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阐明神经营养因子-3(NT-3)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并分析Wnt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正常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NT-3刺激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NT-3组;加入ICG-001作用30 min后,用NT-3刺激者为Wnt抑制剂组,每组进行成骨诱导实验。利用噻唑蓝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茜素红染色等实验分别检测各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等蛋白表达及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T-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吸光度值增高(P <0.01);NT-3组碱性磷酸酶活性、BMP-1等蛋白表达或茜素红染色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 <0.01);与NT-3组比较,Wnt抑制剂组MSC增殖吸光度值降低(P <0.01);而Wnt抑制剂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BMP-1等蛋白表达均低于NT-3组(P <0.01)。结论  NT-3通过Wnt通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对于体外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体外分离与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剂量的阿仑膦酸钠处理72h后,MTY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反映成骨分化能力,RT—PCR检测各种重要成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10^-7M,10^-8M与10^-9M阿仑膦酸钠组的增殖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的表达量也明显增高(P〈0.05),转录因子Runx2,Dlx5,Osx表达有所增高。结论 阿仑膦酸钠能够同时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作用可能与成骨转录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支架作为人工骨替代材料的异位成骨效果。方法:将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HA支架混合培养7 d,取出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入比格犬背肌内为实验组,同时植入未与细胞共培养的多孔HA支架于比格犬背肌内为对照组,在植入第12周时取出体内异位成骨组织进行成骨效果检测。结果:植入第12周时的异位成骨组织内均有新生血管形成,新生骨组织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多孔HA支架在体内有很好的异位成骨能力,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β 磷酸三钙 (β tricalciumphosphate ,β TCP)多孔陶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marrowmes enchymalstemcells ,BMSCs)的生物相容性 ,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和软骨缺损提供依据。 方法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 磷酸三钙多孔陶瓷复合并体外培养 ,然后进行形态学、细胞增殖、DNA含量、蛋白质含量测定。 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贴附在 β 磷酸三钙多孔陶瓷孔隙内生长 ,其DNA复制和蛋白合成功能不受 β 磷酸三钙的影响。 结论 β 磷酸三钙多孔陶瓷生物相容性良好 ,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应用于骨和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TGF-β2和geneX对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并鉴定,设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4组:A组:BrdU标记后的BMSCs组;B组:BrdU标记后的BMSCs+TGF-β2组;C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组;D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TGF-β2组.空白对照组为BrdU标记后的单纯BMSCs加入基础培养基避光培养.诱导培养后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生长动力学(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观察成骨分化作用.结果 (1)4组BMSCs吸光度值(OD)分析比较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BMSCs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D组可见大量钙结节;C组可见较多钙结节;B组可见部分钙结节;A组可见少量钙结节;空白对照组未见钙结节.结论 (1)TGF-β2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2)geneX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且在细胞因子TGF-β2联合作用下成骨分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经氯磷酸二钠表面改性后对骨髓间充质下细胞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块状羟基磷灰石与氯磷酸二钠复合制成氯磷酸二钠-羟基磷灰石,作为实验组;未复合氯磷酸二钠的羟基磷灰石作为对照组.分离,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将两组标本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利用MTT法对比骨髓间允质干细胞在两组材料表面生长有无差异,并且分别进行骨向、肌向、脂向诱导,观察氯磷酸二钠-羟基磷灰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有无影响.结果 表面标志物SH3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明本实验获得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原始干细胞的特性.利用MTT法吸光度分析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两组标本的生长曲线,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骨向、肌向、脂向诱导后,仍保持成骨、成肌、成脂能力.结论 氯磷酸二钠复合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S06)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及对MSCs结合多孔β三磷酸钙(β—TCP)的体内成骨作用。方法原代MSCs按实验目的随机分组。对照组生长培养液中加入L-抗坏血酸-2-磷酸(AsAp)和β-甘油磷酸(β—GP);FKS06处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50nmol/LFK506。实验分成体外体内两部分相继进行。体外实验细胞分别于培养第4、8、12、16天时行碱性磷酸酶(APase)活性,钙含量,扫描电镜和骨钙素mRNA Northern印迹分析;体内实验将细胞载人多孔β—TCP立方块形成MSCs/β-TCP复合物,继续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植入大鼠背部皮下,4周和8周后取出复合物作组织学检查。结果FKS06处理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含量、骨钙素mRN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体内成骨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抑制剂FKS06能显著促进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成骨细胞分化和动物体内继续成骨的作用,并提示FKS06可作为一种新型成骨生长因子,在临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潜能的影响,探讨骨髓瘤细胞在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生物学特性。采用midiMACs阳性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Transwell成骨共培养,两周后进行定时定量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和Cbfa1的mRNA表达量,Von Kossa染色鉴定其钙质沉积程度改变。