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优化危重症患者转运评估单及标准化转运流程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医院采用原有危重患者转运评估单及常规转运流程期间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12月医院采用优化改良的危重患者转运评估单及标准化转运流程期间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优化危重症患者转运评估单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可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保障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9,(9):1318-1320
目的分析多学科联动机制在危重症患者跨院区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入住赣州市人民医院且需要进行跨院区转运的102例危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采用多学科联动机制进行转运。对比安全转运质量、医护满意度、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准备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 <0. 05);观察组记录漏项、药品检查缺项、物品检查缺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医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医院处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转运前漏评、意外拔管、管道脱落或阻塞、仪器故障及NEWS≥4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多学科联动机制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跨院区转运质量及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院内转运单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2020年10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儿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儿在转运前应用院内转运单进行核查,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对两组患儿比较院内转运时长(CT室、ICU、普通病房),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转运单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能够有效提升患儿转运过程中的整体效率,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不良影响,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改善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流程。方法:把急诊抢救室2018年6月—12月950例转科患者纳入对照组,2019年1—6月1 066例转科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通过FMEA分析找出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通过计算风险指数判断优先改善的环节,实施优化方案。比较两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5%,低于对照组的2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68±4.20分钟,低于对照组33.43±6.81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接受科室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的(P < 0.01)。结论:基于FMEA的转科流程改善,能降低降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提高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性化约束在清醒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ICU清醒危重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采用个性化约束护理,对照组120例不行约束处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清醒危重患者实施个性化约束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于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20例及护理人员20名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护理人员每组10名,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观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事件、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考核成绩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观察组患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风险事件、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成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探讨转运无缝隙管理改善专案在手术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年月至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19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转运无缝隙管理改善专案。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1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比较两组接送时间与送达率。结果 研究组接患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0分钟及30分钟内送达率均较对照组提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台次增多,不良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结论 手术患者转运无缝隙管理改善专案能明显缩短转运时间,及时送达手术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实现改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在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 ,AD)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取传统转运方式90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9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心率、血压、血氧、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死亡、管道脱落、仪器故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心率、血压、血氧波动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可有效地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波动、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评判性思维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调节作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评判性思维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77%,对照组为84.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评判性思维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现代养生》2023,(13):1007-1009
目的 观察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就诊于医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6月成功完成手术116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根据组间年龄、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2022年7-12月成功完成手术116例患者为观察组,运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方式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和比较。结果 实施三维质控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3.45%)低于对照组(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质控管理后,护士在物品准备与管理、基础操作、护理人员配合度、文书书写、环境管理各方面评分明显高于三维质控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的差错及纠纷发生率,提示护士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思维导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护士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酒泉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9月收治的18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方式进行交接班;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8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制作的交接班查检表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患儿交接班评价量表得分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护、患满意度。结果应用思维导图交接班后,患儿交接班评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应用思维导图交班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医、护、患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思维导图在NICU护士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能优化护士交接班质量及沟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减少护理风险,进一步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詹惠玲 《医疗装备》2023,(19):38-40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清洗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2—7月于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术中分别使用467、492件手术器械。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比较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清洗合格率、湿包率及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湿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后,护理人员医疗器械组成、使用规范、清洗灭菌、缺陷检查、保养及注意事项评分、总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手术患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与清洗质量,降低湿包率,同时提升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险预知训练在医院物业运送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员工入职时间,将2021年7~12月份在职员工设为对照组,2022年4~9月份在职员工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员工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危险预知训练方法培训标本及病人的安全转运工作。记录培训前后运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士长对物业运送工作满意度并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23例,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6例;对照组运送人员满意度≥90%的护士长有19人,实验组运送人员满意度≥90%的护士长有39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危险预知培训可降低医院物业运送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院物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临床对物业运送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张霞 《医疗装备》2023,(4):64-66+69
目的 研究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在手术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龙岩市中医院收治的126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患者交接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的手术患者交接方法,对比两组交接内容执行情况、交接时间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患者交接内容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前术后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中可有效改善交接内容执行情况,缩短交接所用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观察思维导图在提高护士对PICC并发症早期识别及处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以本院新入职护士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有30例,进行常规教学;观察组有30例,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获取两组护士的PICC专业知识掌握度、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带教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PICC专业知识掌握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带教满意度93.33%大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新护士进行思维导图教学,可提升其PICC并发症早期识别及处理能力,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和SD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44%,对照组为87.1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为97.44%,对照组为88.46%,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为24.36%,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2周及入院8周后的SD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入院8周,观察组患者的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院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与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各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相对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当前医院的管理中,对患者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8.
刘琼  吕天花 《现代保健》2014,(26):80-8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肝胆科病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本院肝胆科病房收治的24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住院天数(8.18±3.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30±3.16)d,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7%,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5.83%(115/1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74/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肝胆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护士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确实保障护理工作及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以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要选取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人员的管理效果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00%)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92.24±2.24)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人员管理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有效的使用PDCA循环管理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满意评分,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心胸外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医院心胸外科行常规质量管理的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管理的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到心胸外科质量管理过程中,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