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对于慢性神经根损伤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影像学资料进行间接判断。目的:研究慢性嵌压性神经根损伤后,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的重复测量观察。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10/2003-05由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脊柱外科完成。健康家猫30只,体质量3~5kg,雌雄不限。干预:将右侧C7,C8和T1椎间孔内嵌压“V”形骨块行造模术。左侧做正常对照。术后2,4,8,12周CT显示神经根管均较对侧狭窄。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以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分类标准确定神经根损伤程度,并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改变相对应。主要观察指标:神经病理损伤程度分类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对应性。结果:30只家猫均进入结果分析。神经根Ⅰ度损伤时各点运动诱发电位指标均未表现出异常。Ⅱ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改变形式有:①潜伏期延长,达(3.9&;#177;0.21)ms。②F波可延长至1.3-1.9ms。③各点的波幅正常。Ⅲ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表现为:①潜伏期延长达4.3-5.1ms。②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清。Ⅳ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特征为:①Erb’s点延长范围:3.0~3.8ms;Cs,T1点延长达5.0-5.3ms。②Cs,T1刺激点的波幅下降到0.2-0.5mV。③F波的潜伏期延长达9.6~10.2ms。Ⅴ度损伤时各刺激点诱发电位引出十分困难。结论:当运动诱发电位表现正常时,若受损神经出现某种感觉障碍和异常,可提示Ⅰ度病理损伤的存在。单纯的潜伏期延长,包括F波的延长,表明神经的损伤程度为Ⅱ度。在此基础上出现波幅下降,尤其是出现波距加宽,波形分化不清时,神经损伤已达Ⅲ度。Ⅳ度损伤的突出特征是波幅低平。同时潜伏期进一步延长。Ⅴ度损伤时多有运动诱发电位消失或部分电位成分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神经根在慢性嵌压性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MEP)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建立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病理模型,用表面磁刺激MEP对损伤神经做动态观察,结合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有髓神经首先出现髓鞘的变性。此时的M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形离散。继而脱髓鞘的神经轴突发生变性、断裂及远侧的瓦勒氏变性。MEP则表现为在潜伏期延长的同时伴有波幅降低,且MEP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损伤中具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形式。结论 磁刺激MEP的检查指标与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的程度具有相关性,其表现形式可作为判断神经病理损伤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神经受压后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和神经行为的异常,不但与受压迫物的机械性损伤有关,而且与压迫造成的炎症反应有关.目的建立腰神经根压迫症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对模鼠受损腰神经根超微结构及炎性介质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材料实验于2001-01/2004-0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试验动物中心完成.将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45只和造模+电针组45只.方法腹腔注射氯胺酮麻醉,以L5-6棘突间隙为中心,咬除L5-6棘突、右侧椎板和关节突,将特制的硅胶片置于右侧L5神经根出硬膜囊处,局部固定,逐层缝合,无菌纱布覆盖.造模组造模后常规饲养,不作任何处理.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后第1天取28号3.33 cm(1.0寸)毫针,针刺右后肢环跳、阳陵泉与受压神经根相应节段右侧的夹脊穴.造模(电针)后15 d和30 d,取压迫区受损腰神经根组织经处理后于电镜、光镜下观察,同时测定其地诺前列酮及5-羟色胺等炎症递质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1]各组大鼠受损腰神经根组织于电镜、光镜下观察结果.[2]各组大鼠受压神经根组织内地诺前列酮及5-羟色胺含量.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造模+电针15 d组较造模15 d组神经纤维周围充血、水肿及神经根纤维脱髓鞘变较轻,许旺氏细胞结构基本正常,造模30 d组神经纤维周围大量炎细胞聚集,神经根纤维严重脱髓鞘变,神经纤维间隙明显增宽,并见红细胞渗出.造模+电针30 d组脱髓鞘变较轻,并缓解神经内水肿.[2]造模+电针15 d和30 d组大鼠受压神经根局部组织内地诺前列酮明显低于造模15 d和30 d组[(61.17±9.77),(76.65±7.39)ng/L;(56.05±7.98),(71.04±6.99)ng/L,P<0.01].造模+电针15 d和30 d组大鼠受压神经根局部组织内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造模15 d和30 d组[(1 413.4±194.5),(2 587.7±214.7)ng/L(780.4±133.0),(1 355.0±147.7)ng/L,P<0.01].结论电针可缓解受损腰神经根周围炎性反应,改善腰神经根超微结构,并且具有降低压迫腰神经根组织内地诺前列酮及5-羟色胺含量,部分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者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ms,带通范围选择20~2000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最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10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穴n=25雪,脊髓病变组穴n=60雪,脑梗死组穴n=30雪,其他疾病组穴n=30雪。另设正常组穴n=20雪,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穴P<0.01雪。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穴P<0.01雪。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穴P<0.01雪。  相似文献   

6.
