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绵窦眶尖肿瘤显微手术及脑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眶尖肿瘤临床资料,均采用额颞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及神经电生理检测保护脑神经,术后定期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1例,活检1例。脑神经继发损伤症状出现率22%,脑脊液漏1例,无脑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掌握海绵窦眶尖区解剖及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再加上神经电生理检测保护脑神经,可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脑神经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2.
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人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依据患者术后24h内是否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分为观察组(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和对照组(未并发血肿),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Babinski征阳性、合并脑挫伤、合并颅骨骨折、合并脑疝、术前中线偏移≥1cm、基底池受压、手术去除骨瓣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颅骨骨折、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去除骨瓣、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高低是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手术去除骨瓣、手术时机短、GCS评分低、TT时间延长是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当更加注意预测发生对侧硬膜外血肿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指证、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开眶治疗的眶尖区肿瘤55例,采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入路,其中以眶-翼点为主39例,联合眶-额、眶-颧、颧-翼点入路16例.术后常规复查增强MRI,并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38例(69.1%),次全切除7例(12.7%),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12.7%),活检3例(5.5%).术后视功能良好45例(81.8%),存在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者9例(16.4%),偏瘫l例(1.8%).结论 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结合显微技巧可较好治疗眶尖区肿瘤;合适的角度开眶可最大限度切除眶尖区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术后远隔部位迟发性颅内血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或漏诊,引起的后果多较严重。我科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此类病人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26岁,从5米高处坠落,浅昏迷,GCS8分,左侧瞳孔4mm,右侧瞳孔2.5mm。CT示左额部硬膜外、下血肿,中线结构明显右移,右侧颞顶部线型骨折。急行左侧额部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神志一度好转,双瞳孔2.5mm,有呼唤睁眼,GCS12分。但术后5h神志转为昏迷,急查CT提示手术区未见明显血肿,而右侧颞顶部巨大硬膜外血肿约40ml,中线结构向左移位。再次在全麻下行右侧颞顶部血肿清除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期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9例(5. 29%),植物生存10例(5. 88%),重度残疾19例(11. 18%),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22. 35%(38/170)。单因素分析得出不良预后发生率在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12 h、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 05),术前GCS评分≥9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1. 507,P 0. 05)。结论高龄、瞳孔发生变化、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超过12 h、术前GCS评分偏低、合并有其它颅内损伤均会增加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8例蝶眶脑膜瘤患者选用额颞入路、眶颧入路或眶颧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硬膜外结合硬膜内切除肿瘤,在硬膜外磨除增生的蝶骨大翼骨质、眶上裂、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其中经额颞入路15例,眶颧入路2例,眶额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1例,术前、术后均有视觉功能评价、手术录像及术后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6例,SimpsonⅢ级8例,SimpsonⅣ级2例.18例患者术后突眼情况均有好转,视觉功能改善13例.随访6 -56个月(平均25.3个月),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可获得充分显露和眶尖、球后减压,可有效缓解突眼、视觉障碍及眼肌麻痹.因肿瘤多累及眶尖、眶上裂、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肿瘤难以全切,术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01—2013-07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64例行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轻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率与病死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耐受麻醉,提倡尽早、积极手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GC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重残率与病死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救治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救治经验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GCS评分与病情分别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GCS评分3~5分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GCS评分6~8分患者(P<0.05),幕上去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清除 小脑幕切开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单侧幕上去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与GCS评分和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2013-09在我院诊治的90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各30例,分别给予额颞部单侧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额颞部双侧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和先行受伤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组即可或稍后行对侧硬膜外清除术,比较3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结果治疗后3组的GSC评分、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Ⅰ、Ⅲ组GSC评分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Ⅰ、Ⅱ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位移程度与Ⅲ组相比改善程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临床应用不同术式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血肿厚度和中线位移,对受伤部位硬膜外血肿先行清除可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粉碎性眶顶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5例眶顶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眶顶缺损面积约为240 ~ 320 mm2.合并额骨骨折15例,脑挫裂伤14例,颅内积气9例,硬膜外血肿8例,额颧缝骨折5例,筛骨骨折4例,鼻骨骨折3例,眶下壁骨折1例,眶内侧壁骨折1例.眶周瘀血肿胀15例,突眼2例,脑组织眼漏2例,脑脊液鼻漏2例,眼球破裂2例.采用冠状切口处理额眶区病变,对眶顶缺损应用钛网一期修补.术后复视1例,经眼肌功能训练后好转;脑脊液眼漏、鼻漏各1例,经腰大池外引流后停止.结论 一期修补眶顶,可减少眼科和神经外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许多作者对其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讨。其主要入路有额颞-眶-颧弓联合入路、改良颞下入路、颞下经”锁孔”入路、颞下经颧弓入路、前颞下经岩骨内侧入路、迷路后入路、扩大的迷路后入路、经半规管脚入路、经耳蜗入路、迷路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获得岩斜区部位肿瘤的最佳显露,并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牵拉和损伤。  相似文献   

13.
