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身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加喉罩通气全麻在小儿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小儿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麻,观察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胺、七氟烷)行喉罩通气。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范围,体动反应等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长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上肢骨科麻醉手术。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苏醒时间短,麻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儿开腹手术时小剂量瑞芬太尼合用咪达唑仑对术后拔管的影响。方法小儿开腹手术40例,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异丙酚、维库溴胺、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Ⅱ组:咪达唑仑、异丙酚、维库溴胺、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后行人工控制呼吸。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毕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拔管后5min不吸氧时的SpO2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毕至导管拔除时间:Ⅱ组明显短于Ⅰ组(P<0.01)。气管导管拔除后5min不给面罩吸氧时的SpO2: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降低(P<0.05),Ⅱ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高于Ⅰ组(P<0.01)。术后恶心呕吐:Ⅰ组3例,Ⅱ组无1例发生,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快,易于早期拔管,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适用于小儿开腹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术前应用氯胺酮的最佳剂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患儿30例,体重7~10kg,随机分3组:A组(氯胺酮8mg/kg、咪达唑仑0.5mg/kg,),B组(氯胺酮9 mg/kg,咪达唑仑0.5mg/kg,),C组(氯胺酮10mg/kg,咪达唑仑0.5mg/kg,)术前30 mi n,口服。结果:3组在苏醒时间、镇静、镇痛及术后睡眠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组用药方法和剂量是较理想的小儿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单纯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可控性。方法选择眼部手术患儿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6个月~12岁,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异丙酚组(P组)和单纯氯胺酮组(K组),每组23例。监测MAP、HR、SPO2、RR、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PO2均在98%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后苏醒时间平均(16.0±3.6)min,P组术后苏醒时间平均(19.0±4.3)min;K组术后苏醒时间平均(27.0±3.9)min,P组长于E组(0.01P0.05)。结论与单纯氯胺酮相比,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或异丙酚后,患儿苏醒快,麻醉过程中生命征平稳,麻醉深度、麻醉可控性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儿童短小手术中应用氯胺酮联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93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3组,A组予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进行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C组给予氯胺酮单纯麻醉,比较3组用药后的麻醉效果.结果 在麻醉给药前、手术开始10分钟、手术结束时分别比较各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平均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和B组较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氯胺酮复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用于儿童短小手术时血压和心率更加平稳,术后副反应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较氯胺酮单纯麻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拟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5):咪达唑仑组(Ⅰ组)和右美托咪啶组(Ⅱ组)。Ⅰ组咪达唑仑组负荷量0.03m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0.04mg/kg.h;Ⅱ组右美托咪啶组负荷量1μ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h。负荷量注射完毕后5分钟时,静脉注射芬太尼负荷量0.5μg/kg。病人行为疼痛评分>2分或者Ramsay镇静评分<2分,追加芬太尼0.25μg/kg,注射时间为5分钟。手术开始前,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0.5罗哌卡因3~5ml。记录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追加芬太尼量。结果 两组在血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芬太尼用量,Ⅱ组在总量和追加量均低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  相似文献   

7.
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眼科短小手术患儿48例,年龄4~12岁,按年龄和麻醉药物分为4组(n=12):ⅠPK组4~7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R组4~7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K组8~12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R组8~12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K组和ⅡP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及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维持麻醉.ⅠPR组和ⅡP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瑞芬太尼每2分钟增加0.025 μg·kg-1·min-1,直至0.2 μg·kg-1·min-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冲洗眼球时、手术开始后即刻、手术开始后15 min和出手术室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深度指数(CSI).记录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总镇静时间.计算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4组SP、DP、HR、RR和CSI均降低(P<0.05);与ⅠPK组和ⅡPK组比较,ⅠPR组和ⅡPR组RR和CSI降低,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麻醉诱导时间延长,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与ⅠPR组比较,ⅡPR组麻醉诱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ⅡPR组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小于ⅠPR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眼科短小手术患儿麻醉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而不同年龄患儿瑞芬太尼用量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前30min分别给予M1组和M2组患儿分别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和0.75 mg/kg,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ml。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及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儿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麻醉苏醒谵妄量表(PAED)评分和FLACC疼痛评分,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滞留PACU时间。结果 C组患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最高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2组滞留PACU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0.5mg/kg或0.75mg/kg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分离焦虑,但不能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咪达唑仑0.75mg/kg会延长PA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9.
