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综述了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效果.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实行膀胱充盈训练、间歇性导尿、中医穴位按压诱导、手法挤压等刺激患者的排尿反射的方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认为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丁萍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54-756
报告了对11例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训练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2~3周)进行代膀胱贮尿功能训练,使重建膀胱做循序渐进的充盈和排空;第2阶段(3周后)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包括尿意习惯训练、腹压排尿和盆底肌训练.3~6个月后,本组重建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达到接近生理状态.认为排尿功能的训练可提高肠道代膀胱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生物反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比较,χ2=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对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排尿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截瘫病人由于脊髓损伤,排尿功能常发生障碍而需长期留置导尿.我院近几年来对21例截瘫病人进行排尿功能训练,促进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取得良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39岁,平均29.5岁.均为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最短20天,最长76天,平均48天,有3例未恢复,无1例并发尿路感染. 排尿功能训练 1 心理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为意外事故所致,伤后患者的心理变化复杂.主要表现有怨恨、焦虑、灰心丧气、忧郁等.针对不同的心理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劝慰、引导、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脊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炙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分别于两个疗程后评价患者排尿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灸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截瘫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行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27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进行1~4 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其中24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发生尿路感染8例.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总结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排尿训练的护理。术后2周开始通过夹闭尿管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训练,拔出尿管后在护士的指导下通过腹肌和提肛肌训练进行排尿功能训练1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控尿指标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回肠代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能否正常排尿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我们对11例术后患者进行系统排尿功能训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排尿功能训练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患者膀胱充盈感和自主排尿及排尿完全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3)。结论:系统排尿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进行排尿功能训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病人术后定时进行排尿训练、提肛肌训练、耻骨尾骨肌训练、腹肌锻炼,以及夜间遗尿的预防.结果 本组均随访6个月到3年,8例术后3个月恢复日间可控功能,夜间可控率达22.3%,1例因尿漏未能坚持训练,于恢复训练后5个月恢复日间可控功能,随访3年,除1例由于癌细胞转移死亡外,日间可控率达100%.结论 新膀胱排尿功能系统训练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的膀胱功能训练策略对于患者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术后接受不同的功能训练计划,我们将35例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给予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术后6个月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多,日间控尿率较高,尿动力学参数也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优化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可以显著增强患者术后的尿控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3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尿道口护理,皮肤护理,特别是加强排尿功能的训练等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患者尿失禁症状逐步减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张雪莹  卢静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114-2114
脊髓损伤患排尿功能失去大感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加之长期卧床,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因此,早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对脊往颈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伴截瘫患进行自主排尿功能训练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的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隔导尿时间。导尿前指导患者作盆底肌肉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20-30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ml停止导尿。80%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制简易视觉生物反馈装置,对3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排尿功能训练。通过采取有效沟通、标注训练目标、预防泌尿系感染、记录排尿日志的方法,提高了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33例经过4周训练,29例有自主排尿,残余尿量≤100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夹管训练对促进术后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Web of Science及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纳入比较夹管训练和其他尿管护理方式对术后留置尿管的患者拔管后排尿功能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夹管训练膀胱功能在缩短首次排尿时间[WMD=0.01,95%CI(-0.77,0.79),P=0.97]和减轻排尿不适症状[RR=0.48,95%CI(0.21,1.08),P=0.0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降低尿管重置率[RR:0.63,95%CI(0.42,0,95),P=0.03]上有优势。结论夹管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拔管后尿管重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和晚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126例脑卒中并发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和晚期康复组各63例,早期康复组在神经病学体征稳定后1~4 d开始介入,晚期康复组在5~10 d介入.两组采用相同的康复方法,包括水出入量控制训练,尿道括约肌控制力训练,排尿反射训练,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留置尿管期的膀胱充盈训练和心理康复.排尿功能的评估:记录每天排尿的尿量和次数;每次排尿的尿量与时间;是否有尿意;压迫腹部刺激会阴是否能引起排尿;排尿有关的末梢神经功能是否正常.结果:经3~15d治疗,两组排尿功能均显著改善,排尿功能康复,但早期康复组改善时间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P<0.05).结论:早晚期康复训练均能显著改善排尿功能,但早期康复训练使恢复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9.
电兴奋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俊香  盛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57-1259
目的观察电兴奋疗法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DN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电兴奋疗法,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疗程为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Bladder residue urine,BRU)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4,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DNB患者采用电兴奋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护理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3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间歇导尿后建立反射性排尿使患者排尿功能接近正常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对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的测定,调整间歇导尿的次数,严格执行饮水计划等措施,认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