结果骨髓CD138+细胞可以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和Cbfa1的mRNA表达量,间充质干细胞钙质沉积也相应减少。结论骨髓瘤细胞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参与了骨髓瘤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CGR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性重组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hCGRP)对人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的增殖的影响,进而探索CGRP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CGRP。于传代第三代进行细胞鉴定,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观察CGRP对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CGRP对MSCs增殖形态无明显影响,MTT示CGRP组细胞增殖速率快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示CGRP组的MSCs的G2/G1期比例明显升高。结论CGRP对MSCs的增殖有直接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骨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面修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SD大鼠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并参考Atthoff的方法进行PET材料表面修饰;表面修饰的PET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为观察组,常规PET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为对照组,通过MTT的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细胞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的MMP-2、MMP-9含量高于对照组,Caspase-3、caspase-9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修饰的PET人工韧带体与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有助于增强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MMP-2、MMP-9、Caspase-3、Caspase-9是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一种可长时间缓释骨形态发生蛋2(BMP-2)的聚己内酯(PCL)复合支架,并通过检测其对人源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将磷脂(PL)和BMP-2混合形成的BMP-2/PL混合物(B/P)分散在二氯甲烷中,与PCL混合后,采用相分离法制备负载BMP-2的三维PCL-B/P复合支架和PCL-B传统支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种支架的BMP-2缓释效果.将BMSC种植在PCL-B传统支架和PCL-B/P复合支架中,分别采用CCK-8法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种支架上BM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与PCL-B传统支架对比,PCL-B/P复合支架对BMP-2缓释效果更佳,缓释时间更长,可达22 d.在BMSC培养的第7、14和21天,PCL-B/P复合支架上BMSC的增殖能力均优于PCL-B传统支架(P<0.05),且PCL-B/P复合支架上BMSC中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骨钙、骨桥蛋白3种成骨基因mRNA的表达均高于PCL-B传统支架(P<0.05,P<0.01).结论 成功地制备出一种可长时间缓释BMP-2的高分子三维PCL-B/P复合支架,其较PCL-B传统支架能更好地诱导BM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抽取兔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8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Pan HT  Zheng QX  Guo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9):2766-2770
目的 探讨新型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K16RGDSPC修饰聚丙交酯-CO-乙交酯(PLGA)-[ASP-PEG]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其表面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固相合成法合成K16GRGDSPC并通过质谱仪和高压液相色谱进行鉴定。用交联剂Sulfo-LC-SPDP将K16GRGDSPC接枝到PLGA-[ASP-PEG]支架材料上,通过XPS图谱检测接枝反应的发生。将改性后的PLGA-[ASP-PEG]支架材料与兔BMSCs在成骨诱导培养基中复合培养,以未改性的支架材料作对照。通过沉淀法、微管吮吸法、MTT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检测BMSCs的黏附和增殖性能的变化;应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BMSCs的ALP表达水平并通过RT-PCR检测细胞ALP、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心结合因子a1(Cbfal)表达,观察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情况。结果 XPS图谱证实含RGD肽K16GRGDSPC被成功地接枝到PLGA-[ASP-PEG]表面。复合BMSCs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LGA-[ASP-PEG]表面BMSCs的黏附性能和增殖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其成骨标志物(ALP、OCN、OPN、Ⅰ型胶原和Cfba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含RGD肽K16GRGDSPC能促进BMSCs在骨基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并诱导其向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and osteogenic revulsant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nd in different dosages on proliferation and osteogenesi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in SD rats were investigated. Rat BMSC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induced by rhBMP-2 in different dosages (10, 50, 100 and 200μg/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steogenic revulsants. MTT colorimetric assa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oric (ALP) and osteocalcin were measured at 3rd, 6th, 9th, 12th da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BMP-2 and osteogenic revulsants could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MSCs towards osteoblast phenotype. The proliferation of BMSCs could be enhanced by rhBMP-2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expression of osteoblast pheno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using both of them than by using them alone, which was verified by the activity of ALP and osteocalci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combined use of rhBMP-2 and osteogenic revulsants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induce and maintain the expression of osteoblast phenotype of BMSCs in rats.  相似文献   

15.
