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Deng D  Liu W  Xu F  Wu XL  Wei X  Zhong B  Cui L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914-918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可行性.方法 酶消化法获得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至第2代,接种于PGA材料(将材料固定于U形弹簧)并给予持续张力作为实验组(n=15);接种成纤维细胞但不给予任何张力作为对照组1(n=15),即无张力组;给予张力但未接种细胞的单纯PGA为对照组2(n=3),即无细胞组;给予张力并接种肌腱细胞的作为对照组3(n=5,仅限第9周时间点),即肌腱细胞组.体外培养后分别于第2、5、9、14和1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生物力学和电镜检测.结果 第2周时,实验组与无张力组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差异,组织学上主要是未降解的PGA纤维,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材料上黏附伸展良好.第5周时,除无细胞组外均有新生肌腱样组织形成,组织学检查提示胶原纤维形成.第9周时,无细胞组PGA发生断裂;实验组形成的肌腱组织直径为(1.18±0.25)mm,明显细于无张力组[(2.43±0.49)mm,P=0.017];实验组和肌腱细胞组除后者细胞数量略少外,在大体和组织学上较为相似.实验组形成的胶原包括Ⅰ型和Ⅲ型,细胞和胶原纤维沿受力方向排列,类似正常肌腱;无张力组则杂乱排列,且残留PGA较多.实验组的抗张强度为(2.75±0.59)MPa,接近肌腱细胞组[(3.08±0.30)MPa,P=0.439],明显强于无张力组[(0.82±0.21)MPa,P=0.006].第14周时,无细胞组的PGA基本降解;实验组胶原纤维直径增粗,死亡细胞增多,出现中空现象,但抗张强度比同组第9周时增加.第18周时,实验组中空现象更为明显,抗张强度下降,余与同组第14周时相似.结论 应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可以构建出与肌腱细胞所构建的相类似的人肌腱样组织,施加一定张力可能更有利于组织形成,但体外培养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后真皮的演变过程。方法 选用长枫杂交仔猪为实验动物 ,取腹部 2cm× 2cm全厚皮肤 ,酶消化法获取皮肤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 ,体外经原代培养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别与PluronicF 12 7混匀成细胞悬液后 ,种植聚羟基乙酸 (polyglycolicacid ,PGA)形成细胞 生物材料复合物 ,用于修复自体动物背部直径 4cm全层皮肤缺损 ,以单纯生物材料 (PGA +Pluron ic)充填的创面作为阴性对照。分别于修复术后 1,2 ,4 ,8周取材 ,通过组织学和电镜等方法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第 1周实验组分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真皮内有少量胶原合成 ,成纤维细胞量多 ,内质网扩张 ;第 2周真皮较前增厚 ,胶原合成量增加。第四周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 ,胶原量较前增多。第八周真皮内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较前减少 ,部分成纤维细胞呈凋亡样改变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真皮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结论 成纤维细胞 PGA Pluronic复合物移植后逐渐演变为正常真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一种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三维立体多孔状结构材料,探讨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发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HHK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 mm×1 mm的网格,以酸溶法从牛跟腱中抽提胶原原液,用离心、盐析、透析等方法制备Ⅰ型胶原蛋白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胶原总量8%的6-硫酸软骨素(6-GAG)进行初交联。制备好的Ⅰ型胶原溶液与HHK网格混合后放入模具,真空冷冻干燥成海绵状膜,于0.25%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再交联。将制备好的HHK-胶原海绵膜切块(1 cm×1 cm)移植于21只大鼠的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实验组),并与单纯胶原海绵膜组(阴性对照)、单纯全层皮肤切开组(空白对照)作对照。于术后3 d和1、2、4、6、8、12周7 个不同时间点取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行石蜡切片的HE染色、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材料的体内降解情况。结果人发角蛋白呈棕黄色细丝状。胶原海绵膜为微黄色。半透明状,孔径为 50至300μm的三维立体状结构。