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乳术后全乳切线野调强放射治疗(T-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7例乳癌保乳术后病人,利用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切线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CRT)计划和T-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及靶区剂量分布评估T-CRT与T-IMRT计划优劣。结果 T-CRT和T-IMRT放疗计划计划靶区(PTV)V95、V100、V105、V110分别为(99.54±4.28)%、(60.71±9.77)%、(11.85±1.83)%、(0.10±1.08)%和(95.13±7.52)%、(92.28±2.29)%(、33.57±3.72)%、(0.09±1.16)%,V95、V100和V105差异有显著意义(t=2.447~3.707,P〈0.05);T-IMRT与T-CRT比较,心脏和患侧肺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t=2.232~3.645,P〈0.05)。结论对乳癌保乳术后的PTV虽然T-CRT和T-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T-IMRT有效降低了心、肺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时,常规切线野、四野调强与五野调强技术对保护正常组织和改善靶区剂量均匀度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四野调强与五野调强三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 F。所有计划达到50 Gy剂量覆盖95%靶区体积要求。分别比较上述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均匀度以及正常组织如肺、心脏所受剂量。结果 PTV靶区内平均剂量及高于处方剂量105%(52.5 Gy)、110%(55 Gy)的受照体积比较,常规切线野与两种调强技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调强技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肺V20、V40及平均剂量中,常规切线照射组均高于四野、五野调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调强技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肺接受10 Gy的受照体积,五野调强组V1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常规切线野与四野调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V30、V40、平均剂量方面,四野及五野调强可明显减少心脏照射剂量及体积,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调强技术在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度方面要明显强于常规切线野技术,且可减少肺及心脏的受照剂量及体积;五野调强与四野调强相比,在各方面没有显著优势,且增加了患侧肺受低剂量(10 Gy)照射的体积。因而,四野调强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列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中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分别对12例前列腺癌患者运用Oncentra MasterPlan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处方剂量均为7 200cGy。在保证95%计划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前提下,比较两种方法靶区和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都可达到处方剂量95%体积计划靶区的要求。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适形度指数(CI)分别为0.75±0.04、0.67±0.03,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1.06±0.02,1.08±0.02。调强放疗的CI和HI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中,直肠V40、V50、V70、靶区平均受量(Dmean)均低于三维适形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中,双侧股骨头的Dmax低于三维适形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放疗中,调强放疗的靶区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优于三维适形放疗,具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治疗的剂量与效果。方法9例中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应用9.0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处方剂量均为6600cGy/200cGy/33次。在保证95%计划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前提下,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2种计划下脊髓、双肺、心脏正常组织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情况。结果调强放疗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剂量不均匀性指数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P〈0.05);调强放疗计划下脊髓、双肺、心脏正常组织剂量分别为(2539.4±751.9)、(1464.5±226.1)、(27.8±17.2)cGy,三维适形放疗计划下分别为(2292±720.2)、(1794.3±414.5)、(20.1±11.3)cGy,调强放疗计划下脊髓和双肺辐射剂量低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P〈0.05)。结论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可提高靶区剂量适形度与靶区剂量均匀性,降低正常肺组织及脊髓最大受量,且心脏受量控制在组织耐受量以下,在中段食管癌放疗中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靶区和锁骨上靶区整体调强计划的剂量学特点,并观察照射后的急性不良反应。方法 14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43例整体调强计划选择3个针对胸壁靶区、2个针对锁骨上靶区、1个针对总的靶区共6个照射野进行整体逆向调强计划,103例患者计划选择胸壁靶区2个切线野的三维适形,再衔接锁骨上靶区单野6MVX线和9MeV电子线混合照射的适形接野计划。计划处方剂量均为25次50Gy,90%的靶区达到处方剂量;并分别对胸壁靶区、锁骨上靶区、正常器官的剂量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胸壁靶区整体调强计划比适形接野计划降低了最大剂量,提高了最小剂量,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锁骨上靶区整体调强计划最小剂量、平均剂量、95%处方剂量包含的靶区体积均有明显的提高,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有显著的改善。