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神经的阴茎离断再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神经的阴茎离断再植术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成功,1例失败。成功的6例术后一个月能勃起,术后一年左右阴茎感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术前处理好断端,术中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神经,术后抗凝等处理能提高阴茎的再植成功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凌  ;李建勇 《华西医学》2009,(8):1982-1983
目的:探讨提高阴茎再植术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吻合血管神经的阴茎离断再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例采用大隐静脉自体移植修复阴茎背动脉并吻合阴茎静脉和神经,全部再植成功。3例均有勃起功能。结论:阴茎背动脉,阴茎背深静脉以及阴茎背神经的相继处理以及术中高度精细的无创操作技术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有发生肺炎12例,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狭窄2例,硬肿症4例,胃食管反流1例,气管软化1例。结论成熟的吻合技术及有效的术后护理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障。有效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对79例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硬肿症5例和肺部感染3例的观察和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疗79例,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通过细致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术后并发症明显改善,治愈率97.47%,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发现并发症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手段是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术后患儿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死亡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多次成形术后失败 ,行口腔黏膜再次移植处理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方法:29例尿道下裂患者接受2次以上手术修复后失败需再次手术者,术前给予心理干预、口腔清洁、会阴部皮肤护理,术后注意饮食、导尿、引流管与排便护理,密切观察口腔创面的临床变化,加强会阴部伤口与疼痛护理、 并发症的观察与及时处理,以及排尿训练和出院随访指导等。 结果:29例患者中均一次成型新建尿道,新尿道重建良好,阴茎外观可,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远端,阴茎体勃起无弯曲,随访间并发尿道屡2例(冠状沟1例、阴茎干1例),尿道狭窄3例(尿道外口1例、吻合口狭窄2例),1例术后血肿形成,无口腔深部溃疡等取材创面并发症形成,无尿道憩室形成,总体成功率79.3%。 结论:采用口腔黏膜移植治疗多次失败后再次修复尿道下裂患者的成功率较高,患者以及家属对术后阴茎外观满意,同时术后严密观察是保障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睾丸离断再植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叙述已治疗的1例双侧睾丸离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精索内动脉、精索内静脉、输精管静脉及输精管,再植双侧睾丸。术中阴囊内留置引流片。结果2个月后复查,双侧睾丸大小正常,质地略硬。第二性征无明显变化,阴茎可正常勃起,无并发症出现。阴囊彩超提示:左侧睾丸成活,右侧睾丸血运不良。结论吻合动静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阴囊内留置引流片是避免术后切开引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62例肝部疾病患者行肝移植术,术后出现神经精神并发症38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术后发生神经精神并发症38例,给予积极处理,死亡2例,其余症状均缓解.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与心理、药物、疾病、手术及是否快速纠正低钠血症等因素有关.结论:肝移植术患者术后易出现神经精神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少肝移植术后患者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配合方法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例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术,采用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1例,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7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术中认真配合手术.结果:其中1例术后第9天出现急性排异反应,应用大剂量泼尼松龙冲击治疗3d后缓解;1例术后第3天出现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20d恢复;1例术后35d死于肾功能衰竭及抗排异药物神经毒性反应;其余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术后5例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二尖瓣和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结论:提高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手术成功率,除了常规方法外,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吻合神经、血管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3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吻合神经、血管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术后做好一般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加强移植肌皮瓣血液循环的观察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吻合神经、血管游离股薄肌移植肌皮瓣术后顺利成活.3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及时发现采取有效处理方法,2例恢复正常,1例肌皮瓣远端皮肤小部分坏死,肌肉存活.术后随访1年以上,25例均在术后4~5个月出现肌肉随意收缩,5~7个月能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术后12个月屈肘60~90°,肌力达M4,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肌力M3~M4.结论 严密观察移植肌皮瓣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发现处理血管危象,针对性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保持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及体位,预防术后的疼痛,是保证患者成功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腔镜气膀胱Cohen输尿管再植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输尿管末端畸形疾病行腹腔镜气膀胱Cohen输尿管移植术患儿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14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89~110 min,平均92 min,术中出血均少于10 ml,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皮下气肿、尿路感染和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结论:精心手术配合和围术期护理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四肢血管损伤后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44例资料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血管移植进行修复,但存在移植后感染及血管闭塞等缺点。 目的:分析4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应用血管移植后的血管重建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 对象:选择1994—04/2003—10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行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的四肢血管损伤患者44例,损伤类型为开放性损伤29例,闭合性损伤15例。 方法:44例患者共移植血管52条,其中采用自体静脉移植42条,包括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术35条,小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5条,股浅-腘静脉段2条;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移植10条。 主要观察指标: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效果。结果:44例患者中截肢3例;肢体缺血性肌挛缩6例;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7例;2例人工血管移植物感染行股浅-腘静脉股原位置换。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循环良好。 结论:血管移植治疗血管损伤应尽量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必要时可使用人造血管;移植后需积极防治血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复杂肢(指)体组织及器官离断伤救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关特殊类型肢(指)体组织及器官离断损伤的显微再植和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合并复合组织缺损的肢体离断伤再植修复72例,多肢体离断再植19例40侧肢体,多指多节段离断再植26例63节段,双手十指离断再植4例,复合组织离断再植59例,70岁以上高龄肢体离断5例以及特殊器官离断伤11例。采用原位再植、交叉再植、组织移植等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结果对其中162例患者随访3个月~10年,功能恢复情况为上肢:优27例,良35例,差12例,优良率83.8%;下肢:优33例,良34例,差11例,优良率85.9%:外耳再植成活5例,皮瓣修复重建耳廓2例全部成活,阴茎及睾丸再植2例全部成活,舌体再植1例失活,鼻离断再植1例失活。结论对特殊组织器官离断损伤,采用原位再植、交叉再植、寄养冉植、皮瓣转移、组织移植等显微重建方法进行修复可使损伤组织器官恢复原有的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阴茎离断后行再植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患者术后2例再植阴茎完全成活,2例不成活。