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东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17-1418
<正>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患者缺氧、窒息,颅内压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实施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治的关键[1]。气管切开术后,机体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起到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氧气雾化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患者给予间断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阻、肺部感染发生率(6.3%、6.3%、3.1%、9.4%)明显少于对照组(25.8%、19.4%、25.8%、3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14.69,19.96,19.13,P〈0.05)。研究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86±10)/min,(18±3)/min vs(109±11)/min,(25±7)/min],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12.1±1.8)kPa,(95.8±4.0)%vs(8.6±3.0)kPa,(91.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7.93、6.28、5.39,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气道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好,肺部感染少,血氧饱和度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莉  李敏 《河北医学》2004,10(10):942-944
气管切开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在重症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SICU)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已广泛应用临床。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人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人还可引起呼吸道下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持续雾化吸入和间断湿化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减少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  相似文献   

5.
方蓉 《安徽医学》2009,30(8):967-96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70例行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种方法湿化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伤情重,入院时多处于昏迷状态,常伴有呕吐、误吸、呼吸抑制等情况,气管切开是保证气道通畅、解除呼吸道梗阻、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是抢救生命、防治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对85例行气管切开的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气管切开后,丧失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1].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卫宁  崔彩萍  吴有琳 《广西医学》2009,31(9):1378-137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不同方法的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间断滴入湿化液;观察组40例,采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Ⅲ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满意,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综合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工作和病情演变情况。结果76例患者采取气道综合护理措施后,除3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外,68例(占89.5%)安全渡过急性期,有5例发生肺部感染(占6.6%),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做好气道综合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营养支持等),可减少术后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3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73例(占84.9%)病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段彩红 《大家健康》2013,(15):166-167
目的:观察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以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咳出或被吸出。结果:30例患者通过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疾病,该病病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情、甚至昏迷,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及吞咽反射,气管内分泌物多.可发生舍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痰液粘、不宜咳出,宜发生肺感染,为保证呼吸道通畅,早期气管切开,改善通气.现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问题及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6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结果:GCS15分20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植物生浮1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预防肺部感染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找出最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20 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以及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再对两组分别再进行分组做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患者中:传统组出现痰痂3例、血痂1例、气管堵塞1例;雾化组出现痰痂1例、血痂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低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的1例、刺激性咳嗽1例;正常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2例、刺激性咳嗽2 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气管切开是保证其呼吸道畅通的关键,而做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又是相当重要的,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改善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稠,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的侵入。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充分的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的气道湿化法,防止气道分泌物淤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道感染。方法随机将气管切开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注射用水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持续气管内湿化法,对比两组病人气道内分泌物排出量、病人体温的动态变化、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病人气道内分泌物较少且稀薄,病人体温较对照组低,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少,肺部感染率低。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9.26%(16/27)和86.96%(20/23);p〈0.05(x^2=4.72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注射用水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防止分泌物淤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呕吐、误吸,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影响患者预后,气管切开术虽然可改善肺的通气,但如护理不到位,可直接引起肺部感染等,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的病人,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易感因素高于一般的病人,正常的细胞吞噬功能和呼吸道清除异物的机能受损,失去鼻咽部气管黏膜的过滤作用和湿化屏障作用,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在下呼吸道引起感染。加强此类病人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易感因素,对减少肺部感染,降低颅内压,提高病人的救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大多是车祸、跌落伤所致或者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病情发展急、变化快,随时危及生命。早期气管切开则是解决气道梗阻,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则尤为重要,气道管理最重要的则是气道湿化工作。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吸入气中的湿度,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纤毛正常活动的一种物理方法[1]。人工气道湿化包括机械通气湿化及非机械通气湿化,这里主要介绍非机械通气湿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两种气道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微量注射泵对气管切开病进行气道持续湿化,并与常规法比较,为寻求一种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药,注射器间断气道滴药两种方法,通过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道粘膜出血,痰痂形成5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注射泵气道滴药湿化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组,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意义,P〈0.01。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药湿化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