胃镜检查术患者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胃镜检查术患者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麻醉的效果.方法 拟行胃镜检查术患者400例,年龄18~60岁,体重40~80 ks,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乳化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组(EF组)、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PFM组)及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组(EFM组),每组100例.采用双盲法给药.静脉注射芬太尼或芬太尼-咪达唑仑0.1 ml/kg,随后静脉注射异丙酚或乳化依托咪酯1 ml/6 s,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停止注射,行胃镜检查术,术中根据患者情况追加少量乳化依托咪酯或异丙酚,保留自主呼吸,面罩吸氧.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胃镜检查时间、乳化依托咪酯用量、异丙酚用量、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情况、内镜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及术后苏醒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肌阵挛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F组和PFM组比较,EF组和EFM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低血压及注射痛的发生率降低,术中最低血压值升高,麻黄碱使用率降低,术中肌阵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的发生率及麻醉科医师满意程度升高(P<0.05);与EF组比较,EFM组术中肌阵挛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对胃镜检查术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抑制程度较轻,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异丙酚、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对患者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 拟在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45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5):异丙酚组(P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麻醉诱导:P组、M组和E组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咪达唑仑0.2 mg/kg及依托咪酯0.3 mg/kg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 μg/kg与顺阿曲库铵0.2 mg/kg,行气管插管术.于麻醉诱导前l min(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和2 min(T4)时测定IOP和MAP.结果 与P组比较,M组和E组低眼压发生率降低(P<0.01);与E组比较,P组和M组高眼压发生率降低(P<0.05).P组、M组和E组MAP与IO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889和0.806(p<0.05),相关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对IOP影响较小,MAP的波动程度是麻醉诱导引起IOP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咪达唑仑的消除半衰期为1.2h,适合短小手术的麻醉,但可能延迟苏醒,所以是否选作术前用药还是有争论的。1~ 3岁的患儿静注异丙酚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经验证明异丙酚能延迟早期苏醒,如果术前给予咪达唑仑是否更能增加术后镇静并延迟苏醒,为此,作者选择60例1~3岁的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口服咪达唑仑联合经鼻艾司氯胺酮行小儿术前镇静时所需咪达唑仑的90%有效剂量(90% effective dose, ED90), 并观察其可行性。方法根据偏倚钱币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手术患儿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复合经鼻小剂量艾司氯胺酮30 min后使患儿达到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ore, PSAS)=1分的口服咪达唑仑剂量。次要观察指标为麻醉诱导前后的SBP和心率、镇静水平、起效时间、术前用药副作用、用药30 min时PSAS评分、面罩接受量表(Mask Acceptance Scale, MAS)评分、静脉穿刺反应(reaction to intravenous cannulation scale, ICS)评分、术后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以及低氧血症、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用Isotonic回归分析法计算咪达唑仑ED90及其95%CI。结果咪达唑仑口服复合0.25 mg/kg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ED90为0.253 (95%CI 0.24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的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各24例。Ⅰ组静脉注射地佐辛负荷量0.8 mg/kg,Ⅱ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负荷量0.05~0.1 mg/kg。负荷量注射完毕后5 min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负荷量0.2μg/kg,然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并开始手术,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瑞芬太尼给药速度。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热疗中、退针、苏醒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和围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诱导前、诱导后、热疗中、退针、苏醒5个时间点MAP(t=-1.929、0.315、1.380、1.604、0.463,P=0.061、0.754、0.176、0.117、0.063)和HR(t=-0.287、-0.280、-1.442、-0.766、0.683,P=0.775、0.781、0.158、0.448、0.48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Ⅱ组比较,Ⅰ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χ~2=6.857,P=0.022),苏醒即刻疼痛程度评分、术后1 h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4.376,P=0.020、0.000)。结论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14.
