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种异体骨复合氨基胍对兔桡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松质骨和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AG)复合物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并和氨基胍复合。制备兔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前肢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右侧前肢植入氨基胍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术后2、4、8、12周,行肉眼观察、X线片、骨密度检查和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12周,用材料性能试验机行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氨基胍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成骨量、成骨速度、时间均优于单纯同种异体松质骨。术后12周骨缺损基本得到修复。结论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二期重建修复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例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病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46岁.缺损最短8.0 cm,最长23 cm,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清创、伤肢股骨外固定、闭合创面.二期大段同种异体股骨段修复骨缺损并骨折内固定.[结果] 13例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无钢板离断,无异体骨骨折.按Kilmer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1],本组优4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69.2%.[结论]Ⅰ期清创,外固定;二期同种大段异体骨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段 (关节 )移植重建四肢恶性肿瘤所致的大段骨缺损的方法、观察和疗效。方法 :应用内锁髓内钉、髋动力加压钢板、髁支持钢板等内固定器材和同种异体骨半关节或骨段移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 18例 ,随访时间 13~ 2 4个月。结果 :15例植骨愈合 ,1例骨不连 ,1例肿瘤复发截肢 ,1例内固定松动而行更换固定 ,术后总优良率 83 3 3 %。感染、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加合适内固定器械是一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过程和减弱其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是骨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讨论了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冷冻和冻干骨的免疫性、组织配型技术和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免疫学变化。方法:将兔分成软骨细胞移植组及骨基质明胶移植组,用免疫学及组织学方法,研究其免疫反应。结果:软骨细胞移植组术后检到淋巴细胞增殖,植入物局部见到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存在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4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临床上探索的热点,冷冻异体骨移植被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在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中突显了其优势.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骨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同种异体骨移植作为将同种异体骨组织移植到体内骨骼缺损处的一种技术,在骨与关节损伤修复、人工关节置换后翻修、骨肿瘤病灶清除、脊柱融合术等许多骨科手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该文从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历史、植入材料的采集和处理、手术方式选择、愈合方式及机制、手术后免疫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加深对同种异体骨移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是骨科领域一个难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是修复全层软骨损伤的有效方法.文中综述了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该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中的3个热点话题,如疾病传播、免疫排斥和移植物的保存.这些文献综述显示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具有特定优势,但进一步推广该方法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冷冻保存带血管异体骨移植治疗儿童骨缺损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报道采用冷冻保存带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儿童骨缺损的治疗结果。方法:自1992~1995年对20例儿童大块骨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移植进行修复。年龄3~13岁,平均7.9岁,骨缺损长度6.0~12.0cm。供骨取自患儿父、母或同胞子女,术后4周应用免疫抑制剂。随访2~5年,平均3年7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异体骨与宿主骨全部骨性愈合,4~6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对治疗儿童大块骨缺损,应用吻合血管的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取得类似于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材料。方法按不同质量比(1∶5、1∶10、1∶25、1∶50、1∶100)制备壳聚糖/兔源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骨棒,对其物理性状进行初步检测,选择物理性状较好的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进行动物实验。5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 kg,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术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处死动物前行X线片检查,并行血清钙、ALP浓度检测;于术后12周每组取5根完整桡骨进行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两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组织学观察示A组成骨时间早于B组,成骨质量优于B组;术后4、8周A组成骨面积大于B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4、8周两组细胞质均可见VEGF和IGF受体Ⅱ阳性表达,且A组表达均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血清钙浓度变化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ALP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2周,A、B组桡骨的抗弯负荷分别为(299.75±27.69)N和(278.54±17.09)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5,P=0.002)。结论壳聚糖/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是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材料,质量比为1∶50的复合骨棒在成骨速度及质量上优于质量比为1∶25的复合骨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从放射学方面评价其修复自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术前1周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 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4、8、12周时摄前臂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A、B两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4、8、12周均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在放射影像学评分上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新生骨痂密度上,A>B>C(P<0.05)。空白组术后16周骨缺损无愈合。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材料与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与自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羊左跖骨中段形成21mm长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单纯植入β-TCP;空白组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1、3、6个月分批处死动物,缺损区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等检测。空白对照组6个月取材。结果 实验组,骨缺损部位新生类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都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能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缺损。放射学和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缺损几乎完全修复,对照组部分修复,而空白组未愈合。结论 组织工程骨能加速骨缺损愈合的速度,其修复过程可超越“爬行替代”阶段;组织工程骨是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从兔髂嵴捕骨髓培养制备兔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舣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 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未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符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Although bone defec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rthopaedic diseases, treatment remains a challenge and an issue of debate.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is primarily accompanied by barrier membranes; however, optional membranes show some inherent flaw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healing velocity and quality of repairing canine radius segmental defect using transferred autologous periosteum combined with fascia lata, which can provide better biological safety than other materials.ResultsBone union was seen in most individuals from the autologous periosteum combined with fascia lata group, within an average of 14.2 weeks. Histopathologic and SEM examinations both showed the different osteogenesis state between groups. Necropsy confirmed US findings with regard to distance of bone defects and location.Conclusion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utologous periosteum combined with fascia lata is as effective as a GBR membrane, even in long tubular bone defects. With reliable biological safety, the autologous periosteum combined with fascia lata is expected to achiev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in orthopaedic trauma patients.

Level of evidence

Not applicable, animal study.  相似文献   

16.
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纳米陶瓷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其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青紫兰兔45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然后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植入陶瓷人工骨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检查、扫描电镜(SEM)测试,比较三组间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纳米陶瓷人工骨成骨作用明显优于陶瓷人工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降解率,是一种替代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观察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G-RBX-C)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兔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缺损不愈合模型评价G-RBX-C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植入G-RBX-C术后4周,纤维组织长入,诱导形成多个新生软骨、骨岛;术后8周,新骨大量形成;术后16周,初步形成正常骨干结构,骨皮质连续,骨髓腔再通。结论G-RBX-C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临床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一期植骨治疗的较理想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聚磷酸钙纤维(CPPF)磷酸钙骨水泥(CPC)、微小颗粒骨复合物体外降解特性及体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将CPPF、CPC、微小颗粒骨按质量比1∶4∶4制成复合人工骨,通过PH值、重量、抗压强度的变化,观察人工骨在pH7.4的37℃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降解性能.通过大体、X光片、组织学观察及力学测试来检测复合人工骨的体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 体外实验证实: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孔隙率为72.1%,CPC/颗粒骨孔隙率为58.2%;扫描电镜显示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的孔径为100~400 μm,CPC/颗粒骨为50~300 μm;两组样品溶液pH值在12周内基本维持恒定;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0~4周重量变化较小,4~8周下降较快,12周为初始重量50%,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在0~6周变化较小,6周后重量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重量70%;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9.28 MPa,CPC/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6.21 Mp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CPPF/CPC/颗粒骨强度在0~4周下降较慢,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0.1,8 MPa,CPC/颗粒骨强度均匀下降,12周时为0.24 MPa.体内实验:CPPF/CPC/颗粒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生物学性能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