运动神经元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我科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8例MND组及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上下肢MEP测定.结果 8例MND患者中MEP总异常率占75%,主要表现为皮层刺激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未引出、波形呈复合波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结论 MEP结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进一步确定MND的诊断,并在分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MEP是诊断MND的一种必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并证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CCS-1型直流斩波式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测定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21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取每位测试对象的T12棘突为刺激点,同时兴奋L5和S1根起始部,刺激S1棘突同时兴奋L5和S1根出(近)椎间孔处,在拇外展肌和伸趾短肌处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并测量其潜时、波幅值和两刺激点之间的MCV。结果糖尿病组的T12,S1和拇窝刺激点的潜时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40~4.63;P均<0.01以上)。在波幅值比较中,除S1刺激点中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各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96~3.36;P均<0.01以上)。除了SⅠ-SⅡ点外,糖尿病组的其余两项MCV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4.40~4.63;P均<0.001)。结论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对神经根部位病变的定位和评估预后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一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ms,带通范围选择20~2000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最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中lO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患,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l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铁成  蓝青 《中国康复》1997,12(3):111-113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研究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情况下中枢运动通路功能的评定中,然而有关其阈值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尚存在不同意见,对于分别刺激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时诱发出MEP的阈值有无差异,亦有相互矛盾的报道。本研究对该阈值的定义及测量进行了探索。对20名健康受试者的测试结果为:正常人两侧诱发拇短展肌松弛状态下MEP的刺激闭值分别为340.2%±5.6%和35.0%±5.5%,统计分析表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各受试者间两侧MEP阈值的差异范围(0~5%)远较其阈值的绝对值间的差异小(25%~50%)。经颅以刺激MEP阈值的测定是一项评定运动通路传导功能的有用方法,比较两侧阈值的差异要比比较单侧阈值的绝对值差异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 (diaphragmaticmotorevokedpotential,DMEP)在健康人群中的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分别经项部及经颅部磁刺激 3 1例 (共 61侧 )健康志愿者 ,并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各受检者的DMEP ,并分析其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所有受检者在深吸气易化时 ,均可引出DMEP ;右侧颈潜伏期大于左侧 ,皮层潜伏期、颈潜伏期与身高呈正相关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 ,CMCT)不受侧别、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影响 ;本组受检者左侧颈潜伏期为 ( 7.8± 0 .6)ms ,右侧颈潜伏期为 ( 8.3± 0 .6)ms ;合并不同侧别及性别后皮层潜伏期为 ( 12 .2± 1.0 )ms ,CMCT为 ( 4 .1± 0 .7)ms。结论 DMEP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的重要电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颈内动脉丙泊酚注射试验(丙泊酚Wada试验)为对照,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评估大脑半球运动支配情况的准确性,及其是否可取代丙泊酚Wada试验单独用于大脑半球运动支配情况的评估。方法选择因颅内病变拟行开颅手术可能累及运动皮层的患者全部进行TMS-MEP检查和丙泊酚Wada试验。记录两种检查方法得到的大脑半球的运动支配情况,以丙泊酚Wada试验作为评估大脑半球运动支配情况的标准技术,比较两种技术的吻合率,评价TMS-MEP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共入选10例患者,TMS-MEP与丙泊酚Wada试验的吻合率为90%,两者评价脑运动支配情况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其中1例TMS-MEP与丙泊酚Wada试验结果不同的患者,其运动代偿区可能位于健侧半球的辅助运动区。结论 TMS-MEP检查可用于术前运动支配情况的初步评价。对于脑运动功能区的准确定位,TMS-MEP检查需要与术前功能磁共振、脑磁图或丙泊酚Wada试验相结合,以利于制定安全的手术方案,减少手术造成神经功能永久缺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别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兔腰神经根经慢性压迫和炎症刺激后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又分为损伤后10d、30d和90d组。