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病房2000年1月—2003年2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3—5月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小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49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6.75±2.7)ml和(12.33±2.6) ml,死亡患者起病后昏迷、收缩压>180mmHg、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水肿、合并应激性溃疡分别占死亡病例的41.67%、66.66%、75%、58.33%、66.66%,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小脑出血患者的死亡与其起病后意识障碍较重、血压升高明显、出血量相对较大、合并应激性溃疡、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积水密切相关,根据病情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70例(进展组)和稳定脑梗死82例(非进展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白细胞升高、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狭窄均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壮年人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预防青壮年脑出血的发生,提高青壮年脑出血的治愈率,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院CT检查的113例青壮年脑出血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壮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其职业、体重、高胆固醇和不良嗜好有关(如吸烟和饮酒)。结论青壮年人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除与老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其共同点外,还与其吸烟、饮酒、家族史、感染、职业、社会环境、体重和不良嗜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脑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有无脑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13例,无出血组67例。出血组糖尿病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溶栓24 h后舒张压、血钠、血糖、CT低密度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2.258)、溶栓前NIHSS评分(OR=2.671)、溶栓24 h后收缩压(OR=2.426)为发生脑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1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早期活动性出血与否分组,继出血组80例,稳定组17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血液学指标,分析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烦躁、首测BP、首测BG、GCS评分、饮酒史、服用阿司匹林、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脑出血量(>30 mL)、Plt、FIB为影响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指标,其中高血压病程、首测BP、GCS评分、饮酒史、服用阿司匹林、超早期应用甘露醇、血肿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是HIC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HICH患者,若存在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早期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712例,以合并脑梗死者106例作为病例组,无合并脑梗死者6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暴饮暴食、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用药不规则、血糖控制欠佳、TG≥2.6 mmol/L、LDL-C≥3.36 mmol/L、HDL-C≤0.91 mmol/L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为了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应该提倡戒烟、控制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调控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庆阳市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及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66病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在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脑血管病史和神经科症状的人群1215人为对照组,从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庆阳市最常见的3个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和吸烟;中医痰湿体质型易患脑梗死,其次为气虚、气郁、血瘀等。结论: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应该重视全面的危险因素筛查干预,并根据中医体质分型进行辨证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712例,以合并脑梗死者106例作为病例组,无合并脑梗死者6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阃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暴饮暴食、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用药不规则、血糖控制欠佳、TG≥2.6mmol/L、LDL-C≥3.36mmol/L、HDL-C≤0.91mmol/L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为了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应该提倡戒烟、控制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调控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62例(Ⅱ组)患者与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78例(Ⅰ组)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病例均记录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Ⅱ组收缩压、舒张压、2 h PG、TC、TG、LDL-C、HDL-C与Ⅰ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其余高血压患者在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高血压与无高血压患者在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FPG及脉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强调综合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达到有效降低糖尿病终点事件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较其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江苏昆山组、山西太原组。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太原市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关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酗酒、三酰甘油异常人数比均高于昆山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心房纤颤人数比低于昆山病人(P〈0.05)。与中青年病例组相比,老年组中有心房纤颤人数比多于中青年组(P=0.004);与老年组相比,吸烟人数比在中青年组较高(P=0.048)。多元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的糖尿病人数比、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人数比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地域组相比,吸烟、酗酒以及三酰甘油异常是太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昆山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青中年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老年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前研究脑梗死在不同性别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且均散在文献中.脑梗死发病率在男女之间有差异[1-3],男性高于女性,但85岁以上缺血性脑中风女性患者比例远高于男性[4-6].因此,认识不同性别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点,有利于针对性进行防治及教育,有效地预防脑梗死发生,及在临床诊断中有效地对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治.笔者现对其不同性别之间可控与不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与同期住院的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结果: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14个因素中有8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模型的6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痛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结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加大TIA转化为脑梗塞的几率,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