危及器官整体调强计划同侧肺V30、心脏V10、V30、Dmean均低于适形接野计划,而V5、V10、心脏V5高于后者,同侧肺V20、Dmean、对侧肺Dmean、对侧乳腺Dmean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发生Ⅱ级以上放射性皮炎38%,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的前提下,应用整体调强技术能明显改善锁骨上靶区的剂量,提高胸壁靶区和锁骨上靶区的剂量适形性和均匀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混合射线计划、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在靶区覆盖率和正常组织剂量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3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CT扫描,在CT图像上勾画胸壁、内乳区、心脏、同侧肺和对侧乳腺,每例患者均设计3种不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选择最优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结果:3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对于总计划靶区(PTV),3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对于内乳区PTV,分段切线野计划(V47.5:95.19±3.90%)、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V47.5:96.83%±4.56%)与常规混合射线计划(V47.5:88.16±7.77%)相比,剂量更均匀;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都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对于心脏和肺,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与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心脏11.97±3.54Gy,肺13.39±1.97Gy)、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心脏11.18±2.53Gy,肺13.17±2.03Gy)相比,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将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对于总PTV,两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两种计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高剂量区都较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CI:0.64±0.02)的靶区适形性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CI:0.45±0.02)。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心脏:19.03±3.48Gy;肺:15.58±2.01Gy)心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还使得心脏和同侧肺的V5-10较大。对侧乳腺,2种计划的平均剂量无显著差异(分段切线野技术1.00±0.02Gy,调强放射治疗技术1.08±0.25Gy)。结论:分段切线野计划较好地平衡了靶区覆盖完整性和保护正常组织,对于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照射患者有一定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的各向异性算法(AAA)与笔形束卷积算法(PBC)形成的治疗计划,分析在靶区的剂量均匀性HI、靶区适形度CI、双肺照射剂量与体积以及心脏照射剂量与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乳腺癌保乳术后20例逆向调强计划和20例正向调强计划,6 MV X线处方剂量靶区为50 Gy,分别用AAA算法和PBC算法模型计算,在两种算法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双肺与心脏照射剂量和体积。结果逆向调强中AAA算法超过处方剂量的体积与PBC算法基本相似;靶区平均剂量低于PBC算法73.91 c Gy,均匀性指数HI高于PBC算法2.5%,双肺的V20高于PBC算法2.5%,心脏平均受照剂量低于PBC算法53.39 c Gy。靶区适形数CI显著高于PBC算法5.7%。正向调强中AAA算法超过处方剂量的体积高于PBC算法8.5%,靶区平均剂量高于PBC算法91.03 c Gy,均匀性高于PBC算法10.1%,心脏平均受照剂量高于PBC算法3.37 c Gy;适形指数CI高于PBC算法5.9%,肺的V20显著高于PBC算法0.9%(P0.05)。结论乳腺癌调强计划AAA算法适形度优于PBC算法,但肺V20高于PBC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适形放疗(3D-CRT)剂量学分布的优劣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乳腺癌根治术后选择放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0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患者53例,右侧乳腺癌患者47例;采用IMRT计划50例,采用3D-CRT计划50例,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IMRT和3D-CRT在计划靶区(PTV)及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和3D-CRT放疗技术靶区剂量V95%的百分比分别为(97.8±1.3)%、(97.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V105%、V110%、V115%与CRT相比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均匀性指数(HI)为1.06±0.05,3D-CRT的HI为1.27±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适形指数(CI)为0.88±0.04,3DCRT的CI为0.6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IMRT的适形性较3D-CRT理想。患侧肺V20、V30、V40、V50分别降低了30.4%、38.6%、84.6%、87.5%,左侧患者心脏V30、V40、V50分别降低了70.8%、92.2%、100%,对侧乳腺平均剂量下降了40.1%,肝脏平均剂量下降了82.6%,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MRT计划在放射性肺损伤、肝炎、心脏病、胸骨后疼痛、骨髓抑制、消化障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3D-CRT计划。结论乳腺癌根治术IMRT和3D-CRT都有较好的靶区覆盖率,但MIRT在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的均匀性均优于3D-CRT,并能降低OAR的受照剂量与容积,减少心脏、肺、肝等器官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过程中肿瘤区的移位及体积变化对其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43例,均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期间肿瘤区移位、大体肿瘤靶区(GTV)体积变化,及GTV剂量、临床靶区(CTV)剂量、计划靶区(PTV)剂量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40、60 Gy时肿瘤区前后移位、左右移位的显著移位率均高于20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首次定位时比较,二次定位时GTV总体积、最大横径、长度较小,GTV D100(100%靶体积所受照剂量)、D95、D90、10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00)、V95及V90较低;CTV及PTV的D100、D95、D90、V100、V95及V90均较小(P<0.05)。