Xie YZ  Zhu ZA  Tang TT  Dai KR  Lu JX  Pierre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633-1637
目的探讨灌注培养法体外构建大段细胞-载体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对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大段磷酸三钙柱状载体进行动态灌注培养(动态培养组)1、2、4周或传统静态培养(静态培养组)2、4周,通过葡萄糖日耗量、细胞活力(MTT比色法)检测以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检测干细胞在载体内的扩增情况。结果葡萄糖的日消耗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前2周较后2周增加更迅速,动态培养组的葡萄糖日耗量明显大于静态培养组。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动态培养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动态培养4周时细胞活力高于2周(9·04±0·79vs7·98±0·67,P<0·05),而静态培养2周和4周时细胞活力未发生显著变化(2·55±0·23vs2·65±0·31,P>0·05)。在动态灌注培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大段载体中心及周缘存活并增殖,而在静态培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仅能在载体周缘存活增殖,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动态培养组。动态培养4周组织占孔率明显大于2周(67·92%±12·28%vs50·04%±8·44%,P<0·05)。静态培养4周和2周时的组织占孔率无显著性变化(6·78%±1·85%vs6·63%±2·73%,P>0·05)。结论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使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三维载体内存活并增殖,提高细胞在载体内的复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制一种可同时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生物活性复合支架,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和相分离法制备负载BMP-2和BMP-7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PGLA-PEG)微球和三维多孔的聚己内酯(PCL)支架.然后采用改良的二氯甲烷熏蒸法将PGLA-PEG微球黏附在PCL支架上,形成同时负载BMP-2和BMP-7的复合支架,并检测BMP-2和BMP-7的缓释效果.将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分别种植在复合支架和传统支架中,研究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制备的复合支架能同时缓慢地释放BMP-2和BMP-7.细胞培养第10天,复合支架上的细胞活性优于传统支架(P<0.01),细胞形态正常.复合支架上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骨钙素、骨桥蛋白3种成骨基因的mRNA水平均高于传统支架(P<0.05,P<0.01).结论 成功研制出一种可同时释放BMP-2和BMP-7的生物活性复合支架,并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 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 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兔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BMSCs)在带有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 embedded in fibrin gel,Vanco-AB-FG)中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rBMSC)与新型可吸收羟基磷灰石(HA)及AO人工骨茁-磷酸三钙(茁-TCP)的体外相容性。为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作材料方面的准备。方法 取第三代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实验分3组:A组将rBMSC与HA复合培养;B组rBMSC与茁-TCP复合培养;C组为对照,只有细胞不加材料。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MTT法半定量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见HA组细胞生长良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茁-TCP组有一些细小颗粒脱落散在分布于板底或细胞表面,有少量细胞脱落死亡。扫描电镜见HA组细胞贴附、增殖良好,茁-TCP组细胞贴附率不高。MTT法显示HA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接近,而茁-TCP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新型HA与恒河猴BMSc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作恒河猴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AO人工骨需要作性能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成骨诱导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7异二聚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7 heterodimer,BMP-2/7)在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ASCs,以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中添加150 μg/L BMP-2/7为实验组,以单纯OM为阳性对照组(OM组), 以常规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on medium,PM)为阴性对照组(PM组)。体外诱导的第1、4和7天检测细胞DNA含量,第7和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定量检测,第21和28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第1、4、7和14天分别进行成骨相关基因的检测。体内实验使用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单纯β 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支架对照组);(2)β-TCP支架+hASCs(体外PM培养1周)(增殖细胞对照组);(3)β-TCP支架+hASCs(体外OM培养1周)(诱导细胞对照组);(4)β-TCP支架+hASCs(体外OM+150 μg/L BMP-2/7培养1周)(实验组)。植入后4周进行取材,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分析。结果:体外诱导后第1天,实验组细胞DNA含量与PM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时实验组细胞DNA含量较PM组升高(P<0.05),第7天时组间DNA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诱导7天和14天后,实验组的ALP染色及定量检测均高于OM组和PM组(P<0.05);第21和28天矿化结节染色及钙沉积定量检测均高于OM和PM组(P<0.05)。诱导第1天时实验组的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1A1)的表达量即高于PM组 (P<0.05),诱导第4天时骨钙素(osteocalcin,OC)基因表达量即开始升高,第4、7和14天的基因表达量较OM和PM组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和诱导细胞对照组的hASCs能分泌出嗜酸性较强的均质细胞外基质,出现了强嗜酸性的类骨组织;与诱导细胞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外基质嗜酸性更强,类骨组织的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典型;其他两对照组均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生成。Masson三色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呈强阳性表现,细胞基质中充满绿染的胶原;诱导细胞对照组和增殖细胞对照组的细胞基质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现,但较之实验组,胶原的数量明显减少;单纯支架组未见胶原的表达。结论:BMP-2/7在hA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hASCs的体外和体内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