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药复合麻醉降低手术应激反应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起术中术后应激反应主要是手术的刺激、失血、疼痛和缺氧等原因,其形成机制,一般认为,传入神经刺激和体液因子是两种最为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免疫系统在手术应激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合理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可有效控制麻醉手术中有害的应激反应,针药复合麻醉既保留了针麻的优势,又解决了针刺镇痛不全的难题,同时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并且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内环境的稳定,参与重要器官保护,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药复合麻醉食管癌根治术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将45例食管癌极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电极板组、药麻组,观察组采用穴位电刺激与药物麻醉相结合,电极板组单纯采用穴位电刺激;药麻组采用单纯药物麻醉,结果:前两组麻醉醉效果明显优于药麻组,心、血管抑制轻,苏醒平稳,恢复快。结论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可作为食管癌根治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针药复合对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及防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电针加硬膜外麻;B组为硬膜外麻,各25例。结果表明:A组的麻醉效果比B组高(P〈0.05),镇痛效果比B组好,且A组硬膜外腔使用局麻药比B组少(P〈0.05),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A组比B组短(P〈0.05)。提示:针药复合有增强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作用,减少硬膜外局麻药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血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针刺加小剂量麻醉药进行肺切除术50例,结果,肺阴虚患者针麻效果优于肺气虚患者。以血皮质醇为指标,与全麻组对照,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值皆较术前值显著提高,且术后1天,针麻效果佳者血皮质醇降低多,提示,针刺可以调节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反应,使机体更快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的抗应激作用。方法:将48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每组12例。针药复合组选取双侧后溪、支沟、内关、合谷电针诱导30 min。针麻诱导后全麻诱导。观察各组术中麻醉追加药量、血浆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变化,术后拔管前5 min及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结果: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丙泊酚追加用量均少于常规麻醉组(P<0.01);针复2 Hz组、针复100 Hz组的芬太尼追加用量少于常规麻醉组(P<0.05);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心率较常规麻醉组慢(P<0.01);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收缩压低于常规麻醉组(P<0.05,P<0.01);各组间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用量,并控制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前施以2 Hz/100 Hz或100 Hz针麻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60例择期行乳房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按入院次序编号,凡偶数组为治疗组,奇数组为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行全麻前电针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20 min,术中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尺泽、列缺,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刺激尺泽、列缺,开始刺激气舍、水突穴。观察围拔管期心率、血压及血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及气道反应。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麻醉方法两组相同。 结果 两组在拔管后心率、血压、血浆儿茶酚胺及皮质醇浓度均较本组手术结束时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围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皮质醇浓度、心率、血压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道不良反应也轻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
袁军 《福建中医药》1999,30(4):33-34
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已久。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针药复合麻醉行甲状腺手术,避免单纯针刺麻醉镇痛不全的难关,兹对它的临床使用价值探讨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10~69岁;病种包括甲状腺腺瘤62例,甲状腺囊肿18例,甲...  相似文献   

8.
针药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麻醉在大脑语言功能区手术中的作用,观察该法能否影响手术对肿瘤的高切除率和对功能的低致残率。方法采用针药结合麻醉联合术中电刺激对12例位于大脑语言运动区周围的肿瘤实施手术切除。结果12例患者中,8例肿瘤获得全切除,4例获得次全切除,术后未见语言障碍或功能障碍加重。结论针药结合麻醉有助于在手术中语言运动进行判断,避免手术对功能区的损伤,是此区域肿瘤手术的重要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在针药复合麻醉肺切除手术中运用微创埋线与全麻的麻醉效果,为针麻肺切除手术探索新的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50例肺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术前予以微创埋线,取穴华佗夹脊(T4、T6、T8)与背俞穴(肺俞、心俞、膈俞)、曲池、足三里。对照组采用全麻。记录两组术中11个时间点的生理指标,计量术中麻醉药物实际使用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中11个时间点心率、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芬太尼追加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及罗库溴铵追加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埋线相对于全麻方案,能减少手术中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微创埋线与药物在肺切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于 1 998年 1 0月起执行 ,共 2年时间。本专题的攻关任务是 ,在“八五”攻关课题开展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揭示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药复合麻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开展针药结合镇痛研究方面 :①北京妇产医院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 ,在分娩镇痛方面完成2 6 0例 ,分为Hans刺激、Hans 安定、安定、Hans 曲马多、曲马多及对照…  相似文献   

