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Ⅱ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1型受体(AT1)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后,饲养8周,筛选出有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把所有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糖尿病组(DM)、DED组。3组大鼠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取阴茎组织,分别用于免疫组化观察AngⅡ受体分布量的变化以及放免法测定组织匀浆和血液中AngⅡ水平。第二部分实验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后,立即分为3组:糖尿病不治疗组、缬沙坦组、螺内酯组。治疗8周后,分别用阿朴吗啡法筛选和海绵体内压测定方法评价勃起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血液和海绵体组织及DED组血液中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DED组阴茎组织中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 <0.001);各组大鼠阴茎组织AngⅡ受体分布随AngⅡ增高而降低。而使用缬沙坦治疗8周后,与不治疗组和螺内酯组对比,前者的勃起率和海绵体内压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AngⅡ在DED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应用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AT1拮抗剂可能会成为将来治疗DED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证实链脲佐菌素(STZ)单侧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STZ 60mg/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量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3d后测血糖确定是否成模.此后,每周测血糖1次,8周后用阿朴吗啡(APO)80μg/kg颈部皮下注射,观察大鼠阴茎勃起情况.结果 实验组糖尿病成模率为93.3%(28/30),在成模后8周的观察期间大鼠的死亡率为7.1%(2/28).实验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体重、阴茎勃起次数、阴茎勃起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TZ 60mg/kg单侧腹腔内注射能安全有效地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颈部皮下注射APO 80μg/kg可有效地筛选出大鼠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人卵巢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AT1、AT2)在人卵巢的表达与分布。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3份人卵巢组织标本中AngⅡ及其受体AT1、AT2的表达与分布。结果AngⅡ及受体AT1、AT2在卵巢的分布基本一致,三者在卵母细胞均有表达,大卵泡尤其是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含量丰富,卵泡膜细胞几无表达;颗粒黄体细胞与膜黄体细胞三者含量均丰富,并伴随黄体退化而消失。结论AngⅡ及其受体可在人卵巢局部生成,并存在于同一种细胞内,提示它们可能以自分泌方式参与卵巢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5.
勃起功能障碍 (ED)是糖尿病 (DM )病人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病率为普通人群 3倍以上 ,且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与DM病程、代谢控制情况、其他并发症的存在及激素的变化等有关[1] 。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为此 ,我们对近 2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男性DM病人进行了性功能调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旨在探讨DM伴ED的影响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自 1998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 30~ 60岁男性DM病人 4 2例 ,其中 1型DM 7例 ,2型DM 35例 ,DM诊断标准按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 4 2例病人中D…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阻滞剂(ARBs)治疗高血压时,对降低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率、心血管病及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全面回顾并荟萃分析那些比较ARBs与安慰剂或标准抗高血压药物(如A CEI、β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之间的,观察期在1年以上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鼠PDEs基因siRNA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 ED)大鼠PDE,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DMED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可同时表达2条针对大鼠PDEs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建立DM ED人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将重组腺病毒rAd-rPDEs-shRNA、腺病毒rAd-mock及生理盐水注射于阴茎海绵体.注射后第7天,电刺激盆神经测定各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压(ICP)及平均周围动脉压(MAP),然后取海绵体组织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DE5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ICP/MAP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窄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T-PCR和Western blot 分析,实验组大鼠PDE5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PDE5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转染可以改善DMED大鼠的勃起功能,为DMED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 Ⅱ,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 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下降(27.64±7.50 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 Ⅱ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 Ⅱ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 Ⅱ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 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致连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8,28(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体外、动物、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具有防治糖尿病肾病和多重保护肾脏的作用,但其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重点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受体阻断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的改变以及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osentan对其影响。方法:将SD大鼠建成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设非治疗组、bosentan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4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肾脏AT1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SD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存在明显的蛋白尿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其肾脏AngⅡ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有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bosentan能显著缓解上述异常。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AngⅡ及AT1受体表达明显异常,bosentan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10-9~1×10-5)mol/L组、受体拮抗剂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组,继续培养48 h后,比较胶原晶格收缩面积的变化,并绘制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和时效关系曲线。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组,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升高,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量效曲线呈近似直线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在48 h之内呈时间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 h后,胶原晶格面积为(379.337±37.755)mm2,同时加入受体拮抗剂,面积为(540.803±70.018)mm2,胶原晶格的收缩程度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收缩,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肝星状细胞的收缩。 相似文献
14.
