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发性脑卒中与低血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再发性脑卒中发病与低血糖的相关性,收集1997—05/2002-06门诊住院的76例以低血糖为临床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在发病后24h进行脑CT或MRI检查,并与首次发病结果比较。有新的缺血灶或相关新的临床症状体征。结果低血糖时脑卒中再发率为59%,血糖0.5—3.0mmol/L。其中多发性腔隙性梗死64%,梗死部位以基底核区最高(40%)。提示低血糖是再发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正确处理各种诱发低血糖因素是防治和降低脑卒中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的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非进展组: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犤38.2%,13.3%,20.6%,18.8%(χ2=9.074,P<0.05)犦。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两因素进入方程(P<0.05)。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发现溶栓后再梗死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干预溶栓后再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1例发病时间<4.5h、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后再次加重或症状消失后再次出现者为再梗死组,其余患者为未再梗死组。分别采集比较2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再梗死发生率为15.84%。再梗死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未再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静脉溶栓后再梗死存在相关性,可能为溶栓后再梗死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进入非进展组)。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38.2%,13.3%,20.6%,18.8%(χ2=9.074,P<0.05)]。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各危险因素的比较:进展组患者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48%,15%;(8.6±2.2)mmol/L,(6.6±2.8)mmol/L(χ2=7.090,t=-2.866,P<0.01)]。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再发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51-75岁(平均67岁),其中51-60岁4例,》60岁11例;首次发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且梗死灶均为责任病灶,住院治疗2周且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2周内再发脑梗死(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原发梗死灶对侧7例,同侧另一部位3例,原病灶3例,合并脑干梗死2例.6例临床表现与初次相似但程度加重,9例出现新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48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SAS自评量表调查其焦虑症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焦虑评分为(41.76±11.45)分,焦虑发生率为86.27%;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发生的独立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并发症、再发间隔时间。结论: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其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实施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性脑卒中的病因,寻求混合性脑卒中较佳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混合性脑卒中的认识。方法对40例混合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结果在同期的脑卒中病例中,混合型脑卒中占8.5%(40/470),出血-梗死型21例,梗死-出血型16例,血管畸形出血合并梗死型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梗死型2例。治疗以中性疗法为主,血管畸形出血合并梗死1例于病情稳定后采用介入治疗。结果好转35例,4例无好转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混合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复杂,具有多样性,且病情多较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诊疗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多采取中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脑卒中后坚持系统康复治疗与非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再发的影响,在住院或门诊患者查体中,对资料较全的15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再发性脑卒中共69例,坚持系统康复治疗与非系统治疗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21%,37%。  相似文献   

9.
再发性脑梗死临床症状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为探讨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对1996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98例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8例中男67例,女对例;年龄45~87岁,平均63.8岁。其中60岁以上79例。再发性梗死距初发硬死时间1年内22例,1~2年内19例,2~3年内23例,3~5年内17例,6~10年内9例,10年以上8例。间隔时间15天~14年。二次梗死者79例,三次梗死者13捌,四次梗死者6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时意识障碍11例,肢体活动障碍73例,言语障碍37例,头晕22例,头痛7例,呕吐5例…  相似文献   

10.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再梗死)是临床上一类特殖类型的心肌梗死,与初发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初梗死)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对梗死具且意义,再梗死的并发症,症死率明显高于初梗死,因,在加强初梗死后的II级预防,减少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2002-12/2003-09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区共收治137例经头颅CT确诊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共筛查出40例VD(29.2%)。对VD患者与非VD患者进行了各方面因素的比较。结果:不同性格在VD的发生中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其中,内向固执型性格与发生VD有相关性。VD发病与脑卒中类型无相关性,而与发病次数呈正相关。大面积及多发性的梗死对VD发病的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额、颞、顶、枕、丘脑等部位的梗死(或出血)与VD发病有相关性,尤其是额、颞、丘脑意义最大。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在VD患者与脑卒中非VD患者中的发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VD中伴LA率明显高于非VD患者。