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营养支持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营养支持组,每组15例。对照组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在自由进食基础上,每日额外补充口服营养液750ml,时间为1周。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4、8天等时间点抽外周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及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T淋巴细胞功能受抑制、换双瓣者更明显,NK细胞活性变化不大;术后第4天,营养支持组换双瓣者CD4^ 和CD8^ 的反向变化得以纠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NK细胞活性换双瓣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8天,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基本恢复,NK细胞活性对照组换双瓣者仍未恢复术前水平(P<0.05)。结论 营养支持能改善体外循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EEN )支持对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老年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66例,其中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EEN)组33例,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PN 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10天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改善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P、ALB、PA、TRF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0天上述各项营养指标较术后第1天改善显著(P<0.05),但仍未达术前水平;EEN 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浆PA、TRF水平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CD^3+、CD^4+/CD^8+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 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D^4+较术前显著下降( P<0.05);EEN组患者术后10d CD4+较术前及术后1天显著升高( P<0.05);EEN组术后第10天CD^4+显著高于PN组( P<0.05)。结论: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采用EEN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向迅捷  梁元恒 《医学文选》2004,23(5):596-597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换辩病人的意义及有效方法。方法将32例重症换辩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16例除自由进食外,每日静脉营养液1000ml,时间为换辩术前、术后各1周,共14d。对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术后第8天进行营养指标监测(体重、TSF、MAC、AMC、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8d,虽然营养支持组各项指标仍偏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症换辩病人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但短期内的营养支持并不能促使脂肪及躯体蛋白的大量贮存,亦不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营养状况的全面改善需要术后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的胃肠营养)和实验组(4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血糖值及胃肠道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起到保护的作用,促时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的及早恢复,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传统肠外营养及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以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术后3d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浆TP和Alb均有下降(P<0.01),术后7d血浆T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Alb仍未达术前水平(P<0.01),但有升高趋势。术后3d两组患者TBI、DBI、ALT、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7d研究组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樊静  康俊凤  李莉 《农垦医学》2013,(5):445-448
目的:比较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胃癌术后早期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8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EN组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EN制剂,对照组病人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TPN液。所有病人均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和体重),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EN组病人术后第8天血浆总蛋白、血浆清蛋白和体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N组术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两种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PIN)组60例,术前5d 给予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EIN)组60例,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0 天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CD4+、CD4+/CD8+)的情况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N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在提高患者营养指标,纠正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较EIN 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N 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EIN 组(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较单纯术后早期应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期重症脑卒中患者行肠内能全力营养支持疗法对全身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组患者25例行鼻饲能全力,对照组15例由家属自制流质鼻饲。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d后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变化值,以及腹泻、便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1)两组不同时间段营养指标检测,治疗后14天总蛋白、白蛋白变化不著,前白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均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能全力组便秘、肺部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能全力组改善优于自制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营养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边胃镜引导下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ICU危重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留置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鼻肠管营养支持。比较2组病人干预第1、10天的营养指标;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反流误吸以及堵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第1天,2组病人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0天,鼻肠管组病人各项指标均高于鼻胃管组(P<0.05)。2组病人置管成功率均为100%;鼻肠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结论:床边胃镜引导下留置鼻肠管有助于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并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含谷氨酰胺(Gln)、精氨酸(Arg)和膳食纤维(Df)的“善养“全营养粉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124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善养“全营养粉组(实验组)和匀浆组(对照组),每组62例,分别于应用前和应用后2周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营养支持2周后,两组病人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淋巴细胞总数(TLC)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实验组病人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添加Gln,Arg和Df的“善养“全营养粉可缓解颅脑损伤病人高分解代谢状态和免疫功能抑制,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s,COPD)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心功能指标以及疗效转归等的影响。方法需无创机械通气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72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A组,n=38)和对照组(B组,n=34)。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鼻饲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营养指标、血淋巴细胞总数(TLC)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及脑钠肽前体(pro-BN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临床疗效(好转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和血气分析、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实际体质量占理想值的百分比IBW%等)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P<0.05);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中COPD相关炎症指标CPR、TNF-α较B组更早呈现下降趋势,pro-BNP、BNP也显著性低于B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免疫状况,有助于及早控制COPD炎症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肠内外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胰腺炎(ASP)的临床效果比较,了解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探讨重症胰腺炎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将65例ASP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EN组.分别观察营养支持后第1、7、14天的营养状况、免疫学的指标,同时比较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血糖、血淀粉酶也明显降低(P<0.05);PN组IgA较治疗初期有明显降低(P<0.05),而EN组略有升高;EN组的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及其住院天数和费用均低于PN组(P<0.05).结论:在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尽早给予EN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明显改善ASP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营养支持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合理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6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非营养支持组 (各32例 ) ,营养支持组术前7d予肠外营养及术后早期予肠外 +肠内营养 ,非营养支持组仅予输注葡萄糖等。手术前后检查血常规、血特种蛋白、淋巴细胞 ,测24h尿氮含量。另选择常规体检正常者30名作正常对照组。结果 胃癌患者入院时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术前1d营养支持组经术前营养支持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 (P<0.05或0.01) ,与非营养支持组比较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术后第1、3天血浆蛋白虽有下降 ,但下降幅度平缓 (P>0.05) ;而非营养支持组与术前相比 ,上述指标明显下降 (P<0.05)。术后7d时 ,营养支持组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营养支持组 (15.62% )高于营养支持组 (6.25% )。结论 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合理营养支持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 ,减少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制剂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6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经鼻饲管于术后1d开始EN,PN组使用传统方法,观察患者继发感染情况以及术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变化情况.结果 EN组手术7d后LY、ALB及PA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EN组均早于PN组,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患者经鼻肠管早期EN,无创、安全、简便、有效,有助于肠道排气、排便功能恢复,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治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加味通腑汤联合肠内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早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在术后常规处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肠内外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加味通腑汤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7 d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total serum protein,TP)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前1 d显著降低(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后3 d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PA、Alb、TP、H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加味通腑汤小肠内滴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行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2、7天,观察组CD4/CD8及免疫球蛋白A(Ig 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降低及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性反应,纠正肿瘤组织细胞异常代谢,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院后第8天治疗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对重症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9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营养组(n=24)和常规营养组(n=25)。序贯营养组先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常规营养组直接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但与常规营养组相比,序贯营养组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及上臂肌围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序贯营养组较常规营养组的感染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出血率亦有下降趋势。 结论:与常规营养支持相比,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可减轻重症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是重症卒中患者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