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mRNA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5例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的表达。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含量显著高于肝炎和肝硬化病人(P〈0.01)。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含量与病人的肝外转移明显相关(P〈0.05)。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含量与病人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数目、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AFP-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有肝癌细胞或肝癌细胞的标志物,对HCC患者,阳性预示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可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lb基因和AFP基因在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和Al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3.7%和59.7%,前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后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Ⅲ期AFP基因片段和Alb基因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肝癌组;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析外周血中AFP和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mRNA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5例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的表达。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肝炎和肝硬化病人(P0.01);HCC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与病人的肝外转移有关(P0.05),与病人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数目、血清中AFP水平无关(P0.05);HCC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AFP-mRNA检出率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AFP-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有肝癌细胞或肝癌细胞的标志物,手术前后的AFP-mRNA的监测有助于预测肿瘤复发的风险,可用于指导对患者的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与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Akt)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HCC及癌旁组织中FFEN与pAkt表达并分析两者与肝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侵袭转移性之间关系。结果HCC中PTEN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且随HCC恶性程度、侵袭转移性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pAkt在HCC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且其表达率随HCC恶性程度、侵袭转移性升高而增加(P〈0.05);肝癌及癌旁组织中,FFEN与pAkt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PTEN与pAkt表达与肝癌组织恶性程度相关,联合检测PTEN与pAkt在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可作为肿瘤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细胞活化连接蛋白(LA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0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LAT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LAT和VEGF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在HCC中的表达高于肝硬化(P〈0.05),而VEGF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高于HCC中的表达(P〈0.05)。结论经统计分析LAT、VEGF在HCC中的表达关系不密切;但LAT和VEGF各自的异常表达与HCC的发展密相关,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集素(CLU)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P-糖蛋白(P—g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LU在HCC(41例)、肝硬化(10例)和正常肝脏(10例)组织中的表达及P—gp在HCC中的表达。结果CLU在41例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2.93%(34/41),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表达阴性或弱阳性。在HCC组织中,CLU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合并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而与Edmondson分级明显相关(P〈0.05)。P—gP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73%(29/41)。在HCC组织中,CLU的表达与P—gP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LU在HCC中呈高表达,与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HCC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13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及36例妇科良性肿瘤(对照组)外周血液中CK19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38例宫颈癌组外周血CK19阳性率(69.6%)高于对照组(13.9%,X2=36.34,P=0.000)。宫颈癌组中早期宫颈癌(I-ⅡA期)外周血CK19mRNA阳性率(57.9%)低于中晚期宫颈癌(Ⅱb-Ⅳ期,80.6%,x。=8.14,P=0.004)。早期宫颈癌患者CK19mRNA的表达与年龄(〈40岁、≥40岁)、肿瘤大小(〈4cm、≥4cm)、病理类型(鳞癌、非鳞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均无关(P〉0.05);与肿瘤分期(IA、IB、ⅡA)、组织分化(G1-2、G3)、脉管瘤栓(+/-)有关(x。=9.59,7.27,9.94,P〈0.01)。早期宫颈癌患者Logistica多因素分析示CK19mRNA的表达与脉管瘤栓相关(x2=5.29,P=0.021)。结论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检测出各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检测宫颈癌微转移的生物学指标,对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肺癌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检测手术前后、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组织类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Foxp3基因在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t=5.978,P〈0.01),外周血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111,P〈0.05);临床Ⅲ期患者的表达量较Ⅰ、Ⅱ期显著升高(t=2.437,P〈0.05);手术后外周血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404,P〈0.05)。