两种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效应。方法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氯胺酮组(K组)。S组面罩吸入6%七氟醚及吸氧6L/min行快速诱导,患儿入睡后调整吸入七氟醚的浓度和氧流量,使MAC维持在2.0~2.5,置镜前开始泵注瑞芬太尼0.05~0.1μg·kg-1·min-1,置镜后吸入2%~3%七氟醚维持麻醉,支气管镜侧孔接高频呼吸机,必要时行辅助呼吸。K组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4~6mg/kg,入室后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咪达唑仑0.05~0.1mg/kg、芬太尼2~3μg/kg,置镜后视情况追加氯胺酮1~2mg/kg或咪达唑仑0.05~0.1mg/kg维持麻醉。记录置镜前后SpO2和RR,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置镜即刻、置镜后和退镜时S组SpO2明显升高,置镜后和退镜时K组SpO2明显降低(P<0.05);置镜即刻、置镜后和退镜时K组RR明显减慢(P<0.05)。与K组比较,S组一次置镜成功率明显升高,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喉水肿、舌后坠、哭闹躁动、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S组苏醒时间为(20±7)min,明显短于K组的(50±18)min(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比较,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更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100例择期行唇腭裂整复手术的小儿,在同样条件下诱导、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35例),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K+P组35例),异丙酚组(P组30例)。观察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结束时和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时的心率、呼吸、呼气末CO2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和记录术中和苏醒期的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结果:K+P组在麻醉后各时段的心率明显慢于K组的值(P<0.01)。K+P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P<0.01)。K+P组的苏醒期精神方面的并发症低于K组。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气管内全麻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的麻醉效果好,心血管的功能稳定,苏醒快,苏醒期精神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新型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是一种与异丙酚作用相似的静脉麻醉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加异丙酚复合应用于两组心脏电复律病人结果,为两者复合用于临床心脏电复律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房扑房颤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AS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异丙酚组,(Ⅱ组)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组。患者情况见表1。2.实验方法:心脏电复律均在急诊室及心内科病房进行,患者无表1患者资料(n=20,x±s)组别人数(n)年龄(y)性别(男/女)体重(kg)房颤/房扑I组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婴幼儿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和氯胺酮复合安(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优缺点。方法:将78例病人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硬膜外组、氯胺酮复合安(异)氟醚组,分别在围麻醉期对其生命体征、麻醉诱导时间及清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等方面观察。结果:氯胺酮复合硬膜外组麻醉诱导时间20±3min、氯胺酮平均用量16mg/kg、术中比术前血压下降10±5mmHg、术后清醒时间5±3/min、术中复用安定4例;氯胺酮复合安(异)氟醚吸入组麻醉诱导时间7±2min、氯胺酮平均用量13.6mmHg、术中比术前血压下降3±1mmHg、术后清醒时间1±1min、术中复用安定0例。结论:氯胺酮复合安(异)氯醚吸入组在麻醉诱导时间、氯胺酮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对循环系的干扰方面明显优于氯胺酮复合硬膜外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复合咪达唑仑-吗啡时TCI不同浓度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P1组和P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和吗啡0.05 mg/kg,于咽喉部行表面麻醉,TCI异丙酚,P1组和P2组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4 μg/ml.输注异丙酚5 min时开始手术.手术开始后30 min采集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手术结束时记录PETCO2.记录连续呛咳次数、体动、利多卡因用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对麻醉满意度、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1组比较,P2组pH值和PaO2降低,PaCO2和PETCO2升高(P<0.05),连续呛咳次数、体动、利多卡因用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对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咪达唑仑0.03 mg/kg和吗啡0.05 mg/kg时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的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口服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用于缓解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焦虑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20例,男93例,女27例,年龄2~6岁,身高78~120 cm,体重11~25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5 mg/kg组(M1组)、0.5 mg/kg(M2组)和0.75 mg/kg(M3组),每组40例。记录服药前、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SF)评分和麻醉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30 min 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和改良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LACC)评分。
结果: 与服药前比较,M2组和M3组在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mYPAS-SF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M1组比较,M2组和M3组与父母分离时、麻醉诱导即刻mYPAS-SF明显降低(P<0.05),麻醉诱导即刻ICC评分明显降低(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30 min PAED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M2组比较,M3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
结论: 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或0.75 mg/kg均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提高麻醉诱导合作度,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口服咪达唑仑0.75 mg/kg的患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因此,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为患儿术前抗焦虑方案比较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20.
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或包茎的基本手术,常在氯胺酮全麻下进行。包皮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反应敏感,患儿术后疼痛和躁动的发生率高[1]。本研究观察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行包皮环切术患儿46例,ASAⅠ级,年龄5~10岁,体重16~40kg。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组(L组)。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8h,禁饮4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及苯巴比妥钠2mg/kg。入室后监测BP、HR、SpO2,建立静脉通路后缓慢推注咪达唑仑0.06mg/kg。K组于切皮前3min静注氯胺酮2.0mg/kg,L组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