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吕劲峰 《安徽医学》1990,11(5):30-31
<正> 小儿上肢手术时的麻醉处理,除了要求使患儿安静、无痛外,还要防止呕吐误吸、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现将我院1980~1987年进行的252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本组共252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54例。年龄4~12岁,以8~12岁居多(共203例)。二、手术种类  相似文献   

2.
周声鳞  孙永红 《四川医学》1996,17(2):127-127
经腋路腋动脉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641000)周声鳞,孙永红,江福斌,华薇经腋胳臂丛阻滞麻醉的血管旁注射法(简称血管旁法),安全;成功率高,但阻滞不全机会多,尤其是桡神经。我院自1992年采用腋动脉后注射法(简称血管后法),收...  相似文献   

3.
影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作用于臂丛的终末分支,其穿刺点远离肺和脊髓等重要结构,是各种臂丛人路中最为安全的一种。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致使不同研究的结果间存在很大差异,容易引起临床上的混淆。这启发我们采用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腋路臂丛阻滞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5.
王旭华 《九江医学》2003,18(4):214-214
腋路臂丛阻滞广泛用于上肢手术麻醉,由于支配上肢各神经在腋鞘中解剖位置关系,往往桡神经阻滞不全。笔者从2001年始应用“二针三分法”阻滞,与传统的腋路臂丛阻滞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周荣苍  张智勇 《西部医学》2009,21(5):760-761
目的观察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5~12岁的手外科患儿60例,ASAI或Ⅱ级,无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2组,A组31例,术后每间隔2.5~3.0h自腋路臂丛静脉留置针注入镇痛液(0.2%罗派卡因1mg/kg+芬太尼0.025mg);B组29例,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芬太尼0.4mg+曲马多100mg/kg+高乌甲素8mg+氟派利多5mg+生理盐水90ml)。术后2、4、8、12、16、20、24、36、48h连续监测术区末梢皮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末梢血运好于B组(P〈0.05),B组并发症多于A组(P〈0.05),且A组价廉。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操作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利多卡因合用芬太尼增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利多卡因合用芬太尼(Fentanyl)与单独使用利多卡因阻滞臂丛神经效果,将40例ASAⅠ级拟在腋路管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结果:15min时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阻滞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92±3.11minvs8.55±3.62min,P<0.05),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193.76±59.72minvs158.45±50.63min,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呼吸频率、PetC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SpO2(脉搏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利多卡因加用Fentanyl可改善腋路臂丛神经的阻滞质量,且不抑制呼吸。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外伤常用麻醉方法,而腋路法又是其中最为安全的,我院因上肢及手指外伤较多,为了减少阻滞不全现象的发生,我们对教科书上提到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了连续臂丛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经验。方法;分腋路法和改良肌间沟法两种。结果:以刺破膜的落空感为进入神经鞘的标志,无寻异感,留置套管并固定,可连续加药而不需反复穿刺。结论:大大延长了麻醉时间,减少全麻药用量和止血带反应,尤其适用于时间较长的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1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22例,其中男81例,女41例。5~10岁28例,11~59岁58例,60岁以上36例。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臂神经,肌腱探查吻合术,手部瘢痕整形修复术,前臂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术。手术用时30~210分钟。方法:入室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  相似文献   

12.
丁华 《中外医疗》2011,30(9):92-92
本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东  秦庆华 《广西医学》2008,30(5):748-749
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桡侧阻滞不全,传统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则易出现前臂和尺侧阻滞不全。我院2002年开始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择期手术的病例180例,其中男143例,女37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使用导管法连续腋路臂丛阻滞 ,比使用普通穿刺针有许多优点。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8月 ,我们使用这一技术 ,实施上肢手术麻醉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98例 ,男 5 6例 ,女 4 2例 ,年龄 18~5 7岁。手术种类有掌骨折切开复位、肌腱血管神经吻合、断指再植、清创缝合等。术前ASAⅠ~Ⅱ级 ,均无腋路臂丛阻滞禁忌证。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于麻醉前 30min肌注地西泮 10mg和阿托品 0 .5mg。患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肩关节外展90° ,肘关节屈曲 ,手及前臂旋后。取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相似文献   

18.
余学刚  吕有文  张宏宇  刘宏宇 《海南医学》2013,24(16):2393-2395
目的总结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麻醉科拟行手术的80例患儿,年龄5~10岁,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连续自控臂丛镇痛。在术后不同时相点对患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疼痛程度、按压自动镇痛泵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分别在术后1h、2h、4h、8h、12h、20h、24h、36h及48h共9个时相点进行访视,其中,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第2h、4h、8h、12h、20h、24h、36h及48h疼痛VAS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按压自动镇痛泵次数少于较对照组,术后恢复较好,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术中应用较好,具有镇痛效果明显、术后不良反应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20.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