结论Foxp3基因表达上调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手术切除肿瘤有利于木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AFP,CA125、CA199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吡。年12月收治30例原发性肝癌,同期选择良性肝病患者30例,包括肝硬化7例、肝血管瘤3例、慢性肝炎20例,另选取3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AFP、CA125、CA199,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CA125、CA19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泸〈0.05或P〈0.01),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P〈0.05或P〈0.01)。结论血清AFP、CAl25、CAl99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c-jun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两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坐骨神经中c-jun mRNA的表达,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活力。结果治疗后4、8周模型组大鼠c-jun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加味补肝汤组c-jun mRNA表达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治疗后4、8周模型组大鼠SOD活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加味补肝汤组SOD活力明显高于同期模型组(P〈0.05)。结论加味补肝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是一种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研究证明,GPC3表达与肝细胞癌(HCC)关系密切,尤其是小肝癌、AFP(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早期肝癌新的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能大大提高诊断效能,为提高HCC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对血清GPC3与肝细胞癌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肿瘤源性IgG在人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和原位杂交检测6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肝组织中IgG蛋白和IgG mRNA的表达,分析IgG的表达水平与9项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IgG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周围正常肝组织,且两者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gG在肿瘤组织中的异常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pTNM分期呈负相关(r=-0.357,P=0.005;r=-0.296,P=0.021),与血浆AFP浓度呈正相关(r=0.336,P=0.009),与年龄、性别、肿瘤包膜的完整性、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和一年内是否复发或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癌细胞所产生的IgG与肿瘤的分化、pTMN分期相关,可能作为辅助肝细胞肝癌病理学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浓度,初步研究其在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9例HCC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GPC3的表达,其中30例HCC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对治疗前与治疗后1d、5d、30d血清中GPC3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GPC3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清GPC3含量升高有助于HCC的诊断,特异性较好,与甲胎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阶段GPC3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在疗效评估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甲胎蛋白变异体(AFP—L3)的新方法。方法用离心柱亲和吸附结合胶体金测试条检测1350例血清标本中AFP-L3(110例正常体检人员、550例慢性乙肝、350例肝硬化、320例肝细胞肝癌和20例脐带)。结果脐带血AFP—L3均为阴性。189例AFP升高的肝癌患者中AFP—L3有153例(81.0%)为阳性,其中AFP〈400ng/mll〉20ng/ml的患者中AFP—L3检出率为34.2%(13/38),〉400ng/ml患者中AFP—L3检出率为92.7%(140/151)。结论AFP-L3检测可预警肝癌的发生,主要特点为:不受AFP〉400ng/m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的限制;不受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束缚;有助于鉴别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肝占位性病变;从而可缩短肝癌的诊断时间。借助AFP—L3与AFP检测值的对比,判断患者手术治疗是否彻底,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90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取93例原发性肝癌和10例正常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CD133和CD90表达。结果93例肝癌组织中,71例(76.3%)CD133表达阳性,阳性细胞百分数为(6.4±3.3)%,64例(68.8%)CD90表达阳性,阳性细胞百分数为(4.3+3.9)%,10例正常肝组织中未见CD133和CD90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TNM分期Ⅲ~Ⅳ期患者CD133和CD90阳性细胞百分数[(8.1±3.7)%,(5.7±4.2)%]显著高于Ⅰ~Ⅱ期[(4.1±2.3)%,(2.3±1.9)%](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随病理组织学分级级别增高,CD133和CD90的表达增多(P〈0.05);CD133和CD9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存在CD133和CD90阳性肝癌干细胞,其表达量与肝癌TNM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总胆汁酸(TB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78例(肝硬化组),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检测GPC3、AFP—L3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AFP)水平,用循环酶法检测TB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组GPC3、AFP—L3、TBA水平分别为(10.70±3.10)μg/L、(338.60±379.20)μg/L、(79.91±70.64)μmol/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的(2.70±0.71)μg/L、(6.45±2.79)μg/L、(33.10±21.90)μmol/L和对照组的(1.28±0.60)μg/L、(0.684-0.56)斗g/L、(5.40±2.20)μmol/L,肝硬化组GPC3、AFP—L3、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2%(280/288),明显高于单项测定GPC3(72.1%,111/154)、AFP.L3(53.2%,82/154)、TBA(94.8%,146/154)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GPC3、AFP.L3和TBA联合检测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