皮下移植后3 d,各组均表现为中度炎症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术后1 周,炎症反应稍减轻,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术后2周,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炎性细胞中巨噬细胞增多,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分泌少量胶原物,材料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HHK及胶原海绵开始降解,创口表皮细胞增殖移行。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材料周围包绕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人发角蛋白毛小皮降解、剥离;术后4周,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粗大的胶原物。创口的表皮细胞增殖移行明显,实验组基本愈合。两种材料崩解明显,胶原海绵网孔内可见巨噬细胞侵入及少量小血管长入。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短棒或细长条状弹性纤维; 术后6至8周,成纤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分泌胶原物融合成均质粗大,实验组其排列趋于整齐,表皮层愈合良好。人发角蛋白材料中部出现降解裂隙,胶原海绵基本降解完全。实验组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细长条状弹性纤维;术后12 周,人发角蛋白材料降解完全。结论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膜是物理及生物学性能良好的材料,其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能力强,能刺激细胞增殖,促进受损皮肤愈合,可作为真皮替代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透明质酸(HA)片段是否促进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探讨HA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胶原收缩和降解的影响,初步研究HA与肺成纤维细胞作用的受体途径。方法1)取人胚胎肺组织块进行肺成纤维细胞培养;2)实验分为5组:CD44抗体组(C组)、整合素β1(Integralβ1)抗体组(B组)、IgG1对照抗体组(I组)、HA组(H组)和蒸馏水对照组(M组);3)肺成纤维细胞分别与CD44抗体、Integralβ1抗体或IgG1抗体孵育30min;4)将细胞悬液与胶原溶液、透明质酸溶液(200000、0.1g/L)混匀,共同孵育,待形成凝胶后将凝胶漂浮于培养液中,连续培养72h;5)每24h记录凝胶面积,留取第1个24h的培养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s,72h后收集凝胶,应用分光光度测定法进行羟脯氨酸检测;6)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肺成纤维细胞透明质酸CD44受体。结果1)5个组的凝胶面积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小,C组和B组的凝胶面积在各个时间点与I组和H组比较都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以C组和M组最高,2组与B组、I组及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成纤维细胞C组和B组MMP-9的水平明显低于H组和I组(P<0.05),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MMP-1的水平明显低于B组、H组和I组(P<0.05),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A可促进肺成纤维细胞CD44受体的表达,以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0的片段作用最强。结论HA对人肺成纤维细胞MMPs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加剧了胶原凝胶的收缩和降解,这种作用可被CD44抗体所抑制,也可被Integrinβ抗体部分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 型胶原对人胚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为 型胶原在组织工程人工骨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不同浓度 型胶原涂层上培养成骨细胞 ,用细胞计数法研究成骨细胞粘附情况 ,3 H- Td R掺入实验观察成骨细胞增殖能力 ,通过检测成骨细胞胶原、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情况 ,以不涂层 型胶原为对照组 ,比较骨膜来源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改变。结果  型胶原对成骨细胞发挥以下作用 :1增加粘附细胞数量 ,且在 2 5 μg/ m l浓度达最大效应 ;2减弱成骨细胞增殖能力 ,且以 12 .5 μg/ ml以上浓度作用显著 ( P<0 .0 5 ) ;3轻度减弱成骨细胞 型胶原合成能力 ,以 2 5 μg/ ml以上浓度作用显著 ( P<0 .0 5 ) ;4增加骨钙素合成 ,以6 .2 5 μg/ m l以上浓度作用显著 ( P<0 .0 5 ) ,2 5 μg/ m l浓度达最大效应 ;5增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以 12 .5 μg/ml以上浓度作用显著 ( P<0 .0 5 )。结论  型胶原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与分化 ;支架材料上复合 型胶原涂层可增强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 ; 型胶原最佳复合浓度为 2 5 μg/ ml  相似文献   

6.