取兔尾部的自体髓核组织放入内径1.5mm、外径2.5mm、管壁带孔的硅胶管内,压迫左侧L,神经根,实验组各亚组分别于造模后10d、30d、90d取材,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10d组中,经压迫和炎症刺激后神经根与DRG胞膜水肿,内膜间隙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变性、坏死及小胶质细胞“嗜神经”现象;DRG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含量减少,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脱落,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常染色质淡染且分布不均匀,核膜皱褶。30d组DRG胞膜稍增厚,节细胞染色不均,部分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DRG溶酶体与滑面内质网含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嵴部分消失,核仁浓缩偏向一侧。90d组DRG胞膜明显增厚,节细胞内纤维样改变:溶酶体及滑面内质网含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核仁浓缩居中。结论 神经根慢性压迫和自体髓核刺激可导致神经组织出现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神经纤维增生等神经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对发现兔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的敏感性及TceMEP早期波形变化对急性坐骨神经根部损伤的评估价值。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条坐骨神经随机区组法分3组,实验组分为1个血管夹组(n=8),2个血管夹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分别应用1个或2个血管夹夹压坐骨神经根部建立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并记录2 h坐骨神经根部受夹压损伤急性期TceMEP的变化特点,并记录TceMEP波形稳定后的波幅与基线波幅比值和潜伏期;对照组仅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而不夹压坐骨神经,用于排除麻醉药和手术操作对TceMEP的影响;2 d后应用Tarlov评分对各组兔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Speraman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1个血管夹组经过[0.20(0.00,0.431)]min Tce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2.60(1.40,3.35)]min波形平稳;2个血管夹组经过[0.35(0.05,1.63)]min Tce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4.45(2.83,5.65)]min波形平稳。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49.84±15.27)%,(15.47±12.64)%]均低于手术前[(100.00±0.00)%,(100.00±0.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3,18.912;均P<0.01);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96,P<0.05)。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12.60±0.61)ms,(14.29±1.24)ms]高于手术前TceMEP潜伏期[(12.21±0.59)ms,(12.31±1.10)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9,5.721;均P<0.05);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2,P<0.05)。1个血管夹组和2个血管夹组夹压后2 d下肢运动功能评分[4.00(3.00,4.00), 2.50(2.00,3.00)],低于夹压前[5.00(5.00,5.00),5.00(5.00,5.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2.585;均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5.00(5.00,5.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4,-3.651;均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手术后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手术后2 d的运动功能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844,P<0.01)。 结论TceMEP监测对发现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非常敏感,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为采取保护性措施预防不可逆性神经根损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TceMEP波形变化可以预测下肢运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腰椎神经根压迫的特点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05/2004-05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连续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系统回顾,确定患者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形式及临床检查有症状的神经根的分布,同时进行X射线平片、MRI检查和椎管造影,进一步确定神经根受压位置。采用CHI-SQUAREtest统计检验对受压神经根的分布特点与受压迫的部位及侧凸形式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受压神经根与骶正中平分线的关系。结果:5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1%(16/51)的患者存在L3神经根性症状,57%(29/51)存在L4神经根性症状,61%(31/51)存在L5神经根性症状,24%(12/51)存在S1神经根性症状。②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L3或L4神经根症状多来自于椎间孔狭窄或椎间孔以外的狭窄;而L5或S1神经根症状多是由于侧隐窝狭窄造成的(P=0.0011)。③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神经根症状的L3或L4神经根多是在腰椎侧凸的凹侧受压迫,而L5或S1神经根则更多的在腰椎侧凸的凸侧受影响(P=0.0012)。④无论源于椎间孔狭窄,还是源于侧隐窝狭窄的症状神经根侧大多临近骶正中平分线。