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吕钟笑氏[1]的(内因)体质说及徐苓氏[2]的(外因)邪气说均认为这二条的"发于阳"、"发于阴"意思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2.
清热凉血除湿法治疗湿疹皮炎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湿疹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不论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红肿热痛,剧烈瘙痒,且容易复发。由于患病的部位不同而有种种称谓:如发于面部的叫奶癣;发于鼻部的叫鼻(?)疮;发于耳部的叫旋耳疮;发于臀部的叫坐板疮;发于阴囊部的叫肾囊风;发于四肢臂弯处的叫四弯风,以及肛门湿疹,漆疮,日晒疮等。  相似文献   

3.
一、临床资料本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5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湿疹发于阴囊及会阴部者13例,发于腘窝者4例,发于足背者3例,发于手部者1例,发于耳后者3例。皮疹呈局限性多形性损害,局部出现潮红、丘疹、水泡、渗液、结痂等,呈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瘙痒难忍。二、治疗方法 荆芥、防风、细辛、白  相似文献   

4.
湿疹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仁康(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疮;发于腿足的叫湿毒  相似文献   

5.
疣是较常见的病理性赘生物,由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表皮肿瘤,即寻常疣、扁平疣、蹠疣及尖锐湿疣共四型。中医称“千日疮”、“老鼠奶”,俗称“刺瘊”、“瘊子”等。寻常疣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面部,表面粗糙、坚硬,偶有压痛;扁平疣好发于颜面与手背,常呈对称,表面发亮,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蹠疣好发于足部着力点,扁平足及足畸形;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及粘膜湿润区域,偶见于腋窝、脐窝、乳房等处。疣是青年男女多患的皮肤病,其求治心切。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同时损及周围神经和皮肤的急性水泡性皮肤病,皮损多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于身体一侧,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神经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最大的奥秘就是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及"病发于阳"-太阳阳明和"病发于阴"-太阴少阳。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两条出现“发于阳”“发于阴”,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历代医家对这两条“发于阳”“发于阴”的解释颇不一致。对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笔者重视民间疗法的收集、验证和整理,从而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领域,补充了所学之不足。本文就1993年以来笔者利用收集到的“消疹散”外敷治疗局限性湿疹136例总结报告如下。亚临床资料本组136例中,男89例,女47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5岁,平均年龄24.3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平均1.2年;湿疹发于阴囊及会明部者46例,发于B国窝者32例,发于额部者11例,发于足背者17例,发于手背者9例,发于耳后者对例。2治疗方法方药:荆芥、防风、细辛、白茫、花椒、陈醋。上药前4味各多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花椒适量,煎…  相似文献   

10.
<正>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21~40岁共27例,占60%。病程在1年以内9例,1~10年21例,11年以上15例。皮损泛发全身者21例,发于头皮及躯干者4例,发于头皮及四肢者7例,发于躯干及四肢者11例,发于下肢者2例。皮损呈点滴状者13例,呈斑块状(包括钱币状、地图状、贝壳状)者11例,呈混合状(包括钱币状、点滴状、环状)者21例。45例患者均在外院服过中西药或接受过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一部《伤寒论》从宋金·成无已创注,迄今踵之者已不下数十百家,但对某些条文要抉出仲景用心,阐释得既餍心切理而又符合临证实际,仍还不是件容易的事,论中第七条可为突出的一例。原文不算长,其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历来注家对本条病的概念、范围,发于阳、发于阴的具体所指,阳七日愈,阴六日愈是否符合临证实际,阳数七、阴数六作为愈病根据妥否,以至本条究竟是不是全论总纲等问题,则一向聚讼纷纭。本条的病和发于阳发于阴关于本条病的概念、范围和发于阳、发于阴的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131条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条主要说明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对于文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之“阴阳”的含义,历来争议很大。如张隐庵根据论中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出:“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病发于阴者,发于少阴也。”张氏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认为病在太阳而误用下法,以成结胸;病在少阴误用下法以成痞证。其实,如果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释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在太阳误下而成结胸者,姑且成立(其实  相似文献   

13.
病"发于阴、发于阳"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之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吕钟笑[1]及徐苓[2]老师均认为这二条的“发于阳”、“发于阴”意思完全一致。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但前者的体质说似不是主因,后者的风寒说也过于简单,今就此求教于二位同仁。1 伤寒在《内经》中“伤寒”一词指的是“伤于寒邪”,并非一病名。《难经 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此处伤寒作为  相似文献   

14.
363例脑血管意外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脑血管意外相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 36 3例脑血管意外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时间、原发病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年龄上 ,中年组的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死 ,老年组则脑梗死高于脑出血 ;发病季节上 ,脑梗死好发于夏季 ,而脑出血好发于冬季 ;发病时间上 ,脑梗死好发于清晨前后 ,而脑出血好发于上午及傍晚前后 ;原发病上 ,本资料显示高血压为脑血管意外首要的危险因素 ,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的脑梗死显著高于脑出血。结论 :了解脑血管意外的相关因素 ,对于深入阐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机制 ,积极预防及治疗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IWe年2月以来,运用(医学心悟》所载的瓜萎散治疗带状癌疹26例,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是临床资料治疗组26例,男16冽,女1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ed岁,50岁以上14例;发病2-14天,5天以内15例,5天以上11例。对照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对岁以上6例;发病2-11天,5天以内9例,5天以上5例。皮报分布:治疗组发于胸背部14例,发于腰腹部6例,发于额部、臀部及四肢者6例。对照组发于胸背部7例,发于腰腹部4例,发于颜面、四肢部3例。两组患者皮疹均分布在身体一侧(右或左),所有病人均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关于“发于阳”“发于阴”和痊愈日数,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观点亦不统一,现再归纳分析如下. 1 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认为阴阳指阴经和阳经.如云“发于阳者,病在阳之经也,以寒加阳,阳气被郁,故发热而恶寒.发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以阴加阴,无阳可郁,故无热但恶寒耳”.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2]认为阴阳指少阴与太阳.如云“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之标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之标阴也”.临床上三阴经亦有发热症状,故此种说法不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中西药内服及局部外敷的方法治疗传染性软疣 2 1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1 0例 ,女 1 1例 ,年龄 25 0岁。软疣发于躯干者 4例 ,发于面颈者 5例 ,发于四肢者 6例 ,发于躯干、四肢者 4例 ,发于阴囊者 2例。2 1例均符合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诊断。1 .2 治疗方法1 .2 .1 西医治疗 :给予抗病毒、预防感染以及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应及时隔离 ,避免共同使用浴巾等而发生相互传染 ,发病后不要搔抓 ,以防扩散。对已形成软疣小体的则以除去软疣小体、破坏兜囊为原则 ,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将软疣小…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志铨 《光明中医》2014,29(1):23-24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第七条条文中"发于阳,发于阴"众说纷纭,仁智互见,但对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皆含糊其辞,或言不必拘泥,或引易经术数,玄之又玄,使其意更晦。其实明确后者的含义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发于阳,发于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