经术后5个月随访,再植成活的阴茎勃起功能恢复,无尿道狭窄表现,龟头部皮肤恢复部分感觉。体会到术后严密观察再植体的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正确处理离断的组织,加强皮肤护理及用药护理,对阴茎再植成活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阴茎肿瘤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了阴茎肿瘤24例,其中鳞状细胞癌21例,基底细胞癌1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Paget's病1例,行单纯性包皮环切术1例,行激光电灼术1例,阴茎部分切除术17例,阴茎全部切除并尿道会阴道造口术2例,随后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例(其中1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病人放弃治疗。结果:21例获得随访,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5年以上生存率为88%,行阴茎全切除术者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包茎、包皮过长及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导致阴茎癌的主要因素。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I、Ⅱ期阴茎癌十分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对于有明显转称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椎病手术治疗时,常用颈椎前外侧途径,主要显露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等部位.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多为对其局部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颈椎与对应的血管神经距离数据的观测研究较少.目的观测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其与颈椎的距离,为颈椎病手术治疗中预防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提供帮助.设计以解剖学标本为实验对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对象2003-07/2004-05在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成人防腐标本20具40侧(由长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男36侧,女4侧.方法观测了40侧成人标本颈部血管与神经的伴行关系,颈部血管的长度及起止点与相邻颈椎间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相关动脉与神经的伴行关系.②相关动脉的长度及其起止点与相邻颈椎的距离.结果20具标本40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面动脉与舌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8.5±7.2)mm.舌动脉与舌下神经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2~3为(19.7±8.4)mm.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7.0±5.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5为(18.2±2.5)mm.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起点距相邻椎体C3为(15.7±6.7)mm,止点距相邻椎体C3为(19.7±5.8)mm.甲状腺下动脉起点距相邻椎体C7为(17.3±5.5)mm,止点距相邻椎体C7为(11.3±3.4)mm.结论在颈椎病手术中,不同部位的手术途径,应该注意特定部位的解剖结构,以减少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阴茎包皮系带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阴茎部位极敏感的区域。临床包皮环切术等一旦损伤了阴茎系带常导致患者术后阴茎自发性疼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此至今未见有确切的解释。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在成年SD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的分布,追踪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起源。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5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实验前将动物置于温暖、安静、避强光的环境中饲养1周,使之完全适应环境,以维持基础状态。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2组,第1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在成年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的分布;第2组10只采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法追踪成年大鼠阴茎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起源。主要观察指标:①光镜下观察成年SD大鼠阴茎包皮及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形态和分布。②检测并比较阴茎包皮和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及差异(用A值表示)。③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背根神经节内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和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④计数背根神经节内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和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平均值。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成年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均有棕色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存在,这些神经末梢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内,呈树枝状或念珠状分布,大多成束走行,长短不一,有的呈结节状膨大。②阴茎系带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明显大于阴茎包皮处(2.15±0.32,1.02±0.22,t=-2.03,P<0.01)。③结合荧光金逆行标记法研究发现,这些神经末梢起源于第6腰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和第1骶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荧光金逆标阳性神经元大小不等,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明显的突起,胞浆内有明亮的金黄色细小颗粒,胞核无标记。细胞大多沿神经束成行排列或散在分布。进一步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标记后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神经元大多为中小型细胞,染色较深,反应产物均匀分布于胞浆内,呈明亮的深绿色(FITC标记色)。在不同激发光下对照观察同一张阳性切片,发现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细胞均为中小型,其数量占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细胞总数的二分之一。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参与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感觉信息的传递。大鼠阴茎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源自于第6腰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和第1骶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From 1980 to 1986 in 15 patients (16 lower leg fractures) with crush fractures of the lower limb, five had to be amputated primarily under emergency conditions, and four had successful reconstruction but required medical treatment for an average of one year. Seven secondary ampu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ecause of infection of the bone, soft tissue and vascular occlusion. The level of amputation was at the proximal third of the tibia according to Dederich and Burgess. One leg was amputated 'through the knee'. The indication for amputation was based mainly on clinical findings, supplemented by bone X-rays, arteriography or arterial DSA. Doppler sonography was used for monitoring short intervals of blood flow in the emergency case unit, in cases of doubt.  相似文献   

18.
Polyarteritis nodosa is a necrotizing vasculiti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rteries that spares the smallest blood vessels (arterioles, venules, and capillaries).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is an autoimmun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sis and/or by fetal losses, associated with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The association of both diseases is infrequent. This case report discusses a male patient with a diagnosis of polyarteritis nodosa who, after 7 years of being diagnosed with vasculitis, showed ischemic lesions in his legs associated with high titers of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long with angiographic and histologic evidence of thrombosis. Despite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y, his lesions progressed, and both legs had to be amput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