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神经根影像学受压位置不仅出现在侧凸的凹侧,而且还出现在侧凸的凸侧,出现的概率相近。其分布接近于骶正中平分线,可能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腰椎的非正常的应力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腰椎神经根压迫的特点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05/2004—05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连续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系统回顾,确定患者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形式及临床检查有症状的神经根的分布,同时进行X射线平片、MRI检查和椎管造影,进一步确定神经根受压位置。采用CHl-SQUARE test统计检验对受压神经根的分布特点与受压迫的部位及侧凸形式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受压神经根与骶正中平分线的关系。结果:5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1%(16/51)的患者存在L3神经根性症状,57%(29/51)存在L4神经根性症状,61%(31/51)存在L5神经根性症状,24%(12/51)存在S1神经根性症状。②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L3或L4神经根症状多来自于椎间孔狭窄或椎间孔以外的狭窄;而L5或S1神经根症状多是由于侧隐窝狭窄造成的(P=0.0011)。③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神经根症状的L3或L4神经根多是在腰椎侧凸的凹侧受压迫,而L5或S1神经根则更多的在腰椎侧凸的凸侧受影响(P=0.0012)。④无论源于椎间孔狭窄,还是源于侧隐窝狭窄的症状神经根侧大多临近骶正中平分线。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神经根影像学受压位置不仅出现在侧凸的凹侧,而且还出现在侧凸的凸侧,出现的概率相近。其分布接近于骶正中平分线,可能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腰椎的非正常的应力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BACKGROUN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 obtained from magnetic stimulation allow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xcitability of motor nerve cells. Although this technique is becoming widely used, its reliability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iability of MEPs and evaluate their stability. DESIGN: Subjects received magnetic stimulation at 3 different sites: cranial, cervical, and peripheral. Three stimulations were given at each site. Stimulations were given under 4 conditions: eyes open or closed and with or without controlled mental activity. SETTING: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 research laboratory setting. PARTICIPANTS: Nine healthy subjects (mean age = 21 years +/- 0.9), asymptomatic of any neural or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s. MAIN OUTCOME MEASURES: Normalized peak-to-peak amplitude of MEPs at the opponens pollicis muscle. RESULTS: Intraclass correlations were high for all conditions (R > 0.90). The amplitude of the MEPs elicited from the transcranial site during the controlled mental activity condition was increased by 26.6% (P =.017). No 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5) were obtained among the other conditions. CONCLUSION: Intraclass corre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MEP measurements are highly reliable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e increase of MEPs during the controlled mental activity condit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an elevation of neural activity of different nonmotor areas of the brain increasing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中枢性磁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层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在不同年龄期小儿的年龄特征与发育规律。方法:对197例1-14岁健康儿童和20例正常成人按年龄分8组进行非易化状态下的经颅磁刺激(TMS),分别在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肢展肌处记录MMEP。获取各项参数,分析观察MMEP的发育特征。结果:在以驰状态下,正常小和除在周岁半前上肢和3.5岁前下肢较难记录到皮层反应波外,皆能满意获得不同年龄期上、下肢皮层MMEP。代表脊髓段运动神经电传导速度的-腰中枢传导时间(CCT)和传导速度(CCV),以及代表颅内段运动传导的头-颈CCT和CCV分别于6岁和10岁前达成人值,上、下肢上皮层MMEP传导速度及校正CCT与年龄非常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79、0.75)。所有年龄组MMEP潜伏期左、右间差值较恒定、上、下肢分别不超过2.6ms和3.5ms。结论:皮层MMEP能很好反映小儿颅内和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生长发育和传导功能,鉴于CCT受身长影响及CCV与年龄高度相关性,应将CCV列入小儿MMEP常规测指标。该技术无痛无创伤,可安全地用于婴儿期后各年龄小儿中枢运动神经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