靶区移位相同时,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的CTV及PTV的D100、D95、D90、V100、V95及V90均少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者(P<0.05)。二次定位的脊髓最大剂量、心脏平均剂量、左肺平均剂量及右肺平均剂量均小于首次定位时(P<0.05)。结论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过程中肿瘤区可能发生移位及体积变化,对于靶区有明显变化及移位发生的病例,尤其是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的病例,临床可采用CT二次定位并更改放疗计划、加强放疗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从而改善肿瘤区域的照射精度、受照剂量,减少危及器官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应用于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剂量学变化,分析调强放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接受保乳术治疗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病情评估及患者意愿分为调强放疗组36例及常规放疗组40例。两组计划靶区剂量50 Gy/25次,瘤床推量10 Gy/5次。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剂量、危险器官剂量、肌钙蛋白、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放疗后,调强放疗组V100%、V105%、V110%、均匀性指数低于常规放疗组,适应性指数高于常规放疗组;患侧肺平均剂量与V20%、对侧肺Dmea、心脏Dmea与V40%及肌钙蛋白含量低于常规放疗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高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调强放疗能够调节靶区照射剂量的均匀性与适应性,减少心肺正常组织照射体积与照射剂量,抑制心脏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莉  石玉凤 《天津护理》2005,13(4):193-194
目的:探讨楔型体架在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应用的意义。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8例采用楔形体架摆位,对照组50例采用小布枕摆位,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实验组摆位时间及摆位误差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楔形体架摆位可保持体位的一致性,满足不同个体需求,提高护理人员摆位的精度及速度,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食管癌分为 :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组和单纯照射治疗组 ,每组 48例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鳞癌 ,研究组行食管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 ,对照组不行支架置入直接进行照射治疗。放射治疗分为二段 ,第一段治疗 :直线前后垂直照射 ,剂量为 40 0 0Gy ;第二段治疗 :根据病灶不同定位旋转角度照射 ,剂量为 3 0 0 0Gy。 结果 研究组 48例 ,临床吞咽症状改善好转或恢复正常 ,通畅率 10 0 % ,局部肿瘤有效控制、患者体质增强体重增加率占 10 0 % ,无照射治疗严重并发症 ,追踪随访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98.9% ( 4 2 /4 8)、66.7% ( 3 2 /4 8)、41.7% ( 2 0 /4 8) ,对照组吞咽改善好转率 12 .5 % ,体质体重增加为 0 ,追踪随访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5 .4% ( 4 1/4 8)、3 7.5 % ( 18/4 8)、16.7% ( 8/4 8)。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表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性治疗是一种改善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 ,对控制局部肿瘤发展效率高 ,并发症和副反应少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疗联合热疗治疗介入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放疗剂量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行2~4周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2组年龄、性别、卡氏评分、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介入周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组20例患者采取单纯调强适形放疗;联合组24例患者采取调强适形放疗联合深部聚焦热疗,每次均于放疗结束后2h内进行。结果联合组肿瘤消退有效率(CR+PR)79.2%(19/24),其中CR33.3%(8/24),PR45.8%(11/24);放疗组肿瘤消退有效率50.0%(10/20),其中CR20.0%(4/20),PR30.0%(6/20)。联合组有效率高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热疗较单纯放疗可显著提高介入后原发性肝癌的局部有效率,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光子放射治疗技术、调强光子治疗技术和质子治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7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分别制定三维适形光子放射治疗计划、调强光子治疗计划和质子治疗计划。处方剂量50Gy/25F/5W。比较3种不同治疗技术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3种不同治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是相似的,但是质子治疗技术的适形指数好于非质子治疗计划。质子治疗技术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明显低于非质子治疗技术。结论质子治疗技术在保持靶区剂量分布均匀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正常器官体积剂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重复CT扫描和重新设计计划,观察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正常器官体积及剂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接受全程调强放疗的首治鼻咽癌患者20例,鼻咽、颈部和锁骨上区均采用IMRT技术,按IMRT步骤设计计划1得到DVH1。患者在放疗20次时,按原固定体位和参考坐标重新CT扫描,拷贝计划1至重新勾画的靶区产生计划1-2和DVH1-2,对第2次CT扫描重新进行设计得到计划2并得到DVH2。应用DVH图对放疗前和放疗20次时正常器官的体积剂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计划1相比较,计划1-2左右腮腺体积明显小于DVH1(P<0.05),左右腮腺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D50和V35,脊髓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Dlcc均明显增加(P<0.05),脑干最大剂量增加(P=0.011),腮腺的剂量增加与放疗所致的体质量下降、轮廓减少和腮腺体积缩小程度密切相关,脊髓的最大剂量增加与左右轮廓减少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0.469,P=0.037)。