五勤涛  张玉梅  袁乃梅 《医学争鸣》2004,25(12):1108-1108
目的: 体外培养条件下比较健康人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成纤维细胞对鼠I型胶原降解的影响和差异. 方法: 在6孔板底制备胶原膜,取固定数量的对数生长期健康人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成纤维细胞接种于胶原膜中央,分别于孵育24, 48, 72 h后消化弃去细胞,考马斯亮兰液染色胶原膜,显微镜下测定降解区和非降解区的光密度来比较不同时间段各组细胞的胶原降解量. 结果: 健康人和侵袭性牙周炎各3例标本来源细胞的结果基本一致,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胶原降解量相应增加;而各时间段病变组的胶原降解量较健康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健康人和侵袭性牙周炎的牙龈成纤维细胞对鼠Ⅰ型胶原均有降解作用并呈现出时间效应,而且病变组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利用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修复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采用可降解的壳聚糖作为生物材料,明确水溶性壳聚糖对3T3TK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表型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3T3TK成纤维细胞常规培养,采用CellTilter-GloTM细胞活力测试盒检测不同浓度壳聚糖对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运用羟脯氨酸、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胶原含量与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壳聚糖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发光信号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0.1%和0.01%浓度壳聚糖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胶原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随壳聚糖浓度的上升,胶原含量下降,呈剂量依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壳聚糖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P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水溶性壳聚糖并不明显抑制3T_3TK成纤维细胞的活力,但能使其分泌胶原的量显著减少,提示壳聚糖具有作为肌腱修复的组织工程材料,并抑制肌腱修复中粘连形成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进行可行性比较。方法酶消化法获取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扩增,取第2代细胞,以1×106/mL的细胞密度接种至聚羟基乙酸(PGA)圆柱形支架上体外培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增殖曲线观察,羟脯氨酸定量测定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种细胞在PGA支架的黏附、增殖及基质分泌能力。结果组织学及三维增殖曲线观察结果显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支架的黏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接种后第6天和第12天,HE染色可见人皮肤成纤维细胞-PGA复合物有连续的基质形成,两者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23±0.25)μg/mgprotvs(1.07±0.18)μg/mgprot和(3.72±0.39)μg/mgprotvs(0.27±0.04)μg/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2天,两种复合物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呈阳性。结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更有希望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进行可行性比较.方法 酶消化法获取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扩增,取第2代细胞,以1×106/mL的细胞密度接种至聚羟基乙酸(PGA)圆柱形支架上体外培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增殖曲线观察,羟脯氨酸定量测定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种细胞在PGA支架的黏附、增殖及基质分泌能力.结果 组织学及三维增殖曲线观察结果显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支架的黏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接种后第6天和第12天,HE染色可见人皮肤成纤维细胞-PGA复合物有连续的基质形成,两者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23±0.25)μg/mgprot vs(1.07±0.18)μg/mgprot和(3.72±0.39)μg/mgprot vs(0.27±0.04)μg/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2天,两种复合物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呈阳性.结论 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更有希望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型温敏性重组人釉原蛋白(rhAm)载体和传统丙二醇藻酸酯(PGA)载体的体外表征和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利用3.3%PGA与rhAm混合制备PGA-rhAm,2%的壳聚糖(CS)和rhAm混合并使用质量分数60%的β-甘油磷酸钠溶液(βGP)作为交联剂制备CS-βGP-rhAm凝胶;表征通过检测黏度、凝固时间、pH值、溶胀率、体外生物降解率和缓释性能来评估;通过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状况比较材料的抗菌效果;生物相容性评估是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上利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检测成骨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情况。结果 PGA-rhAm具有黏度值3.262±0.055 Pa.s,CS-βGP-rhAm在37 ℃下具有6 min凝固成型能力、接近口腔环境的pH值、约90%的溶胀率,同时缓释rhAm可维持2周以上,自身降解时间维持3周以上。CS-βGP负载rhAm相比PGA负载rhAm更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P<0.001)。细胞水平上,CS-βGP是否负载rhAm都可促进细胞增殖(P<0.001),PGA促进细胞增殖效果不显著。划痕实验显示,CS-βGP和PGA负载rhAm后均可促进细胞迁移(P<0.01)。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S-βGP负载rhAm能促进RUNX2、OCN mRNA水平(P<0.001),上调Ki67(P<0.001)、RUNX2(P<0.001)、Collagen Ⅰ(P<0.01)、β-catenin(P<0.05)蛋白表达。PGA负载rhAm促进RUNX2(P<0.05)、OCN(P<0.01)mRNA水平表达,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CS-βGP组ALP染色蓝紫色颗粒数增加,PGA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CS-βGP具有能缓释rhAm的性能,同时相比传统的PGA载体,CS-βGP具有温度成型的特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性能、显著提高hPDLFs的生物活性并且负载rhAm后不影响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可降解外套管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可降解的外套管束缚自体移植静脉对减轻桥静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作用,探讨其防止或延缓桥静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建立犬自体股静脉至股动脉的端-端静脉移植模型,其中一侧桥静脉外加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做成的圆柱形外套管(外套管组),对侧单纯静脉移植作为对照组。超声多普勒观察在体移植血管的通畅性。术后2、4、6、8、24周再次手术取桥静脉。光镜观察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层厚度,胶原、弹力纤维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静脉壁基底膜、细胞排列、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ECM)变化等;免疫组化观察静脉壁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布。