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8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其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观察组(2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栓塞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32±2.10) ml少于对照组的(18.25±7.52) ml,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5.61±16.56) min、(12.34±2.12) d,均较对照组的(100.23±24.21) min、(18.42±3.24) 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栓塞率75.00%略高于对照组的67.86%,并发症总发生率7.14%略低于对照组的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能够显著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显著,且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S)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缺陷,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患者的21个动脉瘤中,7个动脉瘤采用MDS栓塞治疗,1采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栓塞后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的20个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3个月DSA随访,13个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动脉瘤部分闭塞。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可靠,危险性小,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世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与开颅夹闭术比较,在远期效果上无明显差异,而前者以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已被公认,目前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小(文献报道为2-5.1%,但后果严重。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4年5月2年来经治的8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4个动脉瘤,成功栓塞83例92个动脉瘤,有2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现对这2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破裂后的急救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娜  童孜蓉  赵倩 《全科护理》2016,(30):3168-3169
[目的]回顾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重症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收集接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47例病人的重症护理,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共47例病人,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中1例为术中破裂),2例脑梗死(1例病人浅昏迷状态,1例为肢体功能障碍),其余病人经过精心护理术后均恢复良好,家属满意。[结论]加强栓塞术后病人的重症护理,特别注意血压和给予抗凝剂治疗后病人的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和及时的干预治疗,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因突发头痛、呕吐6h于2010年4月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h活动时突发头痛、呕吐,头痛剧烈,难以忍受,无意识障碍,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体检:T37℃,P82次·min^-1,R20次·min^-1,BP130/80mmHg(1mmHg=0.133kPa)。神清,对答切题,定向正常,言语清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环区动脉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检查筛选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33个)患者选用不同的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围术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26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完全栓塞18个,占54.54%;栓塞程度在95%以上12个,占36.36%;不完全栓塞3个,占9.09%。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保证了治疗的成功,有效地促进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1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选取支架辅助栓塞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为支架辅助栓塞,对照组为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可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所选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在DSA监视下,载瘤动脉放置LEO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支架位于载瘤动脉内并跨越动脉瘤颈.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半释放技术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5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5例病人的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均得以成功栓塞,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介入治疗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满意填塞.结果 24例患者共计24个瘤体,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8个,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6个,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2 5岁。因“间隙性头痛 10天 ,左上睑下垂 3天”于 2 0 0 1年 1月 2日入院。 10天前患者骑自行车时突然头部出现甩鞭样运动数次 ,之后立即出现左侧头痛 ,30分钟后缓解。约 40分钟后始出现恶心、呕吐 ,立即CT检查 ,未见异常。未作特殊治疗。后多次出现左侧间隙性头痛 ,每次持续 40分钟到 2小时不等 ,几乎不能忍受。 3天前感左眼球胀痛 ,家属发现左上睑下垂 ,近 2日来渐渐加重。我院眼科门诊查左眼对光反射存在 ,调节反应差 ,左眼球向内、上、下活动不能。以床突上动脉瘤收入院。入院查体同眼科门诊所见 ,其余颅神经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有7例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12例出现缺血相关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占比高于无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占比高于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是患者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是患者发生缺血...  相似文献   

14.
黄丽娟 《护理与康复》2010,9(3):214-215
总结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健康宣教,重视动脉瘤再出血的预防;术后正确安置体位,做好穿刺侧肢体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6例术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造影复查均痊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有效率为98. 46%,显著高于对照组92. 30%(P 0. 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有3例出现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而观察组未发生此类事件,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栓塞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栓塞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弹簧圈容易移位或逃逸出瘤腔,导致严重后果。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技术,目前释放支架和微导管到位次序一般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用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9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88-689
研究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电话随访1年,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死亡率等预后情况,并对患者进行R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研究组0分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1、2、3、4、5、6分患者例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癫痫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无复发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例复发,其中3例死亡,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有30%,存活者约1/3复发,第2次出血病死率为30%~60%,第3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1[1].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较普遍地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治疗手段具有损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使大多数患者免除了开颅手术[2].目前用于临床的栓塞材料颇多,然而微弹簧圈的出现才使栓塞动脉瘤真正取得突破.本院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支架组与夹闭组,每组38例。夹闭组进行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内支架组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血清指标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内支架组Rankinscale评分优于夹闭组(P <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内支架组低于夹闭组(P <0.05)。术后1周,内支架组SI00β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水平低于夹闭组(P <0.05)。内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较夹闭组[21.05%(8/38)]低(P <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效果确切,可促进神经功能和机体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