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胃肠道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 3型 :便秘型、腹泻型和混合型。IBS症状产生的机制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动力异常是IBS症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胃肠激素可能与IBS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测定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胆囊收缩素 (CCK)含量 ,其目的在于探讨CCK在IBS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依据成都会议 1986年制定的科研病例选择标准[1] 。选择IBS患者 36例 ,男性 17…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肠激素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对照组(13例)及IBS惠者(便秘型、腹泻型各13倒)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 结果 腹泻型IBS乙状结肠黏膜中MTL含量显著高于便秘型IBS及正常组(P<0.01);便秘型IBS乙状结肠黏膜VIP与SS的含量高于腹泻型IBS及正常组(P<0.05);CCK在各组中无明显不同(P>0.05). 结论 胃肠激素可能在IBS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否存在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方法:实时超声图像检测空腹和餐后不同时间胆囊容积.结果:IBS组空腹胆囊容积、餐后不同时间胆囊残余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餐后不同时间的胆囊排空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女性IBS患者存在明显的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酪神经肽(NPY)和胃动素(MOT)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浆NPY和MOT含量。结果 IBS患者血浆中NPY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O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NPY和MOT的变化可能是引起IBS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肠易激综合征者浆胃动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免法测定35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分腹泻与便秘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以腹泻为主者其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便秘者,表明IBS患者胃肠动力异常与其胃动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排空及胆囊收缩功能的超声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排空及胆囊收缩功能的超声测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徐斐燕,丁文煦,宗春华,李定国肠易激综合征(IBS)具有很多的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已有迹象表明IBS除累及结肠外,还可能影响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及膀胱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免法测定35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分腹泻与便秘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以腹泻为主者其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便秘者(P<0.05),表明IBS患者胃肠动力异常与其胃动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CCK,SS的含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4例正常人及26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的含量,探讨此两种激素在IBS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结果:IBS组血浆中CCK、SS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乙状结肠粘膜中CCK的含量两组无明显差别(P>0.2);SS的含量痛秘型IBS(腹痛便秘为主)显著高于痛泻型IBS(腹痛腹泻为主)(P<0.05),痛泻型IBS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果提示CCK和SS在IBS的疾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作用,建议在临床实验诊断中验证它们作为IBS诊断标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11.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469-470
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对照组用得舒特治疗,同时口服培菲康调节肠道茵群。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0%,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泄泻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味痛泻要方治疗IBS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再普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壁亮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20(2):107-108
目的:观察再普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IBS 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口服谷维素10mg,tid]和治疗组[32例。口服再普乐1.25 mg,qn],每组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嗳气、纳差、腹胀、腹痛、腹泻、失眠等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53.2%)(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再普乐可迅速控制抑郁、焦虑和躯体性消化道症状,是治疗IB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艾灸和西药洛哌丁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前后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腹痛、腹胀或不适的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洛哌丁胺。 相似文献
14.
江岩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8):132-135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5-HT及其受体5-HT3R、5-HT4R,中枢及肠道神经系统电生理。5-HT及其受体5-HT3R、5-HT4R在中枢及肠道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动力和内分泌功能,导致中枢诱发电位及肠道电活动异常,这些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敏感性及动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1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34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中共获取43种证候类型,经证候规范后为24个证候类型,主要以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表现居多。其病理因素以气滞及气虚为主,病位在肠,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最易涉及到肝、脾两脏。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该疾病常见证候的分析研究,可为进一步确定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近十年来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的文献,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灌肠、针灸、按摩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进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49 例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和10 例对照者进行乳果糖呼氢试验(LHBT) ,测定口 回盲瓣通过时间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阳性率,对LHBT 阳性者用西沙必利治疗7 d 并进行比较。结果:IBS腹泻型及便秘型患者的口 回盲瓣通过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5) ,2 型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阳性率无差别( P> 0 .05) ,2 型治疗后口 回盲瓣通过时间明显改善( P< 0 .05) ,临床症状好转。提示:小肠动力紊乱可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LHBT 可为IBS的病因探索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IB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5HT、游离色氨酸(TP)和总TP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乙状结肠粘膜中2-H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泻型血清5-HT浓度(496.27±128.22ng/ml)显著升高(P<0.05)。两种类型乙状结肠粘膜5-HT含量(187767±655.00ng/g,1899.55±817.89ng/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69±512.69ng/g)(P<0.05)。结论5-HT浓度升高可能与IBS发病有关;IBS患者5-HT含量升高与血清中总TP或游离TP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几种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总结,包括止泻药与解痉剂联用、止泻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止泻药与离子通道调节剂联用、离子通道调节剂与微生态制剂联用、离子通道调节剂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用、离子通道调节剂与抗焦虑抑郁药联用、离子通道调节剂与抗过敏药联用、微生态制剂与抗抑郁药联用、微生态制剂与黄连素联用这九种临床常用的药物联用方式,从新的视角阐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