结论鼻咽癌IMRT过程中正常器官体积剂量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腮腺变化比较明显,建议放疗中后期有必要重新勾画靶区,重新计划,以减小正常器官的受照射量和放疗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CT、影像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放疗后无瘤生存3年以上,并有较完整各时段CT复查资料的鼻咽癌患者56例,按92’鼻咽癌分期T_113例、T_219例、T_317例、T_49例。总结分析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后2~9月、放疗后1~2年、放疗后2年以上鼻咽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放疗结束时,73.2%(41/56)鼻咽结构基本恢复正常,26.8%(15/56)患侧鼻咽局部仍增厚;放疗后2~9月,89.3%(50/56)咽壁肿胀增厚,咽腔变形、变窄;放疗后1~2年咽壁肿胀增厚逐渐减轻、僵直;放疗后2年以上85.7%(48/56)咽壁变薄、僵直,咽腔扩大。咽旁间隙狭窄放疗结束时61.1%(22/36)恢复正常;放疗结束时未恢复正常者,放疗后恢复呈渐进过程,放疗后3年仍有8.3%(3/36)未恢复正常。颅底骨质破坏难以完全修复,部分患者可部分修复。副鼻窦侵犯者88.9%(8/9)放疗结束时肿瘤完全消退。全组放疗后100%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副鼻窦炎,放疗2年以后明显减少、减轻。结论:鼻咽癌放疗后CT影像表现随时间变化有一定规律。探讨和掌握这些规律,对减少鼻咽癌放疗后CT误诊复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技术和适应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IIa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术后放疗的疗效,评估术后不同照射剂量和照射野范围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对照分析139例保乳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和88例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保乳术后全乳切线照射46~50Gy(平均剂量49.4Gy),瘤床追加电子束照射10Gy。原位癌均未照射锁骨上野,浸润癌除10例外皆照射锁骨上野(104例)。患侧锁骨上剂量:X线30Gy+电子束20Gy。改良根治术88例患者中,有20例行常规患侧锁骨上野及内乳野照射,另有16例行患侧胸壁及锁骨上野照射,其中有10例行腋下预防照射,剂量50Gy。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并评估II-Ia期乳腺癌术后放疗疗效及不同照射剂量和照射野的疗效。结果:IIIa期保乳患者总生存时间与改良根治无明显差异(P〉0.05);全乳照射46Gy与50Gy的疗效、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切线野肺受照射〈2.5cm,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与受照射2.5~3cm有显著差异(P〈0.05);是否照射内乳野对生存时间、局部复发率无明显影响,但照射内乳野可明显增加心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瘤床放置银夹照射与未放置银夹照射的患者均未发生瘤床复发;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状态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在积极加强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IIIa期患者如有保乳要求,也可试作保乳治疗,但应严格掌握保乳的适应证;切线野照射时,在应受照射区域不漏照的基础上,肺受照射最好小于2~2.5cm;保乳一般不需要照射内乳及腋下;乳腺较小的患者,瘤床手术中放置银夹与否不影响放疗后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癌单纯手术与术后辅助放疗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24例,未行术后放疗22例)临床资料。24例术后放疗病例中,15例行全尿路放疗,9例行输尿管局部放疗。结果:术后局部放疗和全尿路放疗的局控率分别为22.22%和80%,有显著差异(P<0.05)。全尿路放疗和单纯手术组的局控率分别为80%和45.45%,亦有显著差异(P=0.036)。两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应给予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应采用全尿路放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探讨宫颈癌术后IMRT和VMAT放疗技术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1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时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进行放疗设计。对比两者的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及时间长短。结果:两种方法的受照剂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VMAT技术的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则明显少于IMRT(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VMAT和IMRT放疗技术的放射剂量无明显差异;前者的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则明显少于后者,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复发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用3DCRT方法治疗复发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癌65例,其中34例此前接受过不同程度放射治疗(再程放疗组),31例为首次放疗(首程放疗组)。3DCRT肿瘤剂量再程放疗组为40~50GY/20~25次/4~5周(中位剂量46.71GY);首程放疗组为60~70GY/30~35次/6~7周(中位剂量63.95GY)。结果:再程放疗组和首程放疗组症状缓解情况分别为:呼吸困难(75.0%比77.8%),声音嘶哑(36.3%比41.6%),神经痛(66.7%比71.4%),上腔静脉综合征(66.7%比83.3%),呛咳(81.8%比80.0%)。1~2个月后复查,再程放疗组和首程放疗组有效率(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分别为67.6%和80.6%,无变化(NC)为32.4%和19.4%;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7.8%、34.1%、20.1%和74.5%、49.2%、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程放疗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损伤多于首程放疗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3DCRT对复发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癌的姑息治疗作用显著,在放疗后复发的患者3DCRT仍然是较好的选择,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