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脊髓的血供及目前的用于监测脊髓血供的方法和未来可能应用的新技术做一个综述,旨在协助临床脊柱外科医生能更好地对脊髓血供进行监测,预防脊髓缺血的发生,减少脊髓缺血所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在大量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发现脊髓血管构筑出现左右对称。  相似文献   

3.
4.
脊髓动脉构筑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动脉最早的描述来自于Adamkiencz(1882)和Kadyi(1889)等,即脊髓的动脉是由多来源的节段动脉吻合成的动脉链[1]。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脊髓动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Corbin和Turnbal等应用灌注和微血管造影术对脊髓...  相似文献   

5.
脊髓供血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脊髓各个节段供血量不等。T_4L_1位于两处不同来源的血流交界区,形成了脊髓供血薄弱区,亦是脊髓梗塞易发区,但临床实践证明脊髓梗塞易发区位于腰颈膨大区,与传统理论出现了不一致性。本文在大量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应用生物力学原理论证了脊髓任一平面内单位面积血流量相等,否定了脊髓供血薄弱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4例新鲜足月胎儿尸体脊髓,经墨汁灌注,厚片透明后,选择Y型的动脉分支314个,同不测量动脉分支管和夹角,对其进行了优化分析。从实测值和理论值的定性比较图中可以看出,动脉分支的管径和夹角的实测值和理论值是近乎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合理的生物学离散特点。  相似文献   

7.
结扎数支肋间后动脉对胸腰段脊髓血供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前人路手术中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对脊髓血供的影响。方法:将11例14~50岁、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损伤的新鲜尸体随机分在A组(不手术)、B组和C组(分别结扎左侧和双侧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部),全身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取T5~L1段脊髓作250μm连续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和拍照,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C组标本的节段间血管数及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某些节段的血管数或/和血管密度存在差异。结论: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不存在节段间差异,双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脊髓血供影响较大,单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胸腰段脊髓血供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分析及其对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SAVM)的血管构筑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治疗的120例SAVM病人的临床资料、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根据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团的形状,将AVM分成两种类型:团块型和幼稚型。血管构筑学分析包括供血动脉、供血方式、伴随病变。其供血动脉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或软膜动脉。经超选择脊髓血管造影可见畸型团有5种构筑方式:(1)终末供血形式,本组104例行栓塞治疗,其中85例单纯栓塞,70例神经功能恢复与改善;19例行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2)穿支供血形式本组16例,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栓塞后症状均改善;(3)动静脉直接交通1例;(4)AVM伴有动脉瘤13例,首先行动脉瘤栓塞;(5)AVM含有静脉动脉瘤样扩张2例。结论 脊髓髓内AVM的血管构筑学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终末型供血可行胶栓塞。穿支供血只能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AVM内的动脉瘤应首先栓塞,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危险。团块型AVM术前栓塞有利于手术切除。幼稚型AVM只能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上颌骨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上颌骨血供来源、主要血管走行与分布及各相关血管吻合情况,为上颌骨各型截骨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6例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例为新鲜头部标本,经两侧颈总动脉注入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部血管铸型标本;4例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常规局部解剖,详细观察上颌骨内、外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吻合情况。结果:上颌骨主要由上牙槽动脉供血,上颌骨粘骨膜主要由上牙槽后动脉颊支、眶下动脉分支、腭降动脉分支供血;上颌骨内供血动脉与上颌骨粘骨膜存在广泛交通支,使上颌骨形成内外供血动脉相交通的立体血管网。结论:上颌骨血供的多源性,为截骨段成活、截骨段移动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其各型截骨术的设计、临床操作提供了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0.
脊髓截面血管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脊髓供血薄弱区位于胸4,腰1国内外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脊髓梗塞易发区位于腰,颈膨大,基于大量形态学研究,证明脊髓任一截面单位面积内血管密度相等。  相似文献   