结论:VD的发病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内向固执型性格、发病次数≥2次、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枕丘脑(尤其是额、颞、丘脑)部位的梗死以及脑白质疏松等因素与VD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再发性脑梗塞是指2次或2次以上的脑梗塞,其临床症状较首次发病复杂而危重,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脑反射治疗是目前国内较新的一项治疗手段,它具有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现把经脑反射治疗34例的急性再发性脑梗塞的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8例中男45例,女23例,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影响中年男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年龄在45岁~59岁、首次发生脑梗死的男性病人共235例,调查12个月内脑卒中的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期间共有29例病人复发,复发率为12.3%,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为未规律控制高血压、未规律进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及未戒烟.[结论]应加强对卒中病人再发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以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40例貌似脑血管意外的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 观察我院5年内收治的低血糖反应患者,分别行头颅CT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肾功能等),筛出貌似脑血管意外的低血糖反应患者.结果 绝大部分低血糖反应患者首诊均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而收治入院,行CT检查未见明显新梗死或出血灶,后证实为低血糖反应,纠正低血糖后患者迅速恢复.34例很快清醒,临床症状消失,2例住院期间反复出现低血糖反应,4例仍昏迷不醒.结果 临床对于急性意识障碍及类似脑卒中患者,尤其是昏迷病人,常规首先监测血糖水平,排除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人、有糖尿病史及不正常饮食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定义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有明显症状的再发脑卒中患者在再次发病7天内进行检查。使用的西门子Sonata1.5T扫描仪与四通道专用颈动脉线圈。先进行2DTOF扫描对颈动脉分叉处进行定位,然后分别对分叉上下各2cm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进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轴位扫描。任意连续两个层面发现易损斑块特征即可诊断。比较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以及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之间的易损斑块检出率。以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协变量构建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斑块对再发脑卒中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有MRI表现易损斑块的病人再发脑卒中的时间明显短于无易损斑块患者(296.2vs1623.8,P<0.001)。在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的病人中,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的病人(80%vs13.3%,P<0.001)。经过血压、血糖、血脂的校正,发现易损斑块是迅速再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R=5.596,P<0.001,95%CI2.766~11.326)。结论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与快速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RI作为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检查证明了它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潜在价值,为将来使用MRI前瞻性评价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房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因素.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21.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心房纤颤所致脑栓塞常为大面积梗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致死率、致残率高.脑栓塞急性期(28 d)病死率为18%~30%,1年内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再发率为23%[2].本文将我科2004-2007年收治的21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6.2,治疗前为18.5±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8.5;对照组为22.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1998-03/2004-03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将15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32例(≤45岁)和老年组124例(≥60岁),比较分析两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性别,梗死范围,并发症的特点。结果临床特点,中青年组女性仅占9%(3/32),老年组女性占44%(55/124)。中青年组发病以单灶梗死最多,老年组以多发梗死和/或腔隙性梗死为多见。老年组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危险因素:饮酒和吸烟者中青年组分别为88%(28/32),81%(26/32),老年组分别为41%(52/124),34%(43/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青年组分别为34%(11/32),6%(2/32);老年组分别为66%(82/124),15%(19/1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脂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均>55%。结论饮酒、吸烟、男性是中青年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降压治疗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证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综合分析与脑卒中有关的降压治疗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3年6月),对已公开发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的临床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分析指标为脑卒中事件、冠心病事件及总死亡率等.结果共纳入脑卒中后抗高血压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PATS)、多中心培哚普利降压治疗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ROGRESS)和心脏结局预防评估研究(HOPE)3个试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降压治疗组较安慰剂对照组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率28%,降低冠心病危险率15%,降低总死亡率11%;降压治疗不仅能降低脑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者伴高血压的脑卒中再发危险,而且对未伴高血压者也能降低其脑卒中危险.结论降压治疗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老年再发性脑梗塞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平 《临床荟萃》1999,14(18):832-833
脑梗塞是老年入易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初发后可以再发。据报道,老年再发性脑梗塞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约占70%左右,病残、病死率也很高。探讨老年再发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再发危险因素对获得防治思路具有现实意义。收集我院1995年1月至1998年2月收治的老年再发性脑梗塞65例(再发组),与我院同期老年初发脑梗塞103例(初发组)进行对比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脑梗塞患者168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脑梗塞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再发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65~79岁,平均72岁。初发组103例,男45例,女58例,年龄61~88岁,平均7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