12.
王波  王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161-16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子宫颈癌,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1]。我院2011年3月-2011年5月共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45例,术程均顺利,术后效果较满意,现将手术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其中20-30岁之间5例,30-40岁24例,40-50岁13例,50岁以上3例。肿瘤位于左侧26例,位于右侧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宫腔镜术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以93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脉麻醉(A组)、针药复合麻醉(B组)和针刺联合静脉麻醉组(C组),A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针刺麻醉,C组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针刺麻醉。B、C组选取阴廉穴、曲泉穴。观察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及麻醉不良反应等,同时测量其OAA/S 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结果与A、C组比较,B组患者处于清醒状态,OAA/S 评分明显升高(P<0.01);Ramsay 镇静评分显著降低(P<0.01); MAP及HR升高(P<0.05); 术中SpO2<85%患者例数减少(P<0.05),术后头晕的发生率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舒芬太尼用量、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术中镇静程度优于静脉麻醉,镇痛作用与静脉麻醉相当。  相似文献   

14.
针药复合麻醉颅后窝手术病人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病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方法:30例颅后窝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针药复合麻醉(GAE)组,测定围手术期外周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针麻组儿茶酚胺水平从手术开始至术后3h均显著高于全麻组和GAE组,术后第1-4天3组间无明显差异。全麻组和GAE组术中儿茶酚胺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明显升高。结论: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与全麻比较,针麻用于颅后窝手术术中儿茶酚胺反应显著,并无突出优点。而GAE可明显抑制颅后窝手术病人术中儿茶酚胺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胃大部切除术麻醉病例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级(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50例和针药复合全麻组50例。记录麻醉前10 min、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切皮、术中、术毕、拔管、拔管后15 min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改变;并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各监测时段的Bp、HR变化,Ⅱ组患者均较Ⅰ组患者低且平稳;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结论:针药复合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和显著提高拔管质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下施行甲状腺手术,易出现切皮痛、牵拉气管不适等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于2000年1~8月间,采用“针药复合麻醉”:即颈丛神经阻滞复合穴位注射法施行甲状腺手术,对其镇痛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39岁,平均(26.8±7.6)岁;体重49~71kg,平均(51.2±11.6)kg,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全部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针药复合麻醉优汰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针刺麻醉、单纯药物麻醉、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家兔气管插管及盲肠切除术的实验,观察单纯针刺麻醉、单纯药物麻醉、针药复合麻醉麻醉效应的差异。结果:单纯针刺麻醉、单纯药物麻醉、针药复合麻醉均有麻醉效应,但针药复合麻醉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针药复合麻醉较单纯针刺麻醉、单纯药物麻醉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针药复合麻醉对腹部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观察电针复合全麻对腹部手术术后患者使用静脉镇痛泵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择期胆道手术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患者 4 0例 ,分为对照组 (单纯全麻组 )和电针组 (电针复合全麻组 ) ,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 ,术后 6h、2 4h、4 8h镇痛泵用量以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 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 ,术中芬太尼、异丙酚用量 ,术后 6h镇痛泵用量均较少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术中卡肌宁用量 ,术后 2 4h、4 8h镇痛泵用量以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电针复合全麻能增加镇痛效果 ,但对术后肠蠕动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方法对肺切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药物麻醉)、B组(经穴2 Hz)、C组(经穴2/100 Hz)、D组(经穴100 Hz)、E组(经皮穴位电刺激2/100 Hz),分别为31例、34例、32例、34例和32例。采集术前1 d、术中和术后1 d的静脉血心功能的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在术前、术中、术后3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与A组、C组及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乳酸脱氢酶与B组、D组及E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麻醉4组中,C组、D组、E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优于B组,但不如A组稳定。B组、D组、E组乳酸脱氢酶优于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