11.
4例新鲜足月胎儿尸体脊髓,经墨汁灌注,厚片透明后,选择Y型的动脉分支314个(颈段91个,胸段125个,腰段98个),同步测量动脉分支管径和夹角,对其进行了优化分析。从实测值和理论值的定性比较图中可以看出,动脉分支的管径和夹角的实测值和理论值是近乎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合理的生物学离散特点,从定量角度出发,如果规定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低于10%时为优化状态,据此标准较大分支的管径处于优化状态的动脉分支有51%,较小分支的管径处于优化状态的动脉分支有50%,较大分支与母管夹角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7%,较小分支与母管夹角处于优化状态的有28%,分支总角度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9%,面积比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9%。以上结果显示人脊髓内部动脉分支的几何形态也支持有关动脉分支的理论假设,即心血管系统动脉分支的管径和夹角被某些与心血管系统生理机能有关的优化原则所制约。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手术与脊髓血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减少手术中对脊髓血供损伤和设计合理脊柱手术入路提供基础。方法:20俱尸体运用解剖、血管铸型及9例成年人常规进行超选择性脊柱脊髓血管造影等方法,对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结果:①节段动脉在肋横突关节内侧椎间孔部发出根髓动脉。②胸段毗邻的肋间动脉吻合主要是椎间孔周围和骶棘肌内两处;而腰段还有椎体侧面的髂腰肌和腰大肌中的吻合。③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胸、腰段,毗邻的节段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胸段动脉多见以横向连接吻合,而腰段除此之外还可见明显的动脉上下2~3节段侧支吻合。结论:①脊柱前路矫形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前,结扎多个节段血管,脊髓血供可以通过后方代偿,能避免累及脊髓根髓动脉产生脊髓损伤;②侧前入路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后,经胸、腰段毗邻的动脉之间,椎间盘切除或椎间隙减压伤及根髓动脉出现脊髓损伤机率最小。③后入路截骨选择经过椎弓、椎体中部截骨损伤血管最少。  相似文献   

13.
虞琴  徐娟 《解剖学研究》2008,30(1):8-10,14
目的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神经节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为4组,正常对照组为1组。实验组:脊髓右侧行半横断损伤,术后3、7、14和28d于各时间点分别取出损伤区手术侧脊神经节,石蜡切片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SP在脊神经节内含量的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7d后检测同上。结果术后3d脊神经节内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d组较3d组呈下降趋势,14d进一步下降,28d组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逐渐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可导致脊神经节SP表达改变,提示SP作为一种感觉神经的传导物质,可能在脊髓半横断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内径为2.3mm。结论: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69例存在颈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1例患者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血管狭窄。单纯前循环病变分布中颈内动脉狭窄共7例,狭窄病变有11处。后循环病变分布中左侧椎动脉狭窄3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26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受累19例。结论脑血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VBI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例1:女,65岁,双下肢无力1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无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继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1周前双下肢完全瘫痪,小便失禁;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D级,双下肢肌张力高,肌力O级,巴氏征阳性,胸口以下痛觉障碍,无深感觉障碍:腰穿脑脊液正常,考虑脊髓血管闭塞予以脱水、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无效,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7.
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的X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肺癌组织内肿瘤微血管密度。方法:对100例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肿瘤组织内支气管动脉的分支血管密度相对分布面积和相对平均灰度进行研究。结果:肺癌表现为血管结构异常和肿瘤血管染色;本组测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中位值为60,MVD≥60%为多血供(N=19)、MVD为30%-60%为中血供(N=63)、MVD≤30%,为少血供(N=18)。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的X线解剖学资料有10种征像。结论: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值代表肺癌组织的供血范围局限,应考虑其它动脉参与肿瘤供血和介人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逐渐演化过来的  相似文献   

19.
颈总动脉血管粥样斑块与颅内血流速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颈总动脉血管粥样斑块与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颈部超声观察有粥样斑块,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该血管颅内供血区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血管有粥样斑声,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出现异常的机率增加,且两有70%显示为高度相关。同时表明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与血流速度异常相关明显;结论: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可明显影响该血管颅内供血区动脉血管的血液供应,并显示出动脉内膜厚度改变较粥样斑块大小变化对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影响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例成人前列腺血管铸型标本进行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测。动脉为多源性,除有膀胱上、下动脉分支供应外,还有精囊腺输精管动脉的前列腺支4~6条,沿射精管周围入前列腺实质;膀胱颈粘膜下的动脉支6~7条,围绕尿道入实质;阴部内动脉的穿盆膈支以及阴茎背动脉返支等。在腺的间质内动脉与静脉缠绕行进,反复分支,呈水稻根须样分布于腺泡周围;然而,静脉则呈吊床样包绕腺泡的基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