结果:术后40条静脉均通畅,吻合口无狭窄。对照组术后2周见内膜、中层增厚;随时间延长,增厚更加明显。外套管组术后2周内膜、中层稍增厚;4~24周持续增厚,但各时间点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周见中层平滑肌、外膜弹力纤维断裂严重,而外套管组无明显断裂。新生静脉内膜由平滑肌细胞(SMCs)和大量ECM构成,中层主要为SMCs和ECM;术后2周,静脉壁细胞增殖和凋亡率都较高,主要分布在内膜和中层,外套管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周以后两者显著下降,凋亡率高于增殖率(P<0.05)。结论:可降解外套管在术后早期可保持静脉结构的完整性,减轻管壁结构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组织工程构建血管壁中的胶原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将其与可降解生物材料聚乙醇酸(PGA)制成的管状结构结合(实验组),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植入后2、4、5、11周时分别取材,普通光镜(HE和Masson染色)及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比较结果。以无细胞单纯管状PGA-DMEM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对照。结果偏光显微镜下,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PGA-平滑肌细胞复合结构从以PGA为主向以胶原和平滑肌细胞为主要成分过渡;对照组则随着PGA的降解无胶原成分形成。偏光显微镜检测结果与光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相同。结论偏光显微镜可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壁中胶原成分的检测,方法简便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种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胶原膜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 lloderm)在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方面的特点。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OFC)。呈对数生长期的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 d后,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别与PGA-OFC、胶原膜和A lloderm复合,液面下培养47~d后,进行气-液界面培养7 d。光镜、电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以PGA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含类似上皮层和固有层,但细胞层次不清;胶原膜上可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生长,并形成复层上皮样组织,但无成熟的桥粒及基底膜样结构;以A llo-derm作为支架材料的构建物,出现正常上皮形态,含半桥粒及细胞指状突起等超微结构。结论PGA、胶原膜和A lloderm支架材料都能构建出含上皮层和固有层的口腔黏膜样组织;胶原膜由于降解速度和不易操作等特点,而不适宜作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支架材料;A lloderm作为支架的构建物更接近于人类正常口腔黏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双层胶原支架与人牙周膜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人牙周膜细胞?MTT法测胶原支架不同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将人牙周膜细胞与支架材料三维培养,通过扫描电镜?组织切片观察其复合情况,并检测三维培养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羟脯氨酸(HYP)的分泌情况? 【结果】 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毒性评级为0 ~ 1级?细胞与支架复合培养后,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良好,支架材料内部细胞分布均匀,且致密层可起屏障膜作用,阻挡细胞进入支架内部?细胞与胶原支架复合培养24 h后,细胞的ALP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 0.05),复合培养48?72 h后,细胞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复合培养24?48?72 h后,细胞的HY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双层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进一步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 lloderm)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后回植裸鼠,观察其存活及生长情况。方法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 d后,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别与PGA-OFC和A lloderm复合,液面下培养47~d后,进行气-液界面培养7 d,然后回植裸鼠背部皮下。回植后7、14 d分别取材观察。结果以PGA和A lloderm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均可在裸鼠体内至少存活2周,并与裸鼠自身组织融合生长;在观察的第2周,以PGA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出现血管化,以A lloderm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上皮分化较为明显。结论PGA孔隙有利于细胞和血管的生长,但其强度随降解而降低;以A lloderm为支架的构建物显示出较清晰的组织学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施加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阐明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对其表达及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8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下颌前伸力的不同作用方式随机分为动态组、静态组、功能组和对照组(n=7)。各组大鼠按照设定的相关参数接受不同的下颌前伸力刺激。2周后实验结束时取颞下颌关节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和Ⅱ型胶原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动态组和功能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静态组(P<0.01),动态组和对照组大鼠髁突Sox9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静态组和功能组(P<0.01),功能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静态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前伸力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时间是调控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和制备新型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co glycolic acid),PLGA]/胶原(collagen)复合材料,研究其在体外对软骨再生的促进作用,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型支架材料。方法 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胶原多孔海绵复合于PLGA编织网膜;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利用图像软件统计孔径大小;分离与培养牛膝关节软骨细胞(bovine articular chondrocyte, BAC),接种于PLGA/胶原材料,检测细胞接种效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内部生长情况;体外培养1周后检测DNA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eal time PCR检测I型胶原、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 mRNA表达强度。牛膝关节软骨组织和体外单层培养的BACs做对照。结果 成功构建新型PLGA/胶原复合材料,表面孔径为(136.4±11.8) μm;细胞接种效率为87.8%±1.6%;BACs在材料表面和中心生长活跃,培养1周后的DNA、GAG含量, 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设计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材料能促进体外软骨再生,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