15.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因多种原因造成的阴茎海绵体血液充盈不足,致阴茎不能正常增大勃起。ED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称糖尿病人患ED的发病率高达75%,尤其是中年男性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5倍,并随年龄和病程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预防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成DM组和DM+GSH组,DM+GSH组每天肌肉注射GSH200mg/kg。10周后观察大鼠勃起功能,并获取海绵体组织检测其谷胱甘肽、一氧化氮合酶(NOS)与丙二醛(MDA)水平,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与未注射GSH的DM组相比,DM+GSH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勃起功能更好,勃起率分别是20%,62.5%和100%。GSH水平DM+GSH组和C组明显比DM组高,其3组含量每克蛋白分别是(75.83±15.62)、(61.47±8.65)和(35.03±12.29)mg(P<0.05);NOS水平在DM+GSH组每毫克蛋白为(133.9±31.9)U,与正常对照组每毫克蛋白为(142.2±31.2)U相当,但较DM组每毫克蛋白为(58.4±18.9)U高(P<0.05);MDA含量在DM组每毫克蛋白为(3.71±0.62)nmo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M+GSH组(P<0.05),这两组每毫克蛋白为(2.08±0.34)nmol和(2.44±0.28)nmol;细胞凋亡率在DM组、DM+GSH组和C组的分别是(22.6±3.6)%、(10.8±1.7)%和(7.2±2.1)%(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阴茎组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细胞凋亡,对延缓糖尿病性ED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及其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DED)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调查 32 0例男性 2型糖尿病病人DED患病率、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吸烟史、饮酒史和DED的关系。 结果 :糖尿病病人中DED患病率为 39.4 % (12 6 / 32 0 )。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病程每增加 5年、年龄每增加 10岁、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HbA1C)每增加 2 %、收缩压每增加 4kPa、吸烟史、饮酒者OR分别为 1.84 6 7、1.2 6 14、1.4 5 0 8、1.32 12、1.2 0 6 5 ,而饮酒史为 5 .346 4 (P <0 .0 1)。 结论 :DED的发病率随病程、年龄、HbA1C、收缩压增加而增加 ,有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上述因素皆为DED的风险因素 ,其中饮酒对DED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防治DED的发生应注意控制饮酒、血压、吸烟、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新西兰兔建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为ED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2.4~2.6)kg30只,实验兔15只采用四氧嘧啶耳缘静脉注射(150mg/kg)诱发糖尿病,对照组兔15只耳缘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饲养,6月后比较试验组兔和对照组兔阴茎勃起功能的改变:方法是测量两组兔基础海绵体内压(ICP)和电刺激盆神经后检测ICP的变化,同时检测颈动脉血压(SAP),鉴定ED兔的建立。结果 用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兔的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兔,血糖均大于20mmol/L,体重增加小于对照组兔,两组数值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兔基础ICP无明显差异,P>0.05;电刺激盆神经时,糖尿病组兔的平均ICP为(11.651.40)mmHg;而对照组兔为(33.613.20)mmHg,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用四氧嘧啶可诱导新西兰雄兔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ED的动物模型,为研究ED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胰腺炎大鼠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及卡托普利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 ,检测其血浆淀粉酶、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变化 ,结合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变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卡托普利对其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实验分组 :选择体重 30 0~ 35 0g的健康SD大鼠 (购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 6 3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和卡托普利干预组 ,每组 2 1只 ,分别进行以下处理。急性胰腺炎组 :采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1] 。在诱发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即刻、10h、2 4h各取 7只动物 ,经腹主动脉抽血检测有关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