33%),均P<0.01],与BCVA呈负相关(rs=-0.5、-0.5,均P<0.05)。BRVO患眼病变区域与患眼未病变区域、健眼对应区域比较,SVN、DVN血流密度均下降(均P<0.01);患眼未病变区域DVN血流密度较健眼相应区域下降[(56.86±1.95)%vs(58.15±2.24)%,P=0.02];患眼病变区域DVN血流密度与BCVA呈负相关(rs=-0.6,P=0.01)。CRVO、BRVO患眼SVN的FAZ面积较健眼明显扩大(CRVO:0.515±0.26mm2vs 0.27±0.08mm2,P<0.01;BRVO:0.376±0.12mm2vs 0.261±0.07mm2,P<0.01),且均与BCVA呈正相关(CRVO:rs=0.6,P=0.01;BRVO:rs=0.5,P=0.01)。CRVO、BRVO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健眼增加(CRVO:431.2±191.3μm vs 235.5±18.2μm,P<0.01;BRVO:373.2±188.7μm vs 233.8±13.7μm,P=0.01),均与BCVA呈正相关(CRVO:rs=0.9,P=0.01;BRVO:rs=0.6,P=0.01)。结论:OCTA可作为测量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强蓝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3、6、12h实验组(n=12),对照组大鼠接受自然光照,实验组大鼠每日分别接受465±5nm、1000±100lx蓝光照射3、6、12h,连续光照8wk。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石蜡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OCT检查示,各组大鼠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除对照组和3h实验组上方视网膜厚度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各方位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内界膜(ILM)-内核层(INL)厚度、外丛状层(OPL)-光感受器外节段(OS)厚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其中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OPL-OS厚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分别与3、12h实验组...  相似文献   

15.
吴杨杨  罗红  李艽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9):1560-1566

目的:评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价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双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为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的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1995-01-01/2019-12-08采用OCT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患者双眼黄斑区及RNFL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将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1~3mm内环区、3~6mm外环区及RNFL厚度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采用时域OCT(T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采用频域OCT(S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及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除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3~6mm的外环区下方外,余比较均有差异(P<0.05); 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及鼻侧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

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及RNFL厚度高于对侧非弱视眼,且弱视主要引起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内厚度增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S-OCTA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视网膜和脉络膜微循环改变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2-07/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检查确诊的2级或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7例(高血压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 年龄(57.11±3.36)岁。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且无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27名(对照组):男性12名,女性15名; 年龄(55.74±2.95)岁。均行BCVA(LogMAR)、眼压、眼轴、裂隙灯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SS-OCTA检查。采用SS-OCTA对受检者右眼黄斑区6mm×6mm范围进行扫描。将视网膜及脉络膜根据ETDRS分区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0~1mm、1~3mm、3~6mm的3个同心圆。分析并记录黄斑区0~1mm、1~3mm、3~6mm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管密度(VD)、灌注面积(P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血管容积(CVV)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对比观察两组之间VD、PA、CMT、CT、CVV及CVI的变化。两组之间VD、PA、CMT及CVI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CT、CVV及LogMAR视力采用独立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高血压组在黄斑区0~3mm区域内DCP的VD较对照组降低(0~1mm,t=-3.144; 1~3mm,t=-3.611,P&#x003C;0.05); 3~6mm区域内的VD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t=1.715,P&#x003E;0.05)。高血压组在黄斑区0~1mm区域内CMT较对照组降低(t=-2.624,P&#x003C;0.05),两组之间CT、CVV及CVI均无统计学差异(P&#x003E;0.05)。结论:高血压组黄斑区0~3mm区域内DCP的VD降低,0~1mm区域内CMT降低。两组之间CT、CVV及CVI均无统计学差异。黄斑区DCP的VD及CMT可能成为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视网膜和脉络膜微循环改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