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开展视神经管骨折导致的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在实践中发现部分病例没有视神经管骨折,但是存在眼眶眶尖区,蝶骨平台骨折,伴蝶窦外侧壁,蝶骨小翼的骨折,通过治疗,视力恢复较视神经管骨折导致的视神经损伤的患者好,将此类病例称为视神经管相关区骨折所致视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称为经颅视神经松解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颧下眶下连线在圆孔前入路穿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前于面部标记颧下眶下连线,按照标记的参考线穿刺,先进入翼腭窝靠近圆孔,再调整方向进入圆孔。B组:面部没有参考线,穿刺沿着上颌骨后外侧壁滑入翼腭窝,X线下逐步调整方向,进入圆孔。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穿刺次数、首次准确率、术中穿刺并发症和术后有效率,以及术后上唇、腭部麻木率。评价A组患者颧下眶下连线作为参考线与穿刺针方向是否一致。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完成前入路圆孔穿刺,无重大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术后有效率、上唇、腭部麻木率均达到了100%。B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面部血肿,A组无面部血肿者。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首次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A组患者的颧下眶下连线与穿刺针方向基本一致,平均角度为(0. 63±2. 82)°。结论 经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有效、可行的。圆孔前入路穿刺中颧下眶下连线给术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及穿刺次数,提高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以颅脑外伤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共80例,分为嗅觉损伤组和嗅觉正常组。通过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受伤原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力部位,是否存在脑挫裂伤、血肿、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是否存在颅底骨折、鼻骨等面颅骨折,评估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颅脑外伤后嗅觉障碍共17例,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2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嗅觉障碍与颅底骨折,额叶的挫伤、血肿或水肿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与手术、受力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颞枕顶部脑挫裂伤、血肿或水肿无相关性。结论额叶的挫裂伤、血肿和水肿以及颅底骨折是外伤后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入院GCS评分等因素与嗅觉障碍的发生未显示出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血肿手术后脑水肿临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将1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水肿组和无水肿组两组,根据患者GCS评分,瞳孔大小,血肿量,CT或MR检查脑中线移位程度,结合手术时间、中线及周围池改变、血肿部位、年龄及是否有原发昏迷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前GCS评分,瞳孔进行性散大,血肿量增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加重,手术拖延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血肿部位、年龄、是否有原发昏迷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脑水肿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早期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较大范围的脑水肿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14年12月份至2017年3月份60例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的术前相关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成两组:预后良好组(ADL评分I-III级)和预后不良组(ADL评分IV、V级以及死亡病人),对于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术前收缩压、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出血部位、术前血肿量以及血肿破入脑室这些术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出血部位这些因素和预后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以及术前血肿量、术前收缩压这些因素和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进入回归方程,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因素达到了边缘显著意义(P=0.069)。结论脑疝、破入脑室、术前GCS评分低这些术前因素提示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病人手术结果与术前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输入EXCEL表格。将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是否急诊气管切开、血肿量及类型、中线移位程度等分析指标以及手术结果(以GOS表示)赋值量化后用SPSS11.0统计包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处理,得出有意义指标及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预后与血肿量大小、中线移位程度、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硬膜外血肿存在与否、是否存在脑肿胀有关。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预后仅与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显著相关。结论临床颅脑损伤手术结果与多因素有关,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的。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这4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病人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 手术切口起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1.5cm,沿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乳突部,与上项线相连接后继而呈弧形向前上方移行至顶结节处,然后旁开中线3.5cm向前至前额部发迹下;去除骨瓣咬除额颧突和蝶骨脊外1/3达颧弓上缘水平,广泛咬除颞骨鳞部至乳突部,向后靠近横窦.结果 本组脑疝病人82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47例,其中伴有脑肿胀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广泛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5例,其中伴脑内血肿16例,对侧额叶脑挫裂伤15例.中线结构移位6~20mm.GCS评分8~6分69例,5~3分13例.瞳孔变化:单侧瞳孔散大53例,双侧散大29例,其中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或停止6例.按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OS)评定:良好/中残:单瞳散大组53例,双瞳散大组29例;重残:单、双瞳散大组各2例;植物生存:单瞳散大组0例,双瞳散大组2例;死亡:单瞳散大组1例,双瞳散大组8例.结论 本组病死率约为28%,明显低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脑创伤后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8例头部硬膜外血肿患者,对比前期组与后期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早期组头部硬膜外血肿62例,通过手术血肿清除后,前期组重新手术7例,重新手术率11.29%;患者最终死亡12例,死亡率率为19.35%,其中恢复良好37例,占59.68%。后期组头部硬膜外血肿76例,患者临床表现有双侧瞳孔不等大、颅内压增高致临床症状较重、中线移位大于0.5cm、血肿量大于50ml和脑组织博动差者将去除骨瓣,后期组再次手术2例,再次手术率2.63%;患者最终死亡4例,死亡率为5.26%,其中恢复良好59例,占77.63%。两组再次手术率、死亡率、恢复良好率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原地区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通过临床症状判断去骨瓣可以降低致死率、再次手术率和提高功能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