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遗产之一。它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人民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活血化瘀治则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探讨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重新复习了祖国医学有关文献的记载,整理成本文,以供参考。一、瘀血学说发展的历史概况在祖国医学中,瘀血的含义比较广泛,它  相似文献   

2.
浅谈瘀血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其他疾病的主要病因。由瘀血引起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根据中医学“辨证求因”之观点,许多疑难杂症从瘀血论治多收效甚捷,因此人们对瘀血的临床症状和治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认识日趋完善成熟,愚略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瘀血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它是病理的产物,亦是致病因素.瘀血学说始于《内经》,该书虽无瘀血一词,但有和瘀血含义一致的恶血、留血等名称。《素问·调经篇》谓:“五脏之血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谓:“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首先提出瘀血可致百病和活血化瘀治则的意义。之后,张仲景发展了瘀血学说,在《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及《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中,明确提出了瘀血和蓄血的含义;并制订了下瘀血汤、鳖甲煎丸等多种著名的活血化瘀方  相似文献   

4.
浅析“湿郁血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中医瘀血学说中“湿郁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分析了“湿郁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并介绍了治疗方药。建议理论及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湿郁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试用的扶正活血祛湿法,应成为其证的有效治则。  相似文献   

5.
瘀血学说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遗产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活血化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为了更深入探讨瘀血学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笔者收集了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瘀血学说的记载,以说明瘀血学说的形成及发展概况。仅供同道参阅。一、中医关于“淤血”的涵义“瘀”,《说文》:“积血也”,《急救篇》颜注“瘀,积血之病也”,《段氏说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正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病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 ,人们对“老年多瘀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并运用活血化瘀法防治老年病 ,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就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法防治老年病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如下。1 理论研究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是传统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中医对老年血瘀证的认识也较早 ,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已有“血凝泣”和“留血”之说 ,《金匮要略》、《医林改错》、《血证论》等亦均有关于瘀血特征及三焦瘀血证治…  相似文献   

7.
曾令川 《四川中医》1993,11(4):11-12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玉田县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对我国解剖学和临床医学有重大贡献,其中关于气血的理论,发挥了“瘀血”和“气虚”学说,确立了“瘀血”学说在中医病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治疗疾病的立法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大治疗原则。现笔者就其活血化瘀思想略陈管见。一、王清任瘀血思想1.重视气血,创立了瘀血学说。王氏在临床实践中对气血尤为重视,认为“元气即火,火即元  相似文献   

8.
从活血化瘀到活血利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今,活血化瘀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从而进一步地丰富了“瘀血学说”,近两年,国内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对活血利水法的应用,为了更深入研究“瘀血学说”的理论,探讨中医治疗学的内容和规律,笔者想从治则治法角度谈点由活血化瘀到活血利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系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使肝脏功能受损所致疾病 ,肝内贮脂量占有肝重 3%~ 5 %以上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脂肪肝有迅速增加趋势 ,且已成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重要的前期病变之一 ,所以脂肪肝的治疗 ,已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展示了良好应用前景 ,笔者就脂肪肝之中医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1 病因病机和治则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属中医“胁痛”、“肝着”、“肝雍”、“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治则为 :从整体出发寻找病因 ,分清主次 ,因…  相似文献   

10.
瘀血,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的疗法。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涩阻滞於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疒征)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等,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相似文献   

11.
瘀血导致的精神神志病症.《伤寒论》称之为“如狂”、“发狂”,并从病因、病机、病证、治则、方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后世医家对此代有描述,验案不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认为 ,“灵机记性不在心 ,而在脑” ,而“瘀血内阻”是脑病之病因 ,这是他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颜德馨教授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在现代中医临床中 ,继承和发扬了王清任脑病学说 ,对老年期痴呆和小儿弱智的认识和治疗突破了传统和常规 ,认为瘀血是主要病因 ,从瘀论治疗效较好 ;对中风的防治 ,宗王清任学说而有所发展 ,益气化瘀佐以逐痰 ,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14.
浅议瘀血与慢性肾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 ,奠基于仲景 ,经历代演进至清代 ,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种独立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的组成部分。随着对瘀血认识的不断深化 ,有关活血化瘀治则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创立我国新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就瘀血与慢性肾炎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1 慢性肾炎的病机特点慢性肾炎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 ,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 ,本虚是肺、脾、肾三脏亏虚 ,标实是水湿、瘀血、外感等。本虚证尤以脾肾亏虚居多 ,标实证则以水湿、瘀血见广。水湿、瘀血是正虚的产物 ,又是加重正虚的病因。脾虚运化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发病因素。方法: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结果: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即瘀血症),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成之后,往往能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耳鼻咽喉许多疾病。结论:耳鼻咽喉疾病擅用活血化瘀,或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治则多能收效。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改变,不外“阴”“阳”及“内因”“外因”等学说,但二者不可能严格的分开来,因为内外因学说,也贯徹在阴阳学说之内,即其他致病学说,也莫不包括在阴阳五行学说之内;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机转,只有“阴阳失调”一个原因。因为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有二种:一种是由于内在的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即所谓“内因病”,另一种则是  相似文献   

17.
王永钦教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王永钦教授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经验。王教授认为,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即瘀血症),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成之后,往往能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耳鼻咽喉许多疾病。因此。对久治不愈之耳鼻咽喉疾病擅用活血化瘀,或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治则多能收效。  相似文献   

18.
胎毒学说是中医儿科病因学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理论。说它重要,是因为儿科中的多种疾病都将胎毒作为病因;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小方脉”病因中所独具的。而且由胎毒学说引申出的一系列病证、概念、治法、方剂与药物更成为中医儿科的一大特色,一直有效地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行,即运也,动也”。它不是研究精神和物质关系的,而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阐述事物及事物不同方面动态关系的学说。王强同志认为五行学说“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中医学及东方文化应是开放体系,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是由于替换了哲学概念,混淆了哲学范畴。在我国历史上,对于“五行”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学中的“五行”却具有特定的科学含义,并且已经与中医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理论融为一体,成为研究生命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藏象辨证论治”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辨证论治方法,以“藏象学说”为理论指导,涵盖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藏之“象”为其辨证核心。通过脏腑、经络为疾病定位,结合病因特性和症状属性定性,